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被人們公認為是西方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也是繼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裡斯多德之後,對西方近現代文化影響最大的思想家之一。即使一些不熟悉哲學的人,一提起康德,估計也聽說過他的大名。
康德生活在18世紀中葉,是西方啟蒙運動最後一位思想家。以康德、黑格爾為代表的理性主義之後,西方文化產生了以盧梭為精神領袖的浪漫主義,如華茲華斯的詩歌、法國喬治桑、雨果等人的浪漫主義小說。
浪漫主義文化以後,以叔本華、尼採為代表的非理性主義登上歷史舞臺。但在18世紀中期前後,康德哲學的影響無疑是最大的,也最能體現西方啟蒙運動的精神。
康德,出身寒微,一生淡泊名利,深居簡出。他一輩子都沒有走出過自己的出生地——德國小鎮格尼斯堡。康德身材瘦小,性格偏於內向,終生未娶。這位身材矮小的思想巨人,把畢生的心血與精力都獻給了心愛的哲學。
對於康德哲學的成就和影響,人們常用「哥白尼式的革命」來形容。我們知道,哥白尼因提倡日心說而徹底顛覆了基督教地心說,從而引發了基督教思想的革命。
康德提出的批判理論,其歷史貢獻和影響力即類似於哥白尼日心說。僅憑這一說法,已足以說明康德哲學在整個西方思想界的地位。
中國現代詩人臧克家曾說,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哲學家康德無疑屬於第一種人物。康德去世後,他的思想一直影響著西方近現代哲學的發展,如新康德主義。
這裡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即康德和黑格爾的對照。和康德類似,黑格爾也是德國古典哲學大師,是當時鼎鼎有名的思想家。但兩人後來的名聲和影響卻差別甚大。
康德去世後,西方人依然崇拜他的思想,甚至中國現代思想界也有很多康德粉絲,康德哲學的文化熱度和生命力,始終沒有衰減。
和康德相比,同作為大哲學的黑格爾卻顯得有些落寞和諷刺意味。自叔本華和尼採開始,黑格爾的思想不斷遭人批判,他的名聲很快走下坡路,甚至一天不如一天。
比如叔本華曾痛罵黑格爾是一條死狗;尼採提出的超人意志論也反對黑格爾。隨著20世紀50、60年代後現代主義的興起,黑格爾思想更是成了思想家們批判的靶子。
下面看康德,康德的思想為何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始終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呢?其中原因至少有以下兩點。
一、康德提出了人的有限性觀點;康德認為,人的理性認識是有限的,自然界很多秘密是人類理性所無法認識的。
康德在著名的《純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一種深刻看法,即人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像物理學、化學等自然科學,只能認識和人的感覺經驗有關的現象,那個超出感覺經驗的世界,人的理性是無法認識的。用康德的話說,自然科學只能認識經驗現象界,無法認識物自體。
康德說的現象界,就是和人的視覺、聽覺、時間感等有關的經驗世界;物自體則是感覺經驗背後的世界,這個世界神秘不可知,已超出理性認知範圍,不是科學認識的對象。
康德提出的這種看法,深刻而富有啟發性,和中國古代道家哲學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
如中國的老子和莊子都認為,真正的自然之道,是理性無法認識的。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類似於康德的物自體,它深遠而神秘,無法用理性語言說出。
莊子說的更明確,他指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追求的知識是無限的,以人的有限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其實是徒勞一場。在莊子看來,世間萬物的大小、美醜、善惡都是相對的,和人的主觀意識有關,所謂理性知識皆如夢幻泡影,並非真正的知識。
另外,現代量子力學也已經證明,人的知識和觀察者有關。人們通過各種科學手段,觀察和研究外部世界,其實已經對世界造成了某些影響,所以,絕對客觀的認識是不存在的。
用康德的話說就是,自然界向人生成,不是世界影響了人,而是人影響了世界;從認識的角度說,人的理性只能限於經驗界、現象界,無法到達物自體。
康德提出的人之有限性思想,影響很大,和後來的生命哲學、存在主義、後現代主義等西方文化思潮密切相關。如尼採、海德格爾、加達默爾、德希達等思想家,都受到了康德思想的啟發、影響。
二,康德的道德、宗教思想,既體現啟蒙運動精神,又不否認上帝的存在,思維方法比較辨證。
康德思想首先體現了18世紀的啟蒙運動精神,比如理性、自由、民主、博愛,只是作為哲學家的康德,並沒有在哲學著作中空喊口號,而是把理性、自由、民主、博愛精神,完全融入到其思想當中,先後寫作了三大批判。
比如第一部批判——《純粹理性批判》,主要探討人的科學理性問題,即理性認識之所以可能的條件。康德認為,自然科學知識需要兩個前提條件:
一是先天的理性範疇,如因果、質、量、可能性。在康德看來,這些理性範疇好比是認識的模式,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這種先驗理性的看法來自於法國笛卡爾等人的理性主義。
除了具備先天理性範疇外,科學認識的產生還需要材料,即通過人的感覺經驗形成的現象界,知識材料主要和人的時間、空間感有關,康德稱為時空直觀。
最後,一旦人的先天理性範疇和後天的經驗材料相結合,科學知識就產生了。康德稱這一過程為「自然向人生成」,所以,人的理性認識既和先天範疇有關,又和感覺經驗有關,和作為認識主體的人有關。
第二部《實踐理性批判》主要探討了倫理和宗教問題。
康德哲學既繼承了啟蒙運動精神,同時又蘊含獨特的思想。
和其他啟蒙思想家一樣,康德同樣反對宗教迷信和盲目崇拜,大力提倡理性的重要價值和意義。他認為,那些所有值得懷疑的思想、看法和意見,都應當放在理性的天平上加以衡量。
但是康德又不完全否定上帝,他認為,道德領域需要上帝,人的道德良知需要上帝支持。為此,他在《實踐理性批判》中,專門探討了道德可能的先驗條件,以及道德良知和上帝的關係。
在康德看來,人的道德良知是先天的,來自於每個人都有的普遍道德判斷——人不是手段,是目的。這種道德良知和上帝有關。
據此,康德雖然在理性認識層面否定了上帝,但又在倫理世界重新請回了上帝。這就是康德哲學的複雜性和矛盾性之一。
康德提出的宗教倫理思想,或者叫倫理主義基督教思想,對近代自然神論以及施萊爾馬赫等人的神學思想,產生重要影響。
總的來看,無論對啟蒙運動的貢獻,還是對西方近現代文化的影響,康德哲學所產生的作用及其意義,都顯得非常重要而突出,所以康德始終是西方人心目中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深受西方人的喜愛和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