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鄉村「擬像」與「難以到達之地」

2020-12-12 澎湃新聞
地處偏僻的日本「越後妻有」已被打造成耳熟能詳的文化旅遊熱點,體驗浪漫田園生活的需求,資本、文化機構與地方政府一起嘗試重現前工業時代的鄉村景觀以及重構前工業時代的鄉村浪漫印象。而參觀「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的觀眾們關於鄉村「美好生活」的認知和想像就愈來愈依憑於鮑德裡亞所謂鄉村性的「擬像」,並由脫胎於都市美學、服務於資本積累的諸多「戲仿」的鄉村元素編織而成。

「越後」在日語中的意思有「更難以到達的地方」之意,真正的回歸田園與心靈的自在,或許仍是「難以到達的」。

在過去的三個月裡,據不完全統計約有將近4萬人次的遊客踏上了前往日本著名的藝術三年展——大地藝術祭的路程。在總策展人北川富朗及其專業團隊的努力下,該地區從2000年開始已經連續舉辦了6屆大地藝術節。由於此次藝術節得到了中方文化藝術機構瀚和文化及眾多中國藝術家如徐冰、馬巖松+MAD Architects、王思順、鄔建安等駐地藝術項目的支持,再加上在中國舉辦的新聞發布及社交平臺的旅遊資訊傳播和瘋轉,不少中國遊客在國內上著班就提前訂好了暑期前往日本新潟縣的藝術節門票、往返機票和當地特色旅社,甚至一時間從東京往返越後湯澤站的新幹線火車票都是一座難求。

《清津峽谷隧道觀景臺》,馬巖松:MADArchitects,2018

眾所周知,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以及持續增長的國民經濟,蘊藏著巨大的旅遊消費市場。如若以中國為圓心規劃出境旅遊最佳半徑,日本恰在這一半徑的黃金位置,且比鄰東部經濟發達地區。與此同時,日本不僅擁有健全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的社會服務體系、發達便捷的社會交通,更具備豐富且多元的旅遊內容資源,使其多年坐擁亞洲乃至世界重要的旅遊中心之一。巧合的是,毗鄰大地藝術祭的日本搖滾音樂祭鼻祖FUJI ROCK FESTIVAL,從1999年開始就移師新潟縣的苗場滑雪場,並以為期三天的大型音樂現場表演於7月底贏得了來自中國、日本乃至國外超過6.7萬遊客的紛至沓來。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藝術活動,就這樣如火如荼地在這個距離東京市區僅有2小時車程的鄉村腹地分頭展開,從而把「越後妻有」這樣一個念起來有點拗口的名字打造成中國遊客耳熟能詳的文化旅遊熱點。

《信濃川水路》,磯辺行久,2000

事實上,越後妻有並不是日文中確切的城市與地名,它是包括日本新潟縣南部的十日町和津南町在內的760 平方公裡的區域。「越」在日語裡有難以逾越的意思,「越後」就是更難到達的地方,地處偏僻的越後妻有地區散落著200個左右傳統意義上的村落。不管是鈴木牧之的《北越雪譜》,還是川端康城的《雪國》,新瀉留給人的印象似乎只有大雪。這裡的地貌以多山的平原為主,由於山脈阻隔和氣候原因,人口稀少,交通閉塞。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日本的經濟在戰後經歷了難以想像的泡沫和危機,新瀉縣的傳統農業持續衰落,年輕人紛紛移居東京、大阪等大都市尋求發展,使得鄉村因人口流失淪為了「空巢化」的老人、閒置學校和廢棄住宅的破落之所。

筆者恰巧在大地藝術祭和FUJI ROCK召開之前受主辦方之邀踏上這片土地,一臉驚訝地看到了新潟縣內空蕩蕩的商店街和幾乎沒有住客的溫泉旅館,甚至空無一人的便利店為歡迎我們還特意送出許多抽獎券和禮品券。滿懷著放鬆身心的願望來到這片風景優美的田野,卻目睹如此凋敝的鄉村景象和佝僂著身軀緩緩而行的老人背影,心中難免生出一種蕭瑟之感。與之形成緊密關聯的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現代都市主義的高歌猛進從一開始就蒙上了種種反烏託邦的陰影,鄉村的結構在以幾乎光速的節奏發生著萎縮和蛻變。相應地,懷念舊時田園生活的「鄉愁」情結就成為了西方社會流行文化中的一個常見主題:在北美(尤其是美國)表現為逆都市主義(anti-urbanism)以及鄉村社會浪漫化的泛濫,而在英國則體現為將鄉村描繪成一片綠色宜人土地的田園牧歌及其對健康、清潔、靜謐、愉快的鄉間生活的歌頌。

