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聲明,我並不是蘭州人,也不是甘肅人。
我是一個麵食主義者!
過中原,經鄭州一路沿著隴海鐵路向西,品味了鄭州的燴麵,當是不錯,西安的褲帶面也是勁道,下蘭州二話不說要先找個牛肉麵館子來上一碗,那叫個暢快。
話說如今中華大地,處處「沙縣小吃」、「蘭州拉麵」,兩大民間料理各分秋色,有多少人喜歡沙縣小吃的飄香拌麵,就有多少人惦念蘭州那碗清湯牛肉麵。
當然了,蘭州人是從來不叫「拉麵」的,很簡單,他們就叫牛肉麵。
我聽無數個河南的遊子不停地念叨對燴麵、胡辣湯的那種思念,我也聽說過無數個重慶娃娃對火鍋串串的垂涎,只是那幫甘肅人默默地找家拉麵館要上一碗麵,吃完擦擦嘴走掉了,些許這並不是他們想要找的家鄉滋味,不過卻足以慰藉他們那份遺失了很久的靈魂。
在蘭州,要想吃正宗的牛肉麵你可得趕早了,這牛肉麵得早起去喝那碗湯。熬了一夜的湯到了早上,清湯、細面、配上份牛肉,再點上些辣椒油,那個過癮,甭提了。
記得,剛去蘭州時,早上牛肉麵、中午拉條子、晚上再弄份臊子麵,哎呀,那個痛快啊。我對蘭州的印象就幾個關鍵詞:牛肉麵、中山橋、蘭州大學,還有那些個帶「灘」字的地名。
甘肅人生性正直,生活在中國的腹地,蘭州又居於九州之中心,古往今來可謂是商賈要地,黃河之水靜靜地穿城而過,南來北往的,東進西去的,甭管是官差還是私事,來到城裡盤恆幾日,自是痛快。瓜果蔬菜,樣樣齊全,蘭州是謂「金城」也。
大街小巷,處處可見那拉麵師傅,雙臂鏗鏘有力,啪啪啪一甩手,將拉好的面看都不看丟入到滾沸的水中,撈麵、加湯、配料、佐料、撒上蒜葉香菜,夾上幾片牛肉,嘿,不到兩分鐘,齊活了。
久居在外的甘肅人,許多人以開牛肉麵為生,他們一家老小用一生的顛沛流離守護著這份營生,牛肉麵已經融進了他們的血液裡,不再是他們養家餬口的方式了。我想能在遠離家鄉的地方做著這種距離家鄉最近的食物,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吧!
不過,蘭州拉麵雖然到處可見,不過甘肅人對於家鄉那碗牛肉麵還是有自己的執著的。正宗的牛肉麵要選用一種叫做「和尚頭」的小麥磨製成的麵粉。這種小麥抗旱、耐鹽鹼、耐瘠薄,最重要的是它口感好,麵筋高。甘肅這裡地處青藏高原、河西走廊的要衝之地,向來不缺優質的牛肉來源,再加上當地很多回族同胞對牛羊肉的需求也大,要求也高,處於成本考慮,多半是來自周邊養殖的黃牛。
面,牛肉,都有了,再加上甘谷的線辣椒,幹山旱嶺上的蓬蓬草製成的蓬灰,流過紅色砂巖、礫巖地層,溶解了大量可溶鹽類的高礦化水,就奠定了牛肉麵的基本風味。這樣看起來簡簡單單的清湯牛肉麵甚是講究,但也足以慰藉那些漂泊異鄉的甘肅人的思鄉之情。
明代宋詡的《宋氏養父部》中記載的「扯麵」,就是拉麵:「用少鹽入水和面,一斤為率。既勻,沃香油少許,夏月以油單紙微覆一時,冬月則覆一宿,餘分切如巨擘。漸以兩手扯長,纏絡直指、將指、大名指之間,為細條。先作沸湯,隨扯隨煮,視其熟而先浮者先取之。」
蘭州人常常說,在蘭州,沒有拉麵,只有牛肉麵。牛肉麵並不特別,只是寄託了甘肅人的靈魂。
(完)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