文明交流互鑑有多重要?這篇文章說明白了

2020-12-21 央廣網

2019年第9期《求是》雜誌刊發了《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這是習近平主席2014年3月27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習主席在這篇文章中指出,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

在這篇講話中,習主席旁徵博引,詩詞典故之外,也提到國內外極富特色的文化符號:

法國羅浮宮、古瑪雅文明的奇琴伊察、中亞古城撒馬爾罕……

中國的古絲綢之路、佛教、秦俑、故宮、法門寺……

我們要如何對待這些豐富多彩的文明成果?習主席在演講中是這樣說的——

「我們應該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為人們提供精神支撐和心靈慰藉,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

習主席的講話,深刻論證了文明交流互鑑對於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性。以文明交流互鑑築牢情感紐帶,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發展科學事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我們才能期待更富內涵的精神生活、更加合作共贏的和平發展遠景。請隨筆記君一起領略這篇經典!

2014年3月2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重要演講。 新華社記者 姚大偉/攝

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

(筆記標註版)

有機會來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感到十分高興。首先,我謹對博科娃女士再次當選教科文組織總幹事,表示衷心的祝賀!對教科文組織為推動人類文明交流互鑑作出的卓越貢獻,表示誠摯的敬意!

教科文組織誕生於69年前,那時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硝煙剛剛散去。面對戰爭給人類帶來的慘烈後果,人類又一次反思戰爭與和平的真諦。千百年來,人類都夢想著持久和平,但戰爭始終像一個幽靈一樣伴隨著人類發展歷程。此時此刻,世界上很多孩子正生活在戰亂的驚恐之中。我們必須作出努力,讓戰爭遠離人類,讓全世界的孩子們都在和平的陽光下幸福成長。

在教科文組織總部大樓前的石碑上,用多種語言鐫刻著這樣一句話:「戰爭起源於人之思想,故務需於人之思想中築起保衛和平之屏障。」

只要世界人民在心靈中堅定了和平理念、揚起了和平風帆,就能形成防止和反對戰爭的強大力量。人們希望通過文明交流、平等教育、普及科學,消除隔閡、偏見、仇視,播撒和平理念的種子。這就是教科文組織成立的初衷。

這樣一種期待,這樣一種憧憬,是我們今天依然要堅守的。不僅要堅守,而且要通過跨國界、跨時空、跨文明的教育、科技、文化活動,讓和平理念的種子在世界人民心中生根發芽,讓我們共同生活的這個星球生長出一片又一片和平的森林。

自1945年成立以來,教科文組織忠實履行使命,在增進世界人民相互了解和信任、推動不同文明交流互鑑方面進行了不懈努力。中國高度重視同教科文組織的合作,願意加大參與教科文組織的各項活動。為體現對非洲的支持和幫助,我們決定把通過教科文組織向包括非洲國家在內的發展中國家提供的長城獎學金名額由每年25人擴大為75人,我們還將同教科文組織一道把援助非洲信託基金的活動繼續開展下去。

「學習筆記」註:在演講的開始,習主席就詮釋了教科文組織的崇高使命,肯定了教科文組織為推動人類文明交流互鑑作出的貢獻,並通過講述這一組織成立的初衷,強調了文明交流互鑑對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意義。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

「學習筆記」註:金句來啦!「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習主席這句話可以說點明了此次演講的主旨。那麼,我們要以什麼態度和原則去推動文明交流互鑑呢?看習主席怎麼說——

推動文明交流互鑑,需要秉持正確的態度和原則。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堅持以下幾點。

第一,文明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鑑的價值。陽光有七種顏色,世界也是多彩的。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集體記憶。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和發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從茹毛飲血到田園農耕,從工業革命到信息社會,構成了波瀾壯闊的文明圖譜,書寫了激蕩人心的文明華章。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種花朵,就算這種花朵再美,那也是單調的。不論是中華文明,還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類文明創造的成果。

我參觀過法國羅浮宮,也參觀過中國故宮博物院,它們珍藏著千萬件藝術珍品,吸引人們眼球的正是其展現的多樣文明成果。文明交流互鑑不應該以獨尊某一種文明或者貶損某一種文明為前提。中國人在2000多年前就認識到了「物之不齊,物之情也」的道理。推動文明交流互鑑,可以豐富人類文明的色彩,讓各國人民享受更富內涵的精神生活、開創更有選擇的未來。

