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長徵(5):各路紅軍長徵都經過了哪些省份?

2020-12-23 黨史頻道

央廣網8月22日消息 按長徵時的行政區劃和習慣稱謂,紅軍長徵經過的省份為14個: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西康(原為四川一部分。1928年9月國民黨中央全會決議西康特別區正式建為行省。1935年7月成立西康建省委員會。1939年1月正式成立西康省。)、青海、河南、湖北、甘肅、陝西。

紅一方面軍(中央紅軍)長徵途經11個省

1934年10月初,國民黨軍推進到中央革命根據地腹地。10月中旬,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中央紅軍主力第1、第3、第5、第8、第9軍團及中央、軍委機關和直屬部隊共8.6萬餘人,撤離中央革命根據地,開始長徵。由於「左」傾教條主義領導者的錯誤指揮,紅軍雖然突破了敵人的四道封鎖線,但遭到重大損失。在毛澤東堅決主張下,中央政治局決定改變中央紅軍去湘西與紅2、紅6軍團會合的計劃,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進軍。1935年1月召開的遵義會議,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在中央的統治,肯定了毛澤東的軍事戰略主張,並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遵義會議後,中央紅軍在毛澤東等指揮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隨後,中央紅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終年積雪的夾金山,於6月中旬在四川懋功地區與紅四方面軍會師。7月,中革軍委將紅一方面軍的第1、第3、第5、第9軍團改稱為第1、第3、第5、第32軍。8月,紅一、紅四方面軍混編為左、右兩路軍北上。毛澤東、張聞天、周恩天等率中共中央機關和紅軍前敵指揮部隨右路軍行動;朱德、張國燾、劉伯承等率紅軍總司令部隨左路軍行動。8月下旬,右路軍穿越草地後,等待左路軍前來會合。9月,率領左路軍的張國燾拒絕北上,堅持南下。中共中央決定率紅一方面軍主力先行北上。10月19日,紅一方面軍到達陝北的吳起鎮,結束長徵。

紅一方面軍長徵歷時1年,途經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西康、甘肅、陝西等11省。

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長徵路線圖(1934年10月-1935年10月)

紅二方面軍(紅2、6軍團)長徵途經8個省

1934年10月下旬,紅6軍團與紅2軍團在黔東會師後,發起湘西攻勢,建立了湘鄂川黔根據地,並打破了國民黨軍隊對根據地的「圍剿」,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紅軍的長徵。1935年10月,蔣介石又調集重兵「圍剿」湘鄂川黔根據地,紅2、紅6軍團根據敵我力量的對比,決定主動實施戰略轉移。11月19日,紅2、紅6軍團從湖南桑植縣劉家坪等地出發,開始長徵。先後轉戰湘中、黔東、黔西,進行了烏蒙山迴旋戰,多次突破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1936年7月初,紅2、紅6軍團與紅四方面軍在川西北的甘孜會師。7月5日,紅2、紅6軍團和紅32軍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10月22日,紅二方面軍在將臺堡與紅一方面軍會師,結束長徵。紅二方面軍長徵歷時11個月,途經湖南、貴州、雲南、西康、四川、青海、甘肅、陝西等8個省。

紅四方面軍長徵途經4個省

1935年3月下旬,紅四方面軍強渡嘉陵江西進。5月,為迎接中央紅軍,西進四川松潘、理番、茂縣等地區。6月,與紅一方面軍在懋功會師後,共同北上。7月,所屬的第9、第31、第33軍被編入左路軍,先頭部隊北上至阿壩地區;所屬的第4、第30軍被編入右路軍,於8月下旬穿越草地,進行了包座戰鬥。9月,紅四方面軍南下,先後轉戰於川康邊和康北地區。1936年7月上旬與紅二方面軍共同北上,10月上旬在甘肅會寧與紅一方面軍會師,結束長徵。

紅四方面軍的長徵歷時1年零7個月,途經四川、西康、青海、甘肅等4省。

紅四方面軍長徵路線圖

紅25軍長徵途經4個省

1934年11月16日,中共鄂豫皖省委根據中央的指示,率領紅25軍,以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的名義,從河南省羅山縣何家衝出發,開始長徵。紅25軍經過河南南部、西南部,進入到陝南,並創建了鄂豫陝根據地。1935年7月,為配合紅一、紅四方面軍北上行動,紅25軍決定西徵北上,經甘肅境內,於9月15日到達陝西省延川縣永平鎮,結束長徵,成為紅軍長徵到達陝北的第一支隊伍。