三省HOUSE裡的小藝術商店

這些浪漫情懷構成了想像中的鄉村景觀的基礎,也同時遮蔽和掩蓋了——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的——鄉村中所存在的諸多現實問題。在發達資本主義社會中,都市生活的反烏託邦想像與鄉村的浪漫圖景交織在一起,催生了特權階層中一種歷史悠久的「逃離」都市的習慣。正如大衛·哈維指出的,在標榜自由放縱的汽車文化的助力下,一種多賺些錢然後趕緊逃離都市、逃向自然的衝動已經不知不覺地深入人心。這種傾向在二戰之後變得愈發明顯:富有的城市居民將這樣的鄉村地區當作娛樂休閒的度假場所,而這又反過來強化甚至豐富了消費社會關於鄉村的浪漫化、理想化的描述。不難想像的是,政府部門和商業文化機構也正是看到了向城市居民出售這種「走進自然」的鄉村體驗所能帶來的市場前景,一整個「鄉村文化產業」才應運而生,並將一系列鄉村的日常生產生活行為景觀化、商品化、藝術化,再附加上更為浪漫詩意的意象。

《再構築》,行武治美,2006

《花開妻有》,草間彌生

1994年新潟縣政府提出的地區活性化政策「新千年發展計劃」,身為藝術總監的北川富朗則聲稱要以藝術改變現實,創辦了「大地藝術祭」並致力於使越後妻有成為「展示人類與自然如何建立關聯的示範區」。因此,就有了這樣一批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以山村和森林為舞臺,重新探討現代和傳統、城市和鄉村的關係。此次大地藝術祭的藝術作品構成包括兩種模式:邀請參展以及公開招募。藝術家以當地駐留的方式創作很多作品,材料來自周邊,並與村民合作共同完成。最後駐留在14所學校、40餘間空置房屋、760平方公裡鄉野,還有裡山美術館、農舞臺、清津倉庫美術館、明後日新聞社文化事業部等逐步新建的美術館、藝術機構合作空間。不同作品之間距離非常遠,由此延長了人們在當地的停留天數,增加了人們前往越後的次數,由此疊加成倍的交通、餐飲、住宿、娛樂、特產收益。

新潟縣不遺餘力地借用藝術這一名義實現多種文化資源的連結,這其中就包括國際著名藝術家Marina Abramovic、James Turrell、Christian Boltanski將廢棄的住宅和教室改造成可供參觀、消費的藝術旅社「夢之家」、「光之家」和「最後的教室」,著名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莫斯科藝術家夫婦Ilya & Emilia Kabakov在田野裡裝置色彩斑斕的藝術作品《花開妻有》和《棚田》、被中國建築師馬巖松打造成具有網紅打卡勝地的清津峽溪谷隧道景區等等。除此之外,參與其中的還有建築事務所、大學機構、舞蹈音樂團體、理論家、地質專家、各類研究工作站。它們共同構建了豐富的藝術生態,旨在激活當地旅遊服務配套建設的自動發展,實現荒田棄屋藝術化、土產餐飲特色化、當地人文國際化、旅遊產業多元化,最終要讓這裡成為世界級的旅遊目的地。

《光之館》,James Turrell

有趣的是,大地藝術祭採用「地球環境時代的美術」為展覽主題,這一slogan如廣告修辭般把這個旅遊勝地兜售給那些急需「釋放」或「減壓」的城市消費者。與之相伴的還有近200場連續不斷的活動,囊括了7-9月所有的日本傳統節日,盆踴、花火、夏祭、能劇以及時下流行的自行車比賽、露天電影、現代歌舞、藝術交流論壇、行為藝術等活動融入了整個越後妻有,被稱為將藝術、節慶、遊戲、自然融為一體的「五感的藝術節」。這一切都是為了能更好地滿足不斷增長的、體驗浪漫田園生活的需求,資本、文化機構與地方政府一起嘗試重現前工業時代的鄉村景觀以及重構前工業時代的鄉村浪漫印象。

