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軍路線:各路紅軍長徵都經過了哪些省份(組圖)

2020-12-21 參考消息

作者:軍史專家、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研究員 姜廷玉

按長徵時的行政區劃和習慣稱謂,紅軍長徵經過的省份為14個: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西康(原為四川一部分。1928年9月國民黨中央全會決議西康特別區正式建為行省。1935年7月成立西康建省委員會。1939年1月正式成立西康省。)、青海、河南、湖北、甘肅、陝西。

紅一方面軍(中央紅軍)長徵途經11個省

1934年10月初,國民黨軍推進到中央革命根據地腹地。10月中旬,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中央紅軍主力第1、第3、第5、第8、第9軍團及中央、軍委機關和直屬部隊共8.6萬餘人,撤離中央革命根據地,開始長徵。由於「左」傾教條主義領導者的錯誤指揮,紅軍雖然突破了敵人的四道封鎖線,但遭到重大損失。在毛澤東堅決主張下,中央政治局決定改變中央紅軍去湘西與紅2、紅6軍團會合的計劃,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進軍。1935年1月召開的遵義會議,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在中央的統治,肯定了毛澤東的軍事戰略主張,並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遵義會議後,中央紅軍在毛澤東等指揮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隨後,中央紅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終年積雪的夾金山,於6月中旬在四川懋功地區與紅四方面軍會師。7月,中革軍委將紅一方面軍的第1、第3、第5、第9軍團改稱為第1、第3、第5、第32軍。8月,紅一、紅四方面軍混編為左、右兩路軍北上。毛澤東、張聞天、周恩天等率中共中央機關和紅軍前敵指揮部隨右路軍行動;朱德、張國燾、劉伯承等率紅軍總司令部隨左路軍行動。8月下旬,右路軍穿越草地後,等待左路軍前來會合。9月,率領左路軍的張國燾拒絕北上,堅持南下。中共中央決定率紅一方面軍主力先行北上。10月19日,紅一方面軍到達陝北的吳起鎮,結束長徵。

紅一方面軍長徵歷時1年,途經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西康、甘肅、陝西等11省。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長徵路線圖(1934年10月-1935年10月)

