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世界發展史來看,小國往往處於任人擺布的被動地位,因為它們的實力十分有限,難以與大國更別說強國「正面對抗」,那無異於是「雞蛋碰石頭」。因此很多小國會選擇依附於大國尋求發展,但其中也有例外,它們不畏強權、堅持自己的發展道路,今天要講述的就是一個十分有骨氣的歐洲小國,雖然國內一貧如洗,但面對西方國家的強權,還是頑強的反抗,一如既往的對華友好,這個國家就是塞爾維亞。
塞爾維亞曾經的實力僅次於蘇聯
塞爾維亞唯一歐洲東南部,是巴爾幹半島中部的一個內陸國家,國土面積為88361平方公裡,人口數量在704萬左右,還沒有我國一個省大。但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歐洲小國,一直在走自己的發展道路。在1804年和1815年兩次革命中,塞爾維亞獲得了高度自治,直到南斯拉夫時期,仍保持有強盛的國力,重視各民族的團結以及國家的統一。當時,塞爾維亞是除了蘇聯之外的第二大強國,可以用富裕發達來形容。
【塞爾維亞共和國,簡稱塞爾維亞,是位於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中部的內陸國,國土總面積為88361平方公裡,歐洲第二大河多瑙河的五分之一流經其境內。】
塞爾維亞十分有骨氣
而後民族矛盾激化,導致南斯拉夫在1990年代初期解體,六個加盟國先後宣布獨立,只剩下了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兩國。經歷了西方國家的幹涉,南斯拉夫共經歷了三次解體,以塞爾維亞為主體的國家,徹底土崩瓦解,一分為七,自此塞爾維亞徹底成為一個小國。隨著國家解體,塞爾維亞失去了原本的出海口,海岸線全部被劃分出去,國家日益窮困。加上戰亂和西方國家的圍追堵截,徹底成為巴爾幹地區一貧如洗的國家。換作是一般的小國,早已舉手投降,投入西方國家的懷抱,但塞爾維亞一直沒有屈服。
塞爾維亞絲毫不畏懼西方的威懾力,既不加入歐盟,也不加入北約,始終我行我素,堅持與中國保持友好關係。自1955年兩國建交,一直保持著初心,歷任總統都在不斷加強與我國的合作,是我國到歐洲的「橋頭堡」。面對各個大國的威逼利誘,塞爾維亞始終堅持自己的立場,堅決不向西方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