紅25軍長徵路線圖

紅25軍長徵歷時10個月,途經河南、湖北、甘肅、陝西等4省。

相關焦點

  • 行軍路線:各路紅軍長徵都經過了哪些省份(組圖)
    作者:軍史專家、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研究員 姜廷玉按長徵時的行政區劃和習慣稱謂,紅軍長徵經過的省份為14個: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西康(原為四川一部分。1928年9月國民黨中央全會決議西康特別區正式建為行省。1935年7月成立西康建省委員會。
  • 解讀長徵(8):紅軍長徵都經過哪些江河和大山?
    央廣網8月26日消息 毛澤東在《七律·長徵》一詩中稱讚:「紅軍不怕遠徵難,萬水千山只等閒。」那麼,各路紅軍在長徵途中,都渡過了哪些江河?翻越了哪些大山? 1.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 在長徵中,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渡過了貢水(雩都河)、桃江(信豐河)、章水(池江)、鍾水、瀟水、灌水、湘江、青水江、餘慶河、翁安河、烏江(兩次)、赤水河(四次)、北盤江、牛欄江、普渡河、金沙江、大渡河、小金川、梭磨河、黑河、白龍江、渭河等22條江河。
  • 解讀長徵(11):紅軍長徵先後翻越了哪些雪山?
    「雪皚皚,野茫茫」,雪山草地,是紅軍長徵中經過的自然環境最為惡劣的地區。「爬雪山,過草地」,是對紅軍長徵艱苦狀況、奮鬥精神最簡潔最生動的描述和概括。 雪山行軍,是紅軍長徵中最艱苦的行軍之一。紅軍翻越的雪山,大都海拔4000米以上,空氣稀薄,人跡罕至,白雪皚皚,山高谷深,氣候變幻無常。
  • 解讀長徵(6):紅軍長徵二萬五千裡是如何統計的?
    1935年5月,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以朱德名義頒布的《中國工農紅軍布告》中指出:「紅軍萬裡長徵,所向勢如破竹,今已來到川西,尊重彝人風俗。」中革軍委第一次提出了「紅軍萬裡長徵」。 1935年8月5日,中央政治局沙窩會議通過的《中央關於一、四方面軍會合後的政治形勢與任務的決議》說:「一方面軍一萬八千裡的長徵是中國歷史上的空前的偉大的事業。」
  • 紅軍長徵用了哪些宣傳方式?
    紅軍長徵橫跨14個省份,沿途走走停停,不僅要與敵交戰,還要在路過的村莊做好宣傳工作,讓民眾了解紅軍、接納紅軍。如果說戰火為紅軍的勝利增添了一絲英雄色彩,那麼如今留下的那些標語,廣為傳唱的革命歌曲,倒是把紅軍溫情脈脈,體恤百姓的核心表現的淋漓盡致。
  • 解讀長徵(71):紅軍長徵到底有幾次會師
    各路紅軍的會師,是紅軍長徵史上的重大事件,是革命力量的會合和團聚,是戰略轉移的勝利,它宣告了國民黨軍隊圍追堵截的破產。紅軍長徵有幾次會師?有的說有六次會師,有的說有七次會師,到底有幾次會師?筆者認為應該是八次會師。
  • 長徵勝利83周年內容 今年長徵勝利多少周年 毛澤東《七律·長徵...
    致敬,長徵!  七律·長徵  (毛澤東)  紅軍不怕遠徵難,  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裡雪,  三軍過後盡開顏。  回望長徵歷史  1934年10月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  中央紅軍為擺脫  國民黨軍隊的包圍  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  萬裡長徵  從江西瑞金邁出第一步  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於1934年10月10日率紅一方面軍從江西瑞金開始長徵。
  • 馬爾康紅軍長徵紀念館,紅軍長徵精神的歷史見證
    長徵在人類革命歷史上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奇蹟,在物資匱乏、戰亂動蕩的年代,紅軍革命戰士在黨的領導下,翻雪山、過草地、吃樹皮……為了紀念紅軍長徵精神,修建了馬爾康紅軍長徵紀念館,凸顯「艱苦奮鬥、革命奇蹟」紅軍精神。
  • 《七律·長徵》知識點解讀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二單元《七律·長徵》主要內容如下:圖片展示3.知識點解讀(1)課文大意紅軍不怕遠徵的艱難險阻,把經歷萬水千山的艱難困苦看作平平常常的事。五嶺山脈那樣高低起伏,綿延不斷,可在紅軍眼裡不過像翻騰著的細小波浪;烏蒙山那樣高大雄偉,氣勢磅礴,可在紅軍看來,不過像在腳下滾過的泥丸。金沙江兩岸懸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擊著兩岸高聳的山崖,給人以溫暖的感覺;大渡河上瀘定橋橫跨東西兩岸,只剩下十幾根鐵索,紅軍飛奪瀘定橋很驚險悲壯。更使紅軍歡喜的是翻過了皚皚白雪的岷山,全軍過了雪山都歡欣鼓舞,喜笑顏開。
