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傷寒論,太陽主表和太陽經的關係?六經辯證依據經絡對不對?

2020-12-20 雜家歸真

上一篇文章再讀傷寒論,太陽如何主表,太陽陽氣從何而來發出後,很多人留言,說太陽主表和太陽經沒有關係,六經辯證不是依據經絡。那麼是不是這樣呢?

太陽主表和太陽經有沒有關係?

根據中醫的理論,經絡在人體是客觀存在的。針灸就是按經取穴的,那個經的問題就針刺那個經的穴位。劉渡舟教授講授傷寒論時講過一個他自己的案例,劉教授以前在漢沽農場搞教育革命,每天到貧下中農家去給人看病,一個姓陳的孩子,十四歲,高燒。劉教授去的時候沒有帶藥,就仿照《傷寒》的方法,刺了孩子的風池、風府,還有大椎、曲池,扎完以後,孩子腦門就出汗了,燒就退了。

如果你否認經絡穴位的存在,就沒必要往下看了,說明你根本不想了解認識中醫文化。怎麼能說太陽主表和經絡沒有關係?張仲景有些條辨完全是在太陽經上面,張仲景說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期門,都是有道理的,是要講臟腑經絡的。太陽經是陽經之長,少陽和陽明都不如它。因為太陽之經行於陽道。我們的身體前為陰,後為陽。太陽經就是行於背後。足太陽膀胱經,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它不僅行於後背,而且還是最長的一條經,穴道也最多。另外,太陽經和督脈並行,督脈為陽經之總督。因此,只有太陽經能勝任通行陽氣、主表的作用。同時,膀胱又是水之府,水能化氣,氣能行水,因此它才能夠主表。

六經辯證依據經絡學說對不對?

大家要注意,太陽經不是就這一條線的問題?有些人對於《傷寒論》中的六經依據的是經絡學說持反對意見,他們會說:「哪有這個道理?太陽經的病就那麼一條線有病啦?」其實,那一條線是它的主幹,大者為經,小者為絡,絡中還有孫絡,網維於周身!因此,在看待太陽時,可以分為三部分:體之太陽、經之太陽、腑之太陽。

體之太陽就是主表的太陽,表面的都是太陽;經之太陽就是說它的經脈,頭項強痛就是它的經脈不利;腑之太陽就是膀胱氣化功能的問題。體之太陽、經之太陽、腑之太陽,概括起來就叫太陽。從各個注家的解釋來看,有的時候從腑之太陽提,有的時候從經之太陽提,實際上是整體的東西。《醫宗金鑑》為了使《傷寒論》容易懂一些,提出了體之太陽、經之太陽、腑之太陽的概念。正因為有腑之太陽,所以經邪可以傳到腑,因為經腑相連,像樹根和樹枝,是一個整體。