第二,文明是平等的,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鑑的前提。各種人類文明在價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無是處的文明,文明沒有高低、優劣之分。

我訪問過世界上許多地方,最喜歡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了解五大洲的不同文明,了解這些文明與其他文明的不同之處、獨到之處,了解在這些文明中生活的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我到過代表古瑪雅文明的奇琴伊察,也到過帶有濃厚伊斯蘭文明色彩的中亞古城撒馬爾罕。我深深感到,要了解各種文明的真諦,必須秉持平等、謙虛的態度。如果居高臨下對待一種文明,不僅不能參透這種文明的奧妙,而且會與之格格不入。歷史和現實都表明,傲慢和偏見是文明交流互鑑的最大障礙。

第三,文明是包容的,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鑑的動力。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人類創造的各種文明都是勞動和智慧的結晶。每一種文明都是獨特的。在文明問題上,生搬硬套、削足適履不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

歷史告訴我們,只有交流互鑑,一種文明才能充滿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麼「文明衝突」,就可以實現文明和諧。這就是中國人常說的:「蘿蔔青菜,各有所愛。」

「學習筆記」註: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文明的特質?習主席引用古語「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和古詩「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來述說文明的多樣性,用俗語「蘿蔔青菜,各有所愛」來論述文明的包容性,其間多次打比方,「陽光有七種顏色,世界也是多彩的」「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種花朵,就算這種花朵再美,那也是單調的」。一字一句用心用情,娓娓道來,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認識到文明的特質,就能更加理解推動文明交流互鑑需要秉持的正確態度和原則;理解了態度和原則,才能推動文明交流互鑑的實踐。

中華文明經歷了5000多年的歷史變遷,但始終一脈相承,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中華文明是在中國大地上產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鑑而形成的文明。

公元前100多年,中國就開始開闢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漢代張騫於公元前138年和119年兩次出使西域,向西域傳播了中華文化,也引進了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芝麻等西域文化成果。西漢時期,中國的船隊就到達了印度和斯裡蘭卡,用中國的絲綢換取了琉璃、珍珠等物品。中國唐代是中國歷史上對外交流的活躍期。據史料記載,唐代中國通使交好的國家多達70多個,那時候的首都長安裡來自各國的使臣、商人、留學生雲集成群。這個大交流促進了中華文化遠播世界,也促進了各國文化和物產傳入中國。15世紀初,中國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七次遠洋航海,到了東南亞很多國家,一直抵達非洲東海岸的肯亞,留下了中國同沿途各國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話。明末清初,中國人積極學習現代科技知識,歐洲的天文學、醫學、數學、幾何學、地理學知識紛紛傳入中國,開闊中國人的知識視野。之後,中外文明交流互鑑更是頻繁展開,這其中有衝突、矛盾、疑惑、拒絕,但更多是學習、消化、融合、創新。

佛教產生於古代印度,但傳入中國後,經過長期演化,佛教同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發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給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留下了深刻影響。中國唐代玄奘西行取經,歷盡磨難,體現的是中國人學習域外文化的堅韌精神。根據他的故事演繹的神話小說《西遊記》,我想大家都知道。中國人根據中華文化發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獨特的佛教理論,而且使佛教從中國傳播到了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地。

2000多年來,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先後傳入中國,中國音樂、繪畫、文學等也不斷吸納外來文明的優長。中國傳統畫法同西方油畫融合創新,形成了獨具魅力的中國寫意油畫,徐悲鴻等大師的作品受到廣泛讚賞。中國的造紙術、火藥、印刷術、指南針四大發明帶動了世界變革,推動了歐洲文藝復興。中國哲學、文學、醫藥、絲綢、瓷器、茶葉等傳入西方,滲入西方民眾日常生活之中。《馬可·波羅遊記》令無數人對中國心嚮往之。

大家都知道,中國有秦俑,人們稱之為「地下的軍團」。法國總統席哈克參觀之後說:「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1987年,這一塵封了2000多年的中華文化珍品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中國還有大量文明成果被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世界記憶遺產名錄。這裡,我要對教科文組織為保存和傳播中華文明作出的貢獻,表示衷心的感謝!

