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經和不傳經的辯證
邪氣侵襲體表以後,是會不斷發生變化的。從正邪鬥爭的結果看,有的邪氣就不傳,有的邪氣就傳。如何知道是傳經還是不傳經?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這裡的「傷寒」包括中風、傷寒;「一日」就是開始階段,外來的風寒之邪初犯體表。這時候哪一經首當其衝?「太陽受之」。太陽受邪以後,邪氣是就在太陽一經停留,還是往陽明、少陽,或往其他經發展呢?「脈若靜者,為不傳」,「脈數急者,為傳也」,「脈若靜」和「脈數急」是對照的詞句。「脈若靜者」就是脈不數急。這是判斷傳與不傳的第一個方法——平脈辨證。
「頗欲吐,若燥煩」,如果頗頗地欲吐,或者出現了煩躁(《註解傷寒論》作「燥」),就是傳的徵兆。「欲」和「若」字是審其將然,與「脈數急者,為傳也」的口氣是不一樣的,就是它將來要有這些證候出現。
「燥煩」是陽熱的反映。在表的風寒之邪入裡化熱了,就會出現煩躁。根據六經分證來看,「燥煩」往往反映陽明經有熱。「頗欲吐」,就是喜吐、多吐的意思,往往見於少陽證。總之,「燥煩」也好,「頗欲吐」也好,不論將來發現哪一個,邪氣都已離開了太陽,不是到少陽就是到陽明,往裡傳了。「脈數急者,為傳也」,「脈數急」是已然之脈,就是已經出現了脈數急。浮脈變成了數急之脈,說明風寒之邪化熱,已經向裡傳變了,所以說「為傳也」。從這一條來看,傳經的表現主要是脈象的交化,以及隨之而來的症狀。
「脈若靜者,為不傳」,這也是一種可能,往往是好事情。一種可能是太陽病雖然沒往裡傳,但是依然存在;另一種可能是邪氣已經衰微,往裡傳沒有力量了,可以作解,有痊癒之機。
下邊這一條接著「傷寒一日」而來,是說傷寒開始的時候是「太陽受之」,如果經過「傷寒二三日」而陽明證和少陽證都不出現的話,「為不傳也」。這裡的「傷寒二三日」只是示例,並不局限在第二和第三天。陽明證是什麼?少陽證是什麼?這就要和上一條「頗欲吐」、「若燥煩」聯繫起來理解。少陽證就是「頗欲吐」,陽明證就是「燥煩」。
對於傳經、不傳經,主要從辨證上理解,這是科學的。絕對不能機械地認為一日就是太陽、巨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如果出現了傳經之證、傳經之脈,那就是傳經;如果「脈若靜者」,也不見陽明病的「燥煩」、少陽病的「頗欲吐」,不管過了多少天,都是「不傳」。
體表受邪以後,中風也好,傷寒也好,病勢的發展、正邪鬥爭的情況,可以通過傳經、不傳經體現出來。為什麼不傳經?因為正氣抗邪有力,邪氣不能傳變。為什麼出現傳經?因為正氣抗邪無力,邪熱較盛。
雜學博記,學以歸真
博學廣記,溯本清源,返璞歸真,專注健康、科技、職場、手工等領域。本文由雜家歸真原創,轉載請註明。歡迎指正交流,喜歡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