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VI:新研究表明小分子化合物EIDD-1931可抑制包括鼠肝炎病毒和MERS...

2020-12-14 生物谷

2020年4月11日訊/

生物谷

BIOON/---2002年出現的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冠狀病毒(SARS-CoV)和2012年出現的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冠狀病毒(MERS-CoV)凸顯了冠狀病毒在人類中引發致命疾病的能力。MERS-CoV繼續感染中東地區的人群。此外,另外四種人類冠狀病毒---HCoV-229E,HCoV-NL63,HCoV-OC43和HCoV-HKU1---持續在全球傳播並引起呼吸道疾病。蝙蝠群體中持續流行的SARS樣冠狀病毒和MERS樣冠狀病毒能夠在原代人氣道細胞中高效複製,這進一步證實了冠狀病毒在未來出現並引起嚴重疾病的潛力。

儘管SARS-CoV和MERS-CoV疫情暴發已主要通過公共衛生措施得到控制,但是未來爆發疫情的可能性凸顯了需要安全有效的療法來對抗冠狀病毒感染。當前沒有批准的藥物或疫苗用於治療任何人類冠狀病毒感染。之前用現有抗病毒藥物治療冠狀病毒感染的努力最終並沒有取得有益的臨床結果。因此,當前的醫療護理標準大部分仍然是支持性的。

人們正在研究幾種直接作用抗病毒藥物的靶標,以治療冠狀病毒感染。鑑於病毒複製複合物在基因組複製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批准用於治療多種不同病毒感染的藥物就是靶向這一靶標。許多批准的抗病毒藥物被歸類為核苷類似物,即模擬天然核苷以抑制病毒複製的化合物。核苷類似物的病毒抑制可以通過多種機制來完成。常見的作用機制包括通過病毒聚合酶摻入核苷類似物以誘導鏈合成過早終止,並通過誘變作用來誘導必要的

遺傳

信息丟失。先前的一項研究已報導核苷類似物利巴韋林(ribavirin, RBV)和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 5-FU)不能有效抑制冠狀病毒,這一發現歸因於這類病毒的3'-5'核糖核酸外切酶的校對能力。最近的報導表明加利德韋(galidesivir, 也稱為BCX4430)和瑞德西韋(remdesivir, 也稱為GS-5734)可以抑制野生型冠狀病毒。雖然這些化合物已顯示出抵抗冠狀病毒的功效,但是正如在其他病毒感染中所證實的那樣,可能需要同時施用多種化合物才能有效治療冠狀病毒感染並控制耐藥性的產生。

小分子胞苷類似物β-d-N4-羥胞苷(β-d-N4-Hydroxycytidine, NHC,也稱為EIDD-1931,由美國埃默裡大學藥物開發研究所開發)最近已被證明可抑制多種病毒,包括基孔肯雅病毒、委內瑞拉馬腦炎病毒(VEE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C型肝炎病毒(HCV)、諾如病毒、甲型流感病毒(IAV)、乙型流感病毒和伊波拉病毒。先前的報導顯示了在治療後病毒基因組中轉換突變(transition mutation)的增加。人們還報導了EIDD-1931對人α冠狀病毒HCoV-NL63和β冠狀病毒SARS-CoV的抗病毒活性。迄今為止,科學家們尚未報導EIDD-1931抑制任何冠狀病毒的作用機制,也未報導過冠狀病毒對EIDD-1931的耐藥性。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範德堡大學醫學院、埃默裡大學和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研究人員研究了EIDD-1931對兩種不同的β冠狀病毒---鼠肝炎病毒(MHV)和MERS-CoV---的抑制作用以及這兩種冠狀病毒對EIDD-1931的耐藥性。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Journal of Virology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mall-Molecule Antiviral β-d-N4-Hydroxycytidine Inhibits a Proofreading-Intact Coronavirus with a High Genetic Barrier to Resistance」。

他們發現EIDD-1931可強效抑制野生型鼠肝炎病毒(EC50=0.17 μM)和MERS-CoV(EC50 = 0.56 μM),而且它的細胞毒性很小。

EIDD-2801和EIDD-1931(也縮寫為NHC)的化學結構式,圖片來自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19, doi:10.1126/scitranslmed.aax5866。

他們還證實鼠肝炎病毒的3'-5'核糖核酸外切酶的校對活性對EIDD-1931敏感性的影響有限,但可以測量到。

EIDD-1931對野生型鼠肝炎病毒和缺乏3'-5'核糖核酸外切酶活性的鼠肝炎病毒的抑制是相類似的,這表明它能夠逃避或克服3'-5'核糖核酸外切酶活性的能力。僅在感染早期添加時,EIDD-1931才能夠抑制鼠肝炎病毒、降低病毒的特異性感染能力和增加在單次感染後存在的G:A和C:U轉換突變的數量和比例。