「學習筆記」註:習主席向世界講述了中華文明5000年的歷史變遷中,與其他文明長期交流互鑑匯所形成的輝煌文明成果:絲綢之路、佛教、秦俑等中華文明的具體意象,讓聽眾切實感知到中華文明——這一源遠流長的文明也正是在同其他文明交融、碰撞過程中,才獲得加速度的發展。

長期以來,中國堅持深化改革開放,直面世界發展大勢,推動「一帶一路」倡議落地生根,提倡和平發展、開放共贏,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客觀上都為文明交流互鑑提供了更大空間,其中也折射出一個大國對於文明交流互鑑的積極態度。

當今世界,人類生活在不同文化、種族、膚色、宗教和不同社會制度所組成的世界裡,各國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中國人早就懂得了「和而不同」的道理。生活在2500年前的中國史學家左丘明在《左傳》中記錄了齊國上大夫晏子關於「和」的一段話:「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聲亦如味,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以相成也。」「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壹,誰能聽之?」

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和多種宗教。如果只有一種生活方式,只有一種語言,只有一種音樂,只有一種服飾,那是不可想像的。

雨果說,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對待不同文明,我們需要比天空更寬闊的胸懷。文明如水,潤物無聲。我們應該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鑑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我們應該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為人們提供精神支撐和心靈慰藉,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

1987年,在中國陝西的法門寺,地宮中出土了20件美輪美奐的琉璃器,這是唐代傳入中國的東羅馬和伊斯蘭的琉璃器。我在欣賞這些域外文物時,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就是對待不同文明,不能只滿足于欣賞它們產生的精美物件,更應該去領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不能只滿足於領略它們對以往人們生活的藝術表現,更應該讓其中蘊藏的精神鮮活起來。

拿破崙曾經說過,世上有兩種力量:利劍和思想;從長而論,利劍總是敗在思想手下。我們要積極發展教育事業,通過普及教育,啟迪心智,傳承知識,陶冶情操,使人們在持續的格物致知中更好認識各種文明的價值,讓教育為文明傳承和創造服務。我們要大力發展科技事業,通過科技進步和創新,認識自我,認識世界,改造社會,使人們在持續的天工開物中更好掌握科技知識和技能,讓科技為人類造福。我們要大力推動文化事業發展,通過文化交流,溝通心靈,開闊眼界,增進共識,讓人們在持續的以文化人中提升素養,讓文化為人類進步助力。

「學習筆記」註:「格物致知」「天工開物」「以文化人」,這三個詞語正好對應著教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方向,體現了習主席對於教科文事業發展的美好願景。

中國人民正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既深深體現了今天中國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中國人自古以來不懈追求進步的光榮傳統。

實現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發展、相互促進的結果。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中華民族的先人們早就嚮往人們的物質生活充實無憂、道德境界充分升華的大同世界。中華文明歷來把人的精神生活納入人生和社會理想之中。所以,實現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雙飛的發展過程。隨著中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中華文明也必將順應時代發展煥發出更加彭勃的生命力。

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於創新。中國人民在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將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學習筆記」註:「我們應該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為人們提供精神支撐和心靈慰藉,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近年來,中國積極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發展,為世界文明交流互鑑作出重大貢獻。從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到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再到由習主席倡議下即將召開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中國以實際行動引領人類文明的進步,展現出同世界各國風雨同舟、命運與共的滿滿誠意。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明年是教科文組織成立70周年,我相信,在博科娃總幹事領導下,教科文組織一定能為推動人類文明交流互鑑、促進世界和平譜寫新的篇章。

(這是習近平主席2014年3月27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

總結:歷史發展、文明繁盛、人類進步,從來離不開思想引領。唯有超越隔閡與衝突,藉助文明交流與文明互鑑的力量,我們才能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人類文明的燈火才會更加明亮璀璨。