本文系轉載,不代表參考消息網的觀點。參考消息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

相關焦點

  • 紅軍長徵都經過了哪些地方?
    長徵期間紅軍一共經過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西康、青海、河南、湖北、甘肅、陝西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總計約二萬五千裡。
  • 解讀長徵(5):各路紅軍長徵都經過了哪些省份?
    央廣網8月22日消息 按長徵時的行政區劃和習慣稱謂,紅軍長徵經過的省份為14個: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西康(原為四川一部分。1928年9月國民黨中央全會決議西康特別區正式建為行省。1935年7月成立西康建省委員會。1939年1月正式成立西康省。)、青海、河南、湖北、甘肅、陝西。
  • 解讀長徵(8):紅軍長徵都經過哪些江河和大山?
    央廣網8月26日消息 毛澤東在《七律·長徵》一詩中稱讚:「紅軍不怕遠徵難,萬水千山只等閒。」那麼,各路紅軍在長徵途中,都渡過了哪些江河?翻越了哪些大山? 1.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 在長徵中,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渡過了貢水(雩都河)、桃江(信豐河)、章水(池江)、鍾水、瀟水、灌水、湘江、青水江、餘慶河、翁安河、烏江(兩次)、赤水河(四次)、北盤江、牛欄江、普渡河、金沙江、大渡河、小金川、梭磨河、黑河、白龍江、渭河等22條江河。
  • 解讀長徵(8):紅軍長徵都經過哪些江河和大山?
    央廣網8月26日消息 毛澤東在《七律·長徵》一詩中稱讚:「紅軍不怕遠徵難,萬水千山只等閒。」那麼,各路紅軍在長徵途中,都渡過了哪些江河?翻越了哪些大山? 1.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 在長徵中,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渡過了貢水(雩都河)、桃江(信豐河)、章水(池江)、鍾水、瀟水、灌水、湘江、青水江、餘慶河、翁安河、烏江(兩次)、赤水河(四次)、北盤江、牛欄江、普渡河、金沙江、大渡河、小金川、梭磨河、黑河、白龍江、渭河等22條江河。
  • 紅軍長徵用了哪些宣傳方式?
    紅軍長徵橫跨14個省份,沿途走走停停,不僅要與敵交戰,還要在路過的村莊做好宣傳工作,讓民眾了解紅軍、接納紅軍。如果說戰火為紅軍的勝利增添了一絲英雄色彩,那麼如今留下的那些標語,廣為傳唱的革命歌曲,倒是把紅軍溫情脈脈,體恤百姓的核心表現的淋漓盡致。
  • 解讀長徵(11):紅軍長徵先後翻越了哪些雪山?
    「雪皚皚,野茫茫」,雪山草地,是紅軍長徵中經過的自然環境最為惡劣的地區。「爬雪山,過草地」,是對紅軍長徵艱苦狀況、奮鬥精神最簡潔最生動的描述和概括。 雪山行軍,是紅軍長徵中最艱苦的行軍之一。紅軍翻越的雪山,大都海拔4000米以上,空氣稀薄,人跡罕至,白雪皚皚,山高谷深,氣候變幻無常。
  • 解讀長徵(11):紅軍長徵先後翻越了哪些雪山?
    「雪皚皚,野茫茫」,雪山草地,是紅軍長徵中經過的自然環境最為惡劣的地區。「爬雪山,過草地」,是對紅軍長徵艱苦狀況、奮鬥精神最簡潔最生動的描述和概括。 雪山行軍,是紅軍長徵中最艱苦的行軍之一。紅軍翻越的雪山,大都海拔4000米以上,空氣稀薄,人跡罕至,白雪皚皚,山高谷深,氣候變幻無常。
  • 解碼長徵|紅軍長徵為什麼不走「弓弦」走「弓背」
    新華社發  新華社北京9月27日電題:紅軍長徵為什麼不走「弓弦」走「弓背」  郜耿豪、孫杰、曾濤  「紅軍不怕遠徵難,萬水千山只等閒」。將紅軍各部隊長徵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用直線連起來,會發現它們和紅軍長徵實際路線構成了幾張彎弓的形狀,紅軍基本上是在彎彎的「弓背」上行走。「弓弦」下多為平原、丘陵地區,物產豐富,行軍方便。
  • 解讀長徵(6):紅軍長徵二萬五千裡是如何統計的?
    央廣網8月24日消息 提到長徵,人們馬上聯想到的是「二萬五千裡長徵」。可是,紅軍走的「二萬五千裡」到底是怎麼算出來的呢?其實,現在大家說的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徵」,是以紅一方面軍的行程路線長度為代表的。紅一方面軍長徵的行程裡數統計和提法有一個發展過程。
  • 緬懷開國上將陳伯鈞:被毛澤東譽為紅軍「幹才」 所寫長徵日記留下...
    被毛澤東譽為紅軍「幹才」 在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勝利大會師前夕,毛澤東同志曾親筆致函一位紅軍高級將領:「伯鈞同志:聞你在六軍,為紅軍慶得幹才!你的身體好否?同志都相念的。我們都好,相見之期不遠,願共努力!此致革命的敬禮!」 毛澤東何以稱陳伯鈞「幹才」?
  • 死亡行軍:紅軍過雪山草地 遺體成悲壯「路標」
    採訪中,提到雪山草地,幾乎每一位經歷過長徵的老人,都用了一個「苦」字。  爬雪山、過草地,今天已成為人們體驗長徵精神的重要方式。然而,70多年前紅色大軍的雪山草地之行,卻無疑是人類歷史上最悲壯的死亡行軍。