低水平的EIDD-1931耐藥性難以實現,這與鼠肝炎病毒和MERS-CoV整個基因組中出現的多個轉換突變有關。他們觀察到EIDD-1931的抑制譜與以轉換突變的積累為特徵的誘變作用機制相一致,這表明耐藥性的

遺傳

屏障很高。

綜上所述,這些結果指出了EIDD-1931抑制冠狀病毒的病毒誘變機制,並且表明冠狀病毒存在較高的EIDD-1931耐藥性

遺傳

障礙。這些數據支持了進一步開發EIDD-1931以用於治療冠狀病毒,並提出了EIDD-1931與冠狀病毒複製複合物相互作用的一種新機制,這可能有助於闡明冠狀病毒複製的關鍵方面。(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Maria L. Agostini et al. Small-Molecule Antiviral β-d-N4-Hydroxycytidine Inhibits a Proofreading-Intact Coronavirus with a High Genetic Barrier to Resistance. Journal of Virology, 2019, doi:10.1128/JVI.01348-19.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新型抗流感病毒的小分子化合物
    in mice」的文章,開發了一種新型口服抗流感病毒的小分子,可以有效抑制甲型流感病毒。在本研究中,科研人員通過高通量篩選,得到了與CR6261作用機制類似的小分子化合物,其中JNJ7918與HA抗原表位結合位點一致,在體外試驗中可以有效對抗流感感染。隨後對JNJ7918進行化學修飾,並對其抗病毒效果、代謝穩定性和口服生物利用度等進行優化,最終得到JNJ4796。
  • 新研究發現有助殺死胰腺腫瘤的小分子化合物
    新華社華盛頓7月4日電(記者周舟)美國科研團隊發現一種可調節免疫細胞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與免疫療法聯用,對小鼠體內的胰腺腫瘤有顯著殺傷作用,未來有望用於治療胰腺癌。據介紹,人體內的髓細胞有「好壞」之分,好的髓細胞有助抑制胰腺腫瘤生長,而壞的髓細胞則會通過抑制免疫反應助長胰腺腫瘤生長。癌症免疫療法的一個機制是「解放」體內的免疫T細胞使其參與抗癌,但僅對不足5%的胰腺癌患者有效。
  •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COVID-19最新研究進展(第9期)
    7.JVI:新研究表明小分子化合物EIDD-1931可抑制包括鼠肝炎病毒和MERS-CoV在內的一系列冠狀病毒doi:10.1128/JVI.01348-19小分子胞苷類似物β-d-N4-羥胞苷(β-d-N4-Hydroxycytidine, NHC,也稱為EIDD-1931,由美國埃默裡大學藥物開發研究所開發)最近已被證明可抑制多種病毒,包括基孔肯雅病毒
  • Front Plant Sci:食物或飲料中的化合物可抑制新冠病毒必需的蛋白...
    2020年12月2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綠茶、圓葉葡萄(muscadine grape)和黑巧克力等食物或飲料中的化合物可以結合SARS-CoV-2病毒中的一種特殊的蛋白酶並阻斷它的功能。
  • 【突破】「新武器」EIDD-2801有望助力抗擊COVID-19
    -2 and multiple endemic, epidemic and bat coronavirus」(譯為「一種口服生物廣譜抗病毒藥物可抑制SARS-CoV-2和多種地方性、流行性和蝙蝠冠狀病毒」)。
  • 上海藥物所利用小分子化合物實現在體心肌細胞轉分化
    早期的體細胞重編程均需要由病毒攜帶相關轉錄因子的組合來實現。小分子化合物由於其劑量及作用時間的易控性及良好的成藥前景,一直在體細胞重編程及轉分化研究中受到重視。目前,小分子組合已經可以在體外成功將多種體細胞誘導成為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s)、神經前體細胞、神經元、內胚層前體細胞以及心肌細胞等。然而,小分子組合能否在體內原位誘導體細胞的重編程尚不清楚。
  • 昆明動物所等發現小分子化合物YD277通過激活內質網應激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腫瘤生物學學科組陳策實團隊與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南方醫科大學附屬上海奉賢區中心醫院開展合作研究,發現小分子化合物YD277通過激活內質網應激抑制三陰性乳腺癌。  前期大量研究結果表明,轉錄因子KLF5是三陰性乳腺癌一個有效的治療靶點,因此,昆明動物所陳策實團隊與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醫學部周嘉團隊、南方醫科大學附屬上海奉賢區中心醫院馮景團隊展開合作研究,以在大腸癌中能夠抑制KLF5的小分子化合物ML264為先導化合物,設計合成多個新型衍生物。通過篩選這些衍生物發現,YD277能夠有效抑制TNBC細胞的體外存活。