  • 紅軍長徵題材的電影有哪些
    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徵的故事家喻戶曉,以長徵故事為背景拍攝的電影作品也是不勝枚舉。大致有以下這些優秀作品:《長徵》《四渡赤水》《馬蹄聲碎》《萬水千山》《大渡河》《我的長徵》《金沙江畔》《太陽河》《祁連山的回聲》《勇士》《羌笛頌》《金沙水拍》《心動歲月》《姐姐》《山寨火種》《革命到底》《草地》《紅鷹》《贛水蒼茫》《草地》《突破烏江》《不能忘卻的長徵》《六盤山》《勇士》《紅葉鋪滿小路》《冰山雪蓮》等。在以上眾多的影片當中《四渡赤水》和《馬蹄聲碎》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 探訪真正的紅軍長徵出發地瑞金的歷史足跡
    323國道也被稱為長徵第一路。據了解,323國道全程2915千米,起點為江西省瑞金市,終點為雲南省臨滄縣,共跨越江西、廣東、廣西和雲南4個省份。當年323國道起點設在江西瑞金,是為了紀念紅軍長徵出發地——江西瑞金。323國道紀念碑造型新穎、端莊、高大、雄偉,共佔地375㎡,高19m。
  • 阿壩州:這裡讓「爬雪山過草地」成為紅軍長徵的代名詞
    眼前的景色構成了一幅田園牧歌圖,然而,80多年前,紅軍長徵經過這裡時,這裡卻是一片「水草地獄」。日乾喬景區的藏族解說員切娜介紹,當時茫茫草地沒有現成的路,只能試探性地前進,一旦陷入泥沼,來不及救援就會被吞噬,紅軍糧食吃完了,只能靠吃野菜、草根、樹皮充飢。
  • 紅軍長徵與湖北:紅色的土地 紅軍的搖籃
    20萬長徵紅軍,6萬來自湖北。16萬紅軍英烈中,4萬是湖北籍。長徵,這部悲壯而恢弘的史詩中,湖北篇章盪氣迴腸。長徵前,10萬紅軍和40萬地方武裝在鄂成長8月16日,酷熱,本報聯合團省委、省黨史研究室組織的「紀念長徵勝利80周年」青年尋訪團首站抵達紅安。
  • 六盤山:紅軍長徵翻越的最後一座大山
    位於六盤山主峰之上的紅軍長徵紀念館7月18日,由甘肅省延安精神研究會主辦,中國甘肅網承辦的「追尋紅色足跡 弘揚延安精神」——紀念中央紅軍長徵到達甘肅85周年調研採訪活動走進六盤山紅軍長徵紀念館,聆聽長徵故事,重溫紅色記憶。
  • 提示:六盤山紅軍長徵紀念館13號臨時關閉,景區正常開放
    六盤山紅軍長徵景區以展示長徵文化、解讀長徵精神為核心,打造了以「走長徵路、讀長徵史、登勝利山」為主題的紅色體驗型旅遊產品,成為「中國首批100個經典紅色旅遊景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國家國防教育示範基地」「全國廉政建設教育基地」「中央國家機關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蘭州軍區國防生優良傳統教育基地」「寧夏黨員幹部教育實踐教學基地」。
  • 紅軍長徵與毛澤東軍事思想
    別的做法都失敗了,唯有「山溝」裡的毛澤東以敢於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的偉大創造氣魄,率先把馬列主義原理同中國實際成功地結合起來,闢出通往勝利之途。長徵中、後期,紅軍指戰員所以能以堅定的信念和非凡的毅力爬雪山,過草地,克服沿途重重自然險阻,其精神力量在相當程度上來自對領路人毛澤東及其軍事思想的高度信賴;黨和紅軍所以沒被張國燾的分裂行徑搞垮,根本原因在於毛澤東關於黨指揮槍的建軍原則已經紮根黨心、軍心。求發展,關鍵是正確選擇長徵轉移的戰略方向。
  • [新華網]網上重走長徵路之「徵程」——紅軍長徵全景交互地圖
    主創人員:集體 作品簡介:新華網通過對長徵歷史背景和整個歷程的梳理,以及對往年長徵相關報導的研究分析,以全景交互地圖的融媒體形態進行差異化表達,創新推出《「徵程」——紅軍長徵全景交互地圖》,讓網民在網上身臨其境地重走長徵路
  • 紅軍長徵時經過的草地現在怎麼樣了?
    紅軍長徵時經過的草地現在怎麼樣了?據當地人介紹,川西北大草原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徵時走過的草地,曾留下了許多悲壯、動人的故事和多處遺址。但現在因草地沙化,不僅使當地的經濟發展受到嚴重製約,也使長江、黃河上遊的生態環境受到嚴重威脅。
  • 紅軍長徵過灌陽的重要遺址,有哪些地方最值得一看?
          灌陽縣是紅軍三次過桂北經過的重要地域之一。近年來,這一塊紅色土地,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大量遊客,那麼你知道有哪些紅色遺址最值得一看嗎?新圩阻擊戰陳列館  灌陽新圩阻擊戰是湘江戰役的重要戰場之一。
  • 紅軍長徵在西部地區的工商政策
    紅軍長徵所經地區都是邊遠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落後,特別是工商業極不發達。黨和紅軍部分調整了在蘇區根據地工商政策中的一些不當做法,採取更加務實的政策措施,處理與沿途特別是城鎮工商業者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