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歌原創/餐飲文化
好久不去菜場了。前幾天去買魚,5斤多的鰱魚8元一斤,單買魚頭是12元一斤。魚攤上那隻盆裡養了五條鰱魚,前面一個人要了兩個魚頭,賣魚的給他從鰱魚的三分之一處切開,魚頭連著半截身段,3斤多一個,差不多38元一個。接下來的也要了魚頭,大小价格差不多。而那整條魚,大約5斤多點,也才42元。問他為什麼不買整魚,他說,只喜歡鰱魚頭,不吃鰱魚肉。賣魚的說:剩下來的鰱魚身段,只能賣5至6元一斤了,少有人賣,但會有人來買給貓吃。我大開眼界,魚頭比魚段走俏。
過去的人喜歡吃豬頭肉,主要是豬頭肉挺好吃且便宜。我的一位長輩的父親,從前是江邊上的碼頭工人,一天重體力勞動下來,買一包豬頭肉,一包花生米,三兩老酒,吃得興致勃勃,去乏提神。現在流行吃魚頭,魚頭卻比魚身段珍貴很多。當然,僅限於鰱魚。
在餐桌上,鰱魚頭儼然是一道名菜。號稱正宗的天目湖魚頭,一個砂鍋魚頭要賣230多元。那些一看就不是出自水庫的砂鍋鰱魚頭,也會賣到130多元。魚類中比較下品的鰱魚,進入餐飲之後,就不便宜了。魚頭菜裡比較有名的,除了天目湖魚頭,還有千島湖魚頭、剁椒魚頭和幹焗魚頭,以及魚頭火鍋。可以對比一下,到飯店吃一個牛頭,也只需要400多元,還為吃客配備全套現場服務,可見鰱魚頭身價擺得很高。
無錫人偏愛吃魚頭。江南人喜歡吃魚頭。南方人都喜歡吃魚頭。連北方人也慢慢開始愛吃魚頭了。記得有位北方省城的餐飲老闆,請藍品牌戰略策劃專業公司做了個戰略方案,選中的品類就是「燉魚頭」。
我是喜歡吃魚頭的。從小就喜歡。江南水鄉,從小吃魚,本來是不吃魚頭的,大人不讓吃。後來吃過一回,就再也放不下了。
記得第一次是吃的鯽魚頭。從前鯽魚很多,也不像現在人工養的那麼肥大,二三兩一條最通常。月子裡的女人,經常會喝鯽魚湯,說是營養好,催奶。所以,江南大部分的人家都會燒一種奶油鯽魚湯,街頭小飯店的水平遠遠比不過他們的手藝。我奶奶和妹妹就燒得特別好。鯽魚通常還紅燒,比較小的鯽魚就會與鹹菜一起燒,魚的鮮和鹹菜的鮮融合在一起,是老無錫人的心愛。不知為什麼,自從成大人不在身邊,吃過一個鯽魚頭之後,我就對魚頭興趣日高,而且一直認為,鯽魚頭比鯽魚肉好吃。鯽魚頭裡其實沒有什麼,唯一好吃的就是鯽魚的舌頭。有了孩子之後,我把這個美味教給女兒,她嘗過一次,對我做了個鬼臉,再也不吃。
從吃鯽魚頭開始,我通吃所有魚頭:白魚頭,青魚頭,草魚頭,昂刺魚頭,鯿魚頭,鱸魚頭,鱖魚頭,鯔魚頭,鮰魚頭,河豚魚頭,無論紅燒白燉,只要有魚端上餐桌,我都會瞄準魚頭開吃。其實,有些魚頭是真沒什麼可吃,比如鯿魚頭。但有些魚頭雖小,卻有好吃的東西,比如鱸魚和鱖魚,兩邊鰓上的豆瓣肉是鮮美異常的。青魚頭和草魚頭,比起鰱魚頭來很小,但是煮出來的湯味道更加肥美,肉也比鰱魚頭品質更好,賣價卻是倒過來,如果青魚賣10元一斤,草魚8元一斤,頭開下來卻只能賣5至6元一斤。
在餐桌上吃魚頭,除了專門的魚頭菜外,那是需要一些勇氣和智慧的。因為一條魚端上來,大部分人是只吃魚肉不吃魚頭的,有時魚吃光了,只剩魚頭和魚骨。而你在眾目睽睽之下,大吃魚頭,別人會怎麼想?萬一被魚刺卡喉了,別人會怎麼看?所以,一要敢吃,不怕別人看你吃。二要會吃,不被魚刺卡喉嚨。我一向堅持這兩點,就足以盡享魚頭的美味,反正你們不吃,那我就獨享,豈不樂乎!吃完了,還會說一句:這魚頭的味道其實比魚肉還好,建議大家都嘗嘗。
有一年春天,參加了常州一個大學的國學院組織的「江南儒學講會」,作了「蘇錫常三地文化與經濟發展的異同」演講。中午聚餐,席上有一道清蒸白魚,這是江南各地的傳統保留菜品,魚不太大,大家都挺喜歡,吃完了正面吃反面,反正不是船上,翻過來吃沒問題。但就是沒人吃魚頭,被我獨享了。那一桌有幾位老先生,有幾位年輕人。等下一道菜上來之時,一位上海社科院退休的老先生對我說:看得出來,你祖上應該是貴族。別人問何以見得,老先生說:那道白魚上來,我注意到,他第一筷挾的是魚嘴。這才是懂味道的人,會吃魚的人,有家傳。我笑笑說:我怕刺,魚頭骨頭大不容易卡。
接下來,老先生講了一通從吃相看教養的道理,核心是吃相和偏好就是家教和經濟條件的記錄。想想也是,梁山泊的好漢是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想必他們吃餃子也是大個的。而大戶人家則是小杯品酒,小盞喝湯,餛飩也要做成小餛飩,不圖吃飽,只為品味。《紅樓夢》裡妙玉請大家喝茶,賈寶玉喝得稍微大口了一點,就被嘲笑為「牛飲」沒有品位。而「駱駝祥子」如果不大口喝水,也如賈寶玉那樣小口品味,那他肯定會被拉三輪的同伴們笑死,這也是北京為什麼會有「大碗茶」供應。這就是環境和條件造成的差別了。計劃經濟時代,肉要憑票供應,每個月只有半斤,大家都會挑肥一點大肉,而現在經濟好了,都挑骨頭吃了,肉店裡骨頭賣的比腿心肉貴。舍了便宜的魚身段不要,寧可貴一點買鰱魚頭吃,不也是這個道理嗎?