相關焦點

  • 文明交流互鑑何以重要?習近平這篇講話引人深思
    2014年3月2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重要演講時,引用了這句名言,並深刻闡明「多彩、平等、包容」的文明觀。今天,筆記君想帶大家重溫這篇精彩演講《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讓我們在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文明宣言」中,讀懂歷史,把握現在,守望未來。
  • 文明互鑑是什麼意思介紹 文明文化交流互鑑的重要意義
    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時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   文明文化交流互鑑的重要意義  「文明互鑑」成全球熱詞,說明「中國聲音」在全球範圍內的反響越來越熱烈。
  • 上古西亞文明的交流互鑑
    資料圖片上古西亞文明以兩河流域文明為代表,此外還包括古代伊朗文明、古代安納託利亞文明(以西臺文明為代表)、古代敘利亞文明(含埃勃拉文明、烏加裡特文明、腓尼基文明等),以及古代希伯來文明。古代西亞地區民族成分複雜,語言豐富多樣,地區間交流與衝突不斷,其歷史發展既有多樣性和多元化的特徵,又有楔形文字文化認同的因素,同時還有文明交流互鑑的成分。
  • 人民日報整版觀察:保護世界文化遺產 推動文明交流互鑑
    習近平主席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深刻指出,「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鑑,因互鑑而發展」,強調「中國願同各國開展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為更好傳承文明提供必要支撐」。新時代如何保護文化遺產,更好推動文明交流互鑑?本期觀察版刊發的幾篇文章圍繞這一問題進行闡述。
  • 西亞文明與亞洲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鑑
    基督教更是源於西亞,而後發展壯大於歐洲,並成為西方文明的主要特徵之一。   學術界特別是西方學術界對古代西亞文明與西方文明的交流融合關注較多,相形之下,國際學術界對古代西亞文明與亞洲其他文明,例如中華文明、印度文明、中亞文明等的交流互鑑的認識和研究則相對薄弱。
  • 中國將舉辦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促進亞洲文明交流互鑑
    促進亞洲文明交流互鑑——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負責同志就舉辦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答記者問  新華社北京3月18日電 近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負責同志就舉辦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有關情況,回答記者提問。這一重大倡議提出以來,中國在亞洲和世界範圍內與有關國家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動,中外文化名家、文化學者圍繞推動文明互鑑深入探討,倡議得到很多國際人士的贊同和期待。
  • 「海上絲綢之路:文明交流互鑑」學術會議在廣州召開
    中國小康網11月27日訊 (記者張玉榮 實習記者柯深鎔 )為推進海上絲綢之路研究、保護和申遺工作,2020年11月25-27日,海絲聯合申遺辦、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在廣州聯合主辦「海上絲綢之路:文明交流互鑑」學術會議。
  • 【前沿探索】西亞文明與亞洲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鑑
    同時在兩河流域外,還出現了包括埃蘭文明、波斯文明在內的伊朗文明,猶太文明以及伊斯蘭文明等文明形態,可以說,沒有哪個地區的文明形態之多變能夠與古代西亞文明相媲美。此外,古代西亞文明還具有與區域外文明交融密切的特點。埃及文明早期階梯式的金字塔就對蘇美爾的建築進行了有意識的借鑑,埃及的象形文字也在一定程度上模仿了蘇美爾楔形文字的書寫方式。
  • 學校文化在國際交流互鑑中豐富多彩
    提要:不同學校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和傳統,文化的多樣性為學校文化交流互鑑提供了廣闊空間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學校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我國也是世界文明交流互鑑的積極推動者、實踐者,一直以海納百川、兼收並蓄的態度對待不同文明,中西合璧形成先進學校文化。人類文明發展史之所以波瀾壯闊、激蕩人心,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文化的千姿百態。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數百萬所學校,每個國家和民族文明的孕育和發展都與其自然地理、基本國情、生產生活方式等密切相關。
  • 「讓文明交流互鑑深化各國友誼」(文明互鑑 美美與共)
    「我們應該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鑑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我也相信此次對話會將為亞洲乃至世界搭建文明互學互鑑和共同發展的平臺。」談及即將舉行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蒙古國烏蘭巴託大學校長白格勒賽汗對記者如是說。