事實上,大地藝術祭所販賣的農業產品(如大米等土特產)、生活用品或者針織物品和藝術衍生品,儘管實際上往往是由工廠批量生產,卻被當作一種更好的、更為返璞歸真的生活方式的象徵以高價銷售。然而,我們要關注的不是商品本身,而是商品在資本主義的生產和交換過程中如何藉助神聖化的藝術節形式帶上拜物教的性質、成為人們盲目迷戀的對象,以及在這樣一種商品拜物教的影響下,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如何被人們之間的物的關係和物之間的社會關系所掩蓋與取代。當商品化的形象被普遍當作社會現實的「真實」反映,現實就被化約成了一種物化的表象,成了居伊·德波口中的「景觀」。鄉村在藝術節形式下的景觀化體現為一種去政治化的、綏靖的過程,旨在掩蓋晚期資本主義持續不斷的種種「異化」過程。

《蓬萊山》,蔡國強

《Kiss and Goodbye》,幾米

無力的結構FIG.429,艾默格林與德拉塞特(丹麥/挪威)

由此可見,不斷加劇的鄉村的商品化過程或者不斷湧現的新的鄉村商品化形式,某種意義上來說並不會完全剝奪鄉村景觀與文化的意義;相反的,這種商品化的過程是在不斷為全球與地方力量所建構出來的「鄉村」提供或者相互衝突又或者互為補充的全新素材、理念,使得這些建構顯得愈來愈豐富,也愈來愈「真實」。然而,商品化的過程卻從農民手中攫取了這些鄉村生活的符號,以「拯救」這些被「淘汰」的物質文化的姿態,將它們轉化成了一種清淨、整潔、古雅、浪漫的鄉村生活的必要組成部分。也就是說,越後妻有在無形之中已經變成了景觀化的鄉村「美好生活」的具體表現。如此一來,參觀大地藝術祭的觀眾們關於鄉村「美好生活」的認知和想像就愈來愈依憑於鮑德裡亞所謂鄉村性的「擬像」,由脫胎於都市美學、服務於資本積累的諸多「戲仿」的鄉村元素編織而成。

總的來說,大地藝術祭在越後妻有深耕長達20年,還是給絕大多數本地居民帶來了周期性的人潮湧動和振興當地經濟的積極影響。不僅有來自全世界的藝術節志願者們協助當地從事農業生產和鄉村建設,甚至還組建了一支卓有成效的女子足球隊。除此之外,從第二屆藝術節開始,「松代梯田銀行」項目就邀請外來者參與農田的插秧和收穫,認領土地的都市居民可以獲得部分大米作為回報。到目前為止,該地區認養土地人數有345人、企業團體8個,總耕作面積超過8萬平方米。與此同時,困擾當地居民的40棟空屋、10所廢校,也被大地藝術節改造成為餐廳、宿舍或展覽空間,從而活化並升華了當地的社區人氣和建築魅力。

