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北京,除了必登長城之外,肯定還要去故宮博物院打卡的。
我們這些尋常百姓,走進那高高的宮牆內,到故宮博物院參觀之時,除了觀賞華美的建築,還有那些皇宮珍寶可看。
在封建社會,皇帝擁有天下財富。皇宮之中,奇珍異寶多如牛毛,美輪美奐。即使用現今的審美觀來看,那些珍寶,仍然牢牢地佔據著審美的制高點。
這幾天,景致記錄要介紹的,就是故宮博物院珍寶館。
故宮珍寶館,位於故宮博物院東部,設在養性殿、樂壽堂、頤和軒內。
故宮博物院收藏有180多萬件文物,珍寶館對外展出的有400多件文物。
說到養性殿,大家可能會覺得是不是打錯了字,應該是養心殿吧?在清宮電視劇裡,皇帝不就是住的養心殿嗎?
其實,並沒有打錯字哦。故宮裡面,的確有養性殿。養性殿位於故宮東部寧壽宮區養性門內,是清朝乾隆皇帝,在1772年至1776年,仿養心殿建造修建的,預備用來當太上皇時居住。不過,乾隆皇帝只在這裡設過家宴,並沒有居住過。後來,養性殿的實際居住人是慈禧太后。
養心殿也是真實存在的,它位於故宮內乾清宮西側,明朝中期所建,從清朝雍正皇帝起,養心殿才成了皇帝的寢宮。
養性門外,一對鎏金銅獅,齒爪尖利,威風凜凜。
養性殿內,那些展出的珍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金編鐘了。那是乾隆皇帝八十大壽時,花費一萬多兩黃金,效仿康熙皇帝六十歲生日時鑄造的金編鐘,打造而成。
每一隻金編鐘腰部,都有兩條蟠龍騰雲駕霧,活靈活現。金編鐘頂部則都是雙頭瑞獸鈕。這金編鐘,可不是擺設,每一隻金編鐘厚薄不同,音階也就不同,演奏起音樂來,聲音清脆悅耳。
記得有一次看真人秀,節目中,有兩位年輕音樂人,閒來無事,用幾根竹管隨便削削,然後綁一塊兒,居然就成了簡單的樂器,還能演奏音樂。可是,如果是不懂音樂的我們來做,隨便怎麼削削,也做不成樂器的。這黃金編鐘,何況還是用黃金鑄造的,居然也能演奏出音樂來,可見當時的能工巧匠,不僅技藝高超,肯定也通曉音律。
末代皇帝溥儀大婚之時,金編鐘最後一次在故宮敲響,隨即金編鐘以及皇后金冊等,被皇室抵押給了鹽業銀行。
此後,風雲突幻,日本人侵略中國。金編鐘輾轉到了天津鹽業銀行,由經理陳亦侯保管。日本人佔領天津後,開始調查金編鐘下落。陳亦侯冒著全家人被砍頭的危險,從日本人眼皮底下,將金編鐘送出了天津。
抗戰結束後,國民黨懸賞百萬,追討遺落在民間的珍寶。皇后金冊落入了國民黨手中,結果卻被化作了金條。要知道,金冊可是清朝用金箔製成的冊封詔書,它不僅僅擁有黃金的價值,還擁有極高的史料價值。真是暴殄天物。
國民黨特務數次試探陳亦侯,詢問金編鐘下落,陳亦侯都守口如瓶。他怕金編鐘也落得皇后金冊的下場。
解放以後,金編鐘出現在故宮珍寶館裡。中央文史資料中,記載有一句誇讚之詞:「幸虧有陳亦侯保存」
幸虧有了陳亦侯,我們才有幸在故宮裡見到了這套金編鐘。
可能乾隆皇帝製作金編鐘之時,不會想到他的不肖子孫會把金編鐘抵押,最終無力贖回。
看著金編鐘,我覺得,我們這些普通老百姓,與其辛苦一輩子給子孫積蓄錢財。倒不如用不多的錢財,儘量讓子孫多受教育,爭取一代比一代強。
每個小家庭都如此的話,我們國家何愁不強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