雜學博記,學以歸真

博學廣記,溯本清源,返璞歸真,專注健康、科技、職場、手工等領域。本文由雜家歸真原創,轉載請註明。歡迎指正交流,喜歡請關注。

相關焦點

  • 《傷寒論》六經非《內經》六經
    傷寒屬於經方一脈,屬於經方的辨證論治體系。「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於平。及失其宜者,以熱益熱,以寒增寒,精氣內傷,不見於外,是所獨失也。」《傷寒論》屬於經方一脈,觀《傷寒論》的辨證體系屬於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的六經八綱辨證體系,而《內經》則屬於臟腑經絡理論體系。
  • 中醫辨證:六經辨證理,太陽病證可分為三種,最後一種被人忽視
    在《傷寒雜病論》裡,根據外邪所在的部位、寒熱表現的趨勢、以及邪正交爭的盛衰,依次分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厥陰、少陰」六種證候。因為這六種證名和人體經絡裡的「三陰三陽」一致,所以被後人稱為「六經辨證」。首先需要說明的一點,六經辨證裡的六種證候,並不嚴格遵循「外感」的發展順序,也就是說,有可能一開始發病就是陽明證而不是太陽證。
  • 再讀傷寒論,傳經和不傳經的論述
    傳經和不傳經的辯證邪氣侵襲體表以後,是會不斷發生變化的。從正邪鬥爭的結果看,有的邪氣就不傳,有的邪氣就傳。如何知道是傳經還是不傳經?「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這裡的「傷寒」包括中風、傷寒;「一日」就是開始階段,外來的風寒之邪初犯體表。這時候哪一經首當其衝?「太陽受之」。太陽受邪以後,邪氣是就在太陽一經停留,還是往陽明、少陽,或往其他經發展呢?「脈若靜者,為不傳」,「脈數急者,為傳也」,「脈若靜」和「脈數急」是對照的詞句。
  • 《傷寒論》六經傳變分三種
    六經為病不外正邪鬥爭的進退變化,然正氣有強弱之分,邪氣有微甚之別,因而就有傳經與不傳經的問題。一般地講,凡邪氣由表入裡,由陽入陰,屬於邪盛而病進;若正氣抗邪有力,能拒邪外出,由裡出表,或由陰轉陽,屬於邪衰而病退。
  • 《傷寒論》、《金匱要略》、辨證論治,一代醫聖張仲景
    該書奠定了辯證論治的基礎,從而後代醫生有了可以遵循的準則,《傷寒論》,《金匱要略》兩書.同<黃帝內經》、《難經》一起,被後人奉為祖國醫學四大經典巨著。什麼叫「辯證論治」』即首先運用各種診斷方法,辨別各種不同的症候,對病人的生理特徵以及時令節氣、地區環境、生恬習俗等複雜因素,進行綜合分析,研究其致病原因及發病學普遍性和特殊性規律,然後確定相應恰當的治療原則和處方用藥。
  • 帶你學會六經,簡單好學!
    不僅如此,六經病證又是經絡、臟腑病機變化的反映,其中太陽、陽明、少陽病證以六腑病變為基礎,太陰、少陰、厥陰病證則以五臟病變為基礎。 所以說,六經病證實際上基本概括了臟腑和十二經的病變,臨床上當結合臟腑辨證、經絡辨證、八綱辨證運用。
  • 傷寒論--傷寒例全文原文翻譯
    同時改「髒」字為「腑」字,增加了「已入府,可下而已」,應該肯定這皆是叔和的貢獻。然而《素問·熱論》的三陽病都是表症,三陰病僅是熱症、實症,與《傷寒論》的六經症治,決不應相提並論,等同看待。因為仲景在繼承前人理論的基礎上,結合豐富的實踐經驗,已經將六經症治理論大大地推進了一步,充實了新的內容,賦予了新的含義。
  • 《傷寒論》裡以六經區分疾病,那麼如果病邪同時傷到了多處叫什麼
    在中醫理論裡面,疾病的發病有兩個原因:正氣不足和邪氣太盛,無論哪種情況只要正氣抵禦不住邪氣,就會表現出疾病症狀和體徵來。而六經病的發病並不一直都是單一經脈病位的發病,如果邪氣太盛的話,很可能一次性侵犯數條經脈,兩經或者三經同事發病,沒有先後次第之分,這種情況一般叫作「合病」。
  • 從頭部經絡的循行來區分頭痛的類型,針灸取穴依據及特效引經草藥
    頭痛是很常見的一種疾病,原因很多,但是很多時候現代醫學手段卻查不出原因,醫生束手無策,患者痛苦不堪,針灸對這種無法查明原因的頭痛療效是毋庸置疑的。提起針灸,就不得不提起經絡。既然針灸是治療無原因性頭痛的最佳療法,那麼,頭部的經絡有哪些呢?這些頭痛難道都屬於一種類型嗎?治療的時候該如何選穴呢?1.全身有哪些經絡循行於頭部?根據經脈的走行我們知道,「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也就是說三陽經都會到達頭部的。三陽是指陽明、太陽和少陽。