然而,此時此刻正在越後妻有探索鄉村「擬像」的藝術愛好者們,又有多少人能感覺到消費社會無所不在的商品化繩索,始終在背後牽引著他們的腳蹤呢?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大地藝術祭:越後妻有的鄉村「擬像」?
    地處偏僻的日本「越後妻有」已被打造成耳熟能詳的文化旅遊熱點,體驗浪漫田園生活的需求,資本、文化機構與地方政府一起嘗試重現前工業時代的鄉村景觀以及重構前工業時代的鄉村浪漫印象。而參觀「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的觀眾們關於鄉村「美好生活」的認知和想像就愈來愈依憑於鮑德裡亞所謂鄉村性的「擬像」,由脫胎於都市美學、服務於資本積累的諸多「戲仿」的鄉村元素編織而成。
  •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讓藝術成為重塑鄉村的典範 | 而她們是為了大地藝術節在中國綻放!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藝術重塑鄉村的典範
  • 我們在2018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看了點什麼?
    編者按:三年一度的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將在9月17日落下帷幕。像前幾屆盛會一樣,這場持續了一個多月的藝術活動,以越後妻有地區200多個村莊的農舍、梯田、山野為布景,展示了那些融入田園生活的各種藝術展品和生活方式,將人、自然與藝術三者之間充分聯結。藝術節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數十萬遊客,本文作者草雨田就是其中一位。
  • 指南| 馬上買一張票 去看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
    何謂越後妻有?越後妻有是包括日本新潟縣南部的十日町市和津南町在內的760 平方公裡的土地,這裡每三年舉辦一次的藝術祭通過鼓勵藝術家進入社區,融合當地環境,與農村裡的老人家以及來自世界外地的年輕義工,創造出近200 多件散落在村莊、田地、空屋、廢棄的學校等760 平方公裡的廣闊土地上,而又充滿當地風土人情,與大自然及社區共生的藝術作品。
  • 「2018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最詳實的行前攻略
    北川富朗「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讓全球為之矚目的魅力,離不開幕後的發起者、總策展人(當然也是新潟縣人)北川富朗。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吸引著全世界的人前來,無論藝術愛好者、建築師、策展人、鄉村改造實踐者、美食家,還是親子家庭和旅人,都能在這兒找到屬於自己的樂趣,甚至可以住進藝術作品裡,或是加入當地義工組織「小蛇隊」……所有這些獨特體驗喚起了我們對故鄉的思念,重新感受到人與人、人與土地之間的真摯聯繫。
  • 日本 去越後妻有,赴一場大地藝術之約
    這個夏天   你有沒有被【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刷屏?   今天我們一起看看   來自日本現場的「報導」吧
  • 日本|去越後妻有,赴一場大地藝術之約
    日本新潟縣帶你來看一場「有心計」的藝術祭這個夏天你有沒有被【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刷屏?新潟古稱越國,「越」在日語中有難以逾越的意思,「越後」就是更難到達的地方。 新潟縣的生計,一方面來自冬季滑雪度假的旅遊業,一方面來自種植大米。 二十年前,新潟縣的老齡化愈來愈嚴重,年輕人紛紛離開,過去引以為傲的農業再也撐不起年輕的夢想。 十屋九空、學校廢棄,這裡便成了很多人回不去的故鄉。
  • 「農田為舞臺,藝術為橋梁」: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今開幕
    2018年,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正式邁入第七屆,今年的主題為「地球環境時代的藝術」,近20年來的主題或許有些不同,但核心概念之一始終是透過藝術,探討人與自然的關係。據了解,2018年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從7月29日持續至9月17日。
  • 藝術與社群|越後妻有:討價還價的大地經驗
    越後妻有和瀨戶內海,日本的裡山與離島,構成了認識日本的一個照面。作為持續了二十多年的、公共藝術介入鄉村活化社區的模範樣本,從大地藝術節到瀨戶內海藝術祭,它們與城市間保持著若即若離的觀望。從外來移植生長的藝術創作,到關於日本鄉土再造的討論聲,不絕於耳。
  • 越後妻有:整個大地就是一座美術館
    反覆的溝通嘗試後,第一屆「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Echigo-Tsumari Art Triennale)終於在踏入千禧年之際,成功在這片逐漸衰敗的土地上舉辦。而後產生的影響力,所有人都有目共睹。在越後妻有,人煙稀少的村落、森林,以最有魅力的藝術形式向世界發出聲響。