鰱魚的頭長得比別的魚頭大,這是它被用來單獨成菜的根本理由。剁椒魚頭的產生就說明了這一點。傳說清代文人黃遵憲路過湖南,在一家農戶歇息,農戶捕撈了一條大鰱魚,一鍋燒不下,就把魚頭割開,放剁椒清蒸,另把魚身段燒成魚湯。黃遵憲吃後,對魚頭大為讚賞,並且記錄下來。從此,剁椒魚頭成為湖南名菜。如果那天農戶捕上來不是鰱魚,而是鯉魚或者青魚,恐怕也就沒有把魚頭割開單做一菜的事情了。
天目湖魚頭的出名大約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一位風雲人物視察江南,在南京吃了天目湖魚頭,覺得味道很好。後來到了上海,又想吃,賓館專門從江蘇請了廚師,帶了鮮活的天目湖鰱魚和深山的湖水,到上海去活魚現殺現燉。這位大人物連吃兩碗,直呼好吃。此後,天目湖魚頭成為一道江蘇名菜。跟風就出現了千島湖魚頭、太湖魚頭,等等。
魚頭好吃,就在於它肉不多,膠質多,滋味鮮美,營養豐富,據說多吃魚的孩子聰明,智者樂水,魚是產於水的動物。飯店裡的魚頭好不好,評判的標準就是有沒有異味,魚頭後面連著的肉段是不是太多了點。如果肉段太多,那就是老闆黑心了,他把鰱魚肉賣出了魚頭價。在水質不好的環境裡長大的魚,汙染物會在體內積澱,魚頭裡會有一種土腥味,甚至類似「火油味」的怪味,凡遇到這樣的魚頭最好就不吃了,因為那就是「揮發酚」的味道,是汙染的標誌之一。「天目湖魚頭」和「千島湖魚頭」為什麼著名?因為那是在水庫的深水中長大的鰱魚,水質好,魚健康,味道也好。
餐飲菜單上有影響力的魚頭菜品,除了天目湖魚頭和剁椒魚頭,其他還有幹焗魚頭、拆燴魚頭等,另有以魚頭為主材的火鍋,號稱魚頭火鍋,或者美蛙魚頭火鍋。
天目湖魚頭帶湯,放入粉皮或者豆腐,是江南口味。剁椒魚頭是蒸菜,湖南口味。對於魚頭的品質,天目湖魚頭因其口味清淡更容易判別出來,而剁椒魚頭因為大量使用醃製剁椒和調香佐料,相對可以掩蓋一些異味,並使魚頭的鮮味更加濃烈。對當下年輕人,他們會偏愛剁椒魚頭,與重口味取得共鳴。江南菜的清淡鹹鮮,更多的為中老年吃客喜歡。
有一天,在飯桌上吃著魚頭,忽然想起一位長輩講的故事:50年代中期,他所在部隊從福建前線返回上海,一批老兵退伍。送別聚餐辦了幾十桌,上海廚師做了一道魚頭燉粉皮,可是,退伍的山東老兵不開心了,說:我們都要走了,給我們吃個魚頭,全是骨頭,連魚肉都看不見。鬧騰起來,首長專門做了解說,說這是一到上海名菜,也是江南名菜。隨後為重新燒了整魚端上桌,老兵們才滿意了。聽完這個故事,大家都說,吃魚頭,吃骨頭,確實都是與環境和條件相關的,魚頭和骨頭的流行,是經濟富足標誌之一。
各位,你呢,喜歡吃魚頭嗎?有什麼好吃的?怎麼做才好吃?說說,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