  • 廣州亞洲美食節圓滿落幕:共享亞洲美食文化 推動文明交流互鑑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鑑,因互鑑而發展。作為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重要配套活動,廣州亞洲美食節圍繞美食文化展示、歷史文明傳承、文明交流互鑑等內容,舉辦了包括開幕式、美食論壇、美食故事會、美食節文化文藝展演、美食文明對話等在內的5大系列共42項活動,一場場亞洲「文明盛宴」不斷上演。
  • 美媒:美食為媒 亞洲美食節促各國文明交流互鑑
    作為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配套活動之一,亞洲美食節在北京、杭州、成都和廣州四地同步舉辦。這場匯聚亞洲美食的饕餮盛宴,有助於推進亞洲各國的文明交流互鑑。在文明對話中,一道菜勝過千言萬語。以「食美尋香、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為主題的成都熊貓亞洲美食節,由美食文化高峰論壇、「尋香之旅」生活美學體驗遊、中外名廚交流、美食文化特展、國家(地區)主題日等共計45項大小活動組成。這是一場為市民和遊客舉辦的大型亞洲美食盛宴,活動以美食為媒,推進亞洲各國文明交流互鑑。成都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亞洲第一個「美食之都」,與美食淵源深厚。
  • ...第二屆「文明互鑑文明互譯」學術交流季並舉辦第二屆社會語言學...
    10月19日上午,天津外國語大學舉辦第二屆「文明互鑑文明互譯」學術交流季(以下簡稱「學術交流季」)啟動儀式暨第二屆社會語言學高端國際論壇。本屆學術交流季重點圍繞「應急外語服務」「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美文化交流互鑑」「全球治理體系改革」等主題開展學術活動。
  • 「舌尖上」的千鍋萬味 見證亞洲文明交流互鑑
    (亞洲文明對話)「舌尖上」的千鍋萬味 見證亞洲文明交流互鑑中新社成都5月17日電 (賀劭清 嶽依桐)「近年來,不僅中國街頭的韓國火鍋店越來越多,一些融合了韓國和川渝風味的火鍋在韓國也大受歡迎。」「舌尖上」的千鍋萬味不僅讓聞香而來的「好吃嘴」們食指大動,也是千百年來亞洲文明交流互鑑的見證。發源於泰國普吉島的集漁泰式海鮮火鍋是目前成都最火爆的火鍋店之一,曾於去年創下了單日單店排隊2328桌的記錄。「別看現在泰式火鍋生意火爆,就在五年前成都餐飲界還有極強的『地域性』,大多以川菜、川渝火鍋為主。」
  • 跨時空展現亞洲多彩文明 多角度詮釋交流互鑑價值 中央廣播電視總...
    跨時空展現亞洲多彩文明 多角度詮釋交流互鑑價值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高清主題紀錄片 《亞洲 文明之光》 新聞頻道 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中文國際 2019年05月11日 16:04
  • 習近平深度對話世界 文明互鑑超越「衝突」
    這是今年中國的又一重要主場外交活動,也是一次開創性的由一國政府主辦的文明交流盛會。同時,這亦是在百年未遇的世界大變局前,亟需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的當下,中國與外界展開的一次深度對話。4月25日,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標誌(Logo)正式發布。
  • 「一帶一路:文明互鑑與文化互通研討會」在珠海召開
    沈湘平院長對中山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和北京師範大學北京文化發展研究院——一南一北兩個研究院合辦會議的創意表示讚賞,他認為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人文基礎,本次會議以「一帶一路:文明互鑑與文化互通」為主題,可以專家們的發言助力「一帶一路」人文交流,以期實現「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
  • 加深文明交融互鑑共同應對全球挑戰——來自中法文明對話會的聲音
    過一會兒,我將同勒德裡昂外長共同主持中法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第五次會議,我們雙方將落實好兩國元首關於加強文明交流互鑑的重要共識,推動中法文化交流不斷邁上新的臺階。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各國是走向衝突還是繁榮,歷史是走向倒退還是進步,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和處理不同文明之間的差異。
  • 印刷術西傳與東來中的文明互鑑
    原標題:印刷術西傳與東來中的文明互鑑   文明只有在交流互鑑中才能發展進步,這是人類文明史的結論。當我們把目光投向與生活緊密相關的那些科技成果,可以看得更加清楚。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是中華文明的璀璨成果,對人類文明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
  • 大咖會廣州 暢談海上絲路交流互鑑
    「世界文化遺產的價值」「海上絲綢之路上的交流與融合」「明中期外銷瓷的特點及相關問題討論」「海絲中國體系的新認知」……2020年11月25-27日,海絲聯合申遺辦、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在廣州聯合主辦「海上絲綢之路:文明交流互鑑」學術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