  • 日本,我的藝術探索,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
    導語:日本,我的藝術探索,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大家好,我是本文旅行小編,每天為大家帶來最新旅遊資訊,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如果大家喜歡的話,請多多支持小編哦。1、舊十日町市立清津峽小學校(1960-2009)-清津倉庫美術館2009 年廢校後的體育館在2015年變身為清津倉庫美術館,作為2015大地藝術祭作品展示主題外,也為其他藝術作品的展示空間,和大型藝術作品倉庫的使用。
  • 越後妻有藝術節將開幕 是如何用藝術拯救廢棄鄉村?【智美旅遊策劃 第1439期】
    「越後妻有」正是作家川端康成筆下的雪國新潟縣,但這裡長年冰封,年輕人流失慘重,村莊顯得暮氣沉沉。 出身此地的北川富朗有感於故鄉的凋零,決心推動「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通過藝術把廢棄空間改造成心靈避難所,重新找回人們的精神寄託。自此,這片「故鄉」吸引了來自各地的藝術家前來創作,人心重返,成了一片藝術的殿堂,數百萬人的心之所往。
  • 日本大地藝術祭 用文創復興鄉村
    大地藝術祭由來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創始於西元2000年,每三年舉辦一次,原本是為了重振日益衰頹老化的農業地區,卻在這十多年期間茁壯成世界知名的國際藝術季。  這是一個人口老化,人口流失嚴重的日本典型鄉村。
  • 高清: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用藝術激活鄉村
    人民網新潟3月7日電 (記者 田泓)為期兩個月的2017冬季「大地藝術節」正在日本新潟縣越後妻有地區舉行。這個以深山為舞臺的藝術節給一個人口老齡化的山村重新帶來了活力。 越後妻有地區包括新潟縣南部的十日町市和津南町在內的760平方公裡土地,距離東京大約2小時的新幹線車程。每年冬季吹來的海風被山丘阻隔,會在這裡形成兩米多高的雪牆。
  • 喚醒大地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行記
    而這一場大地上的藝術節,幾乎就是稻米的推廣。一撥撥的遊客,從世界各地趕來。這是一場日本的「鄉村振興」實踐行動。所不同只是,他們在18年前已經啟程。越後妻有拯救鄉村的行動「雪國」的原型,就是這個名為「越後妻有」的縣。這裡常年被白雪覆蓋,冬季的積雪要達4米。算是一個極為偏遠的山區鄉野了。從2000年開始,「越後妻有藝術三年展」,也稱為「大地藝術節」,每三年一次,在越後妻有地區廣達760平方公裡的山野間舉辦。藝術節活動把日本農耕傳統文化與各種形式的現代藝術作品,融合成一個神奇的自然體呈現給大家。
  • 姚明第七本旅行筆記——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
    下午時間充足,我們讓老闆送到越後湯澤地鐵站乘坐ほくほく線到達十日町,(沿途的田地非常美,可以好好欣賞。)十日町出站就陸續有一些藝術展區散布在車站邊的亭子,商店裡,美術館裡。TIPS:▼在越後湯澤地鐵站出口就有服務區可以購買藝術祭的passport:3500円(就是門票,可以集章,十日町等其他服務區都可以購買,如果提早官網訂還有優惠
  • 回顧:自然感知藝術在2017|大地藝術祭
    關於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資料說明)在日本的越後妻有地區,每三年就要發起一次大地藝術祭。這項吸引了全世界藝術家及藝術愛好者目光的大型藝術活動、當代藝術節,從2000年創立,是令人矚目的「藝術振興鄉村」的成功藝術實驗案例,被聯合國旅遊組織(UNWTO)評選為「2017-2030世界旅遊可持續發展全球示範項目」。越後妻有就坐落在越後地區最南端,是新瀉縣包括十日町和津南町在內的一片760平方公裡的鄉村區域。
  • 日本新潟,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
    新潟越後妻有地區有其獨特的山村、梯田、村落等大自然景觀。世界上的藝術作家們以呈現越後妻有的原風貌的同時,親自訪問當地、設定場所而構想出作品,再由地區的人們協助一起製作的風格是越後妻有大地藝術季的重要特徵。隨著季節的變化,在室外的大地藝術作品也體現出不同韻味的四季之美。
  • 日本鄉村改造丨大地藝術祭
    每年冬季吹來的海風被山丘阻隔,會在這裡形成兩米多高的雪牆,因此越後地區一年有三分之一時間被大雪覆蓋,再加上地處強地震帶,多陡坡斷崖。
  •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20 餘年的鄉村振興計劃
    設置在田野深處的藝術作品成為引領遊客深入自然的坐標作為異國參觀者,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讓我感動的,並不是藝術,而是當地老人親切的眼神。儘管城市化進程如火如荼,鄉村依然還是童年那個溫暖的故鄉。,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出現了,從此走出一條艱難但獨特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