  • 探析《傷寒論》欲解時,認識陰陽離合、兩儀三才、表裡絡屬
    我們以前學三陰三陽的時候,還有學習經絡表裡的時候,都會覺得挺累的:太、少不是代表多少嗎?太陽對太陰,少陽對少陰,剩下陽明對厥陰該多好理解,多容易記憶!偏偏是厥陰少陽、少陰太陽、太陰陽明兩兩成對!實在可恨!是故意為難後輩學醫的人嗎?
  • 我眼中的傷寒論三
    傷寒論全文太陽證佔篇幅幾乎一半,原因在於傷寒論主要探討的六淫之邪犯表而引起的各類本證,兼證和並證。而首當其衝的就是太陽。太陽主表,主肺衛,司營衛,而風寒主要侵襲的是體表,風熱主要侵襲的是肺系及體表,溼邪則如影隨行,跟隨其他外邪一起襲表,分辯的依據主要是喉管是否紅痛,有紅痛的為風熱,身重的為溼邪,惡寒,脈浮,頭項強痛是太陽證的基本特徵。傷寒論和後世醫家對太陽證有很多研究,對於太陽經本證,一般採用下列方劑,再通過兼證加減。
  • 六經辨證之陽明病定法
    「辨證論治」是中醫治病的核心,只有學會準確辨證,才能準確用藥,提升療效。 六經辨證是醫聖張仲景創立的一套簡便有效的辨證論治用藥體系, 作為一名中醫師,如果能學會六經辨證並且熟練運用,一定能做到藥到病除,贏得患者信任,提升門診量! 學中醫,必學六經辨證!
  • 《傷寒論》裡的兩大名方,麻黃湯和桂枝湯,感冒時注意這幾點區別
    張仲景在《傷寒論》裡,根據病證深淺的不同,共計設立了112個方劑。最廣為人知的,莫過於「麻黃湯」和「桂枝湯」兩個了,其中的「桂枝湯」還有「萬方之祖」的美譽。兩個都是針對最常見的外感病而設,都是治療太陽病,只不過「麻黃湯」是專用於「太陽傷寒證」,「桂枝湯」卻專用於「太陽中風證」,病症名也很相似,初學者更容易犯迷糊。而俗話又說「春忌麻黃夏忌桂」,更讓初學者對這兩個方劑望而卻步,以為春天就不可以使用麻黃湯,夏天就不可以使用桂枝湯。
  • 《傷寒論》:辨析煩躁可以判斷疾病的傳變和預後,更能指導用藥
    《素問·至真要大論》指出「心中鬱熱不安為煩,手足擾動不寧為躁」。《傷寒論》中有論煩者,有論躁者,有煩躁並論者,還有論躁煩者與煩躁欲死者。其辨證論治又有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的不同,而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不同的表現形式,代表著不同的病因和病機,論治方法也不盡相同。
  • 醫學古籍《傷寒雜病論》,世人沿用至今,這是為何?
    《傷寒雜病論》系統地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症狀、發展階段和治療方法,張仲景更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建立了「六經分類」的醫學理論,奠定了理、法、方、藥的醫學理論基礎。在《傷寒雜病論》中,張仲景創造了三個醫學治療方法:人工呼吸、藥物灌腸、膽道蛔蟲治療方法。書中的理論思想是辨證論治,張仲景運用哲學上所說的因果關係,建立了這一套體系。
  • 五運六氣與人體經絡的關係探討
    中醫之所以被人攻擊為「不科學」,正是因為現代中醫脫離了「天」的科學基礎,只從「人」症而論疾病的結果。丟掉了生命信息的根本來源(體質因素和當前氣候)的辯證論治,就成了和西醫檢驗學對等的診療層次。  中醫孤立地看待「人」的徵象,如病象、舌象、脈象等,怎麼比得上西醫化驗檢查的指標更據客觀性、科學性?
  • 河圖五行模式及其在《傷寒論》中的應用
    河圖五行模式與《傷寒雜病論》河圖五行是一種高度集合的五行模式,意涵十分的豐富,如河圖五行模式中,就有「四象五行皆籍土」的說法。所謂四象(或作四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分別代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
  • 至簡乾貨:傷寒113方精闢提煉!
    傷寒經方 仲景《傷寒論》辨六經為病,非辨風寒也,其方亦以上下表裡寒熱為治,非專治傷寒也。和、寒、溫、汗、吐、下六者為祖方。蓋方之有祖,猶字之有母,由茲或復或減,或因或變,擴成一百一十三方,井井有條,絲絲入扣。標而出之,竊謂心有所得。及觀柯韻伯《傷寒論翼》具載靡遺,可謂先得吾心之所同然者矣。 桂枝湯,和劑祖方也。 白虎湯,寒劑祖方也。 四逆湯,溫劑祖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