  • 紅軍長徵路線歌
    十月裡來秋風涼,中央紅軍遠徵忙,星夜渡過於都河,古陂新田打勝仗。  十一月裡來走湖南,宜(章)臨(武)藍(山)道(州)一齊佔;衝破衡陽封鎖線,嚇得何鍵狗膽寒。  十二月裡過湘江,廣西軍閥大恐慌,四道封鎖都突破,勢如破竹誰敢擋。  一月裡來梅花香,打進貴州過烏江,連戰黔北十數縣,紅軍威名天下揚。
  • ...雅安夾金山分院:特色教學路線,追尋紅軍長徵在雅安的足跡
    近日,四川長徵幹部學院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審議通過的四川長徵幹部學院雅安夾金山分院建設實施方案,給出答案——借力四川長徵幹部學院建設的「東風」,雅安夾金山分院將以紅一方面軍(中央紅軍)行軍線路為主線,以紅軍強渡大渡河、翻越夾金山為主題,建設多條特色教學線路,追尋紅軍長徵在雅安的足跡。
  • 盤點二萬五千裡長徵,紅軍究竟走多麼遠?
    長徵,無疑是中國近代史上重彩的一筆,也是近代世界史上行軍史中的極限之舉。這支以中國特色馬列主義支撐的中國軍隊,在極限惡劣的條件下,經過了崎嶇複雜的戰鬥行軍,最後絕處逢生,實現了重要的戰略轉移,保存了革命力量,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終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長徵勝利83周年內容 今年長徵勝利多少周年 毛澤東《七律·長徵...
    致敬,長徵!  七律·長徵  (毛澤東)  紅軍不怕遠徵難,  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裡雪,  三軍過後盡開顏。  回望長徵歷史  1934年10月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  中央紅軍為擺脫  國民黨軍隊的包圍  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  萬裡長徵  從江西瑞金邁出第一步  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於1934年10月10日率紅一方面軍從江西瑞金開始長徵。
  • 揭秘:紅軍長徵為什麼不走「弓弦」走「弓背」
    將紅軍各部隊長徵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用直線連起來,會發現它們和紅軍長徵實際路線構成了幾張彎弓的形狀,紅軍基本上是在彎彎的「弓背」上行走。「弓弦」下多為平原、丘陵地區,物產豐富,行軍方便。而「弓背」所經之處,多為高山大川、雪山草地,地瘠民貧,行軍異常困難。那麼,紅軍為什麼不走平坦的「弓弦」近道,而走山高路遠的「弓背」呢?綜合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 長徵勝利紀念日為何是10月22日? 回顧長徵歷史
    長徵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蹟,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鬥,攻佔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1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裡,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
  • 組圖:土城老街《我的長徵》8月25日(圖文)
    上午8點,《我的長徵》隊員參觀土城鎮的四渡赤水紀念館,隊員陸昶全為大家講解紅軍四渡赤水概況。  隨後,隊員們參觀土城鎮的老街的部分紅軍遺址。  習水縣土城鎮,有一條保存完好的老街,全長3公裡,青石板路,木製結構的房子保存完好,一直沿用至今。  老街上的商店、銀行、學校以及住戶門前都有掛著一塊牌子「紅軍駐地」。
  • 女紅軍長徵前統一組織體檢 行軍途中最怕來例假
    當時有2000多位女紅軍參加了長徵(除從江西瑞金出發的中央紅軍的30位女紅軍外,陸續加入長徵徵程的其他方面軍女戰士共2000多人)。她們與男紅軍一樣浴血奮戰、艱苦跋涉。一部分女紅軍克服重重困難,完成了長徵;另一部分女紅軍卻在戰鬥中、行軍中倒在漫漫的徵途上。
  • 長徵路!紅軍用什麼爬雪山過草地(高清組圖)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圖為1936年7月紅二、四方面軍經過的無人煙的雪山草地地形圖。(中國人民解放軍檔案館 提供)「苦不苦,想想長徵二萬五。」這絕非戲謔之語,而是一語道出了長徵這一壯舉留給歷史、留給後人最醒目、最易生發感慨的印記,那便是一個「苦」字。長徵一路,紅軍官兵遭遇的苦難不計其數,難以名狀。且不說敵人一層又一層的圍困、一輪又一輪的追堵帶來的一場場緊張而慘烈的戰鬥,讓紅軍官兵承受了怎樣嚴酷的生死考驗,單就是走路——用雙腳去翻越那一座座陡峭險峻的高山,去跨越那一道道激流洶湧的江河,其中之難、之險、之苦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