  • Cancer Cell:兩種新型潛在的小分子化合物或能有效殺滅其它療法...
    圖片來源:NIH這兩種小分子分別為CS1(比生群,bisantrene)和CS2(布喹那,brequinar),這些癌症抑制化合物是名為「脂肪量和肥胖相關蛋白」的蛋白的一部分,即FTO水平較高的癌症包括急性髓性白血病(AML)、膠質母細胞瘤、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研究人員想通過研究揭示癌症幹細胞不斷補充的機制以及癌細胞如何躲避宿主機體的免疫系統的監視,同時還強調了如何利用潛在的抑制劑來靶向作用FTO從而作為治療多種癌症的新型療法。
  • Nature|可同時抑制細胞死亡並激活自噬的小分子化合物
    目前主流觀點認為上述三個因素是造成ND發生和發展的重要原因。目前針對ND的幹預研究主要包括抑制神經炎症和細胞死亡,哈佛醫學院袁鈞瑛團隊過去20年的工作建立了RIPK1在細胞死亡和炎症反應中的關鍵作用,並開發了RIPK1的抑制劑。
  • Nature:科學家成功開發出有效治療自發性炎性疾病的特殊小分子化合物
    2018年7月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兩種小分子化合物或能有效阻斷機體先天性免疫系統的中樞通路,從而或能為治療自發性炎症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希望。
  • 動物實驗顯示一種糖類化合物可抑制癲癇發作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0月16日 10:39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華盛頓10月15日電(記者張忠霞)美國科學家以實驗鼠為對象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一種在醫學臨床中常見的化合物——2-脫氧葡萄糖,能夠有效抑制癲癇發作。
  • 炎症性腸病——處於臨床前的小分子藥物研究進展
    針對IBD的小分子藥物已成為近年來該領域的研究熱點,現對處於臨床前研究的IBD藥物進行綜述。1合成三萜類化合物合成三萜類衍生物(如CDDO-Im/CDDO咪唑化物)可以抑制STAT3和 NF-kB 通路的激活。此外,合成三萜類化合物也能夠上調Nrf2的表達,及上調抗氧化酶的水平如血紅素加氧酶-1 (HO-1)。
  • ...鄧宏魁團隊的重大研究成果——使用小分子化合物逆轉「發育時鐘」
    7月18日,國際學術權威雜誌Science雜誌(Science Express)刊登了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鄧宏魁教授和趙揚博士帶領的研究團隊在生命科學領域的一項革命性的研究成果——用小分子化合物誘導體細胞重編程為多潛能幹細胞。該成果開闢了一條全新的實現體細胞重編程的途徑,給未來應用再生醫學治療重大疾病帶來了新的可能。
  • 聽說了他們正在開發的小分子化合物,很多疾病寢食難安了……
    多年後,生物學家Suren Sehgal博士在其中一份樣本中發現了一種能有效滅菌,並具有免疫抑制和抗腫瘤活性的化合物,這種化合物後來被命名為雷帕黴素(rapamycin)。 其後的研究顯示,mTOR信號通路與癌症、神經系統疾病、代謝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衰老等一系列病理生理過程密切相關,因此引發了一波以該通路為基礎開發創新療法的熱潮。 百舸爭流中,坐落於美國麻薩諸塞州劍橋市的Navitor Pharmaceuticals公司盡顯英雄本色,先後打造出多款頗具治療潛力的小分子化合物 。
  • 聯合使用小分子抑制劑可抗多種蛇毒
    英國《自然·通訊》雜誌15日發表的一項最新藥物發現,英國科學家研究顯示:聯合使用兩種小分子毒素抑制劑能幫助小鼠對抗多種毒蛇的毒液。研究結果表明,聯合使用毒素抑制劑或有助於找到針對蛇咬傷的廣譜療法。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南亞和東南亞、中美洲和南美洲的農村地區,蛇咬傷每年約造成13.8萬例死亡。但是,蛇毒這種從毒腺中分泌出來的特殊液體,成分構成差異極大,毒性蛋白質約佔乾重的90%至95%,酶類和毒素約含20多種。此外,還含有一些小分子肽、胺基酸、碳水化合物、脂類、核苷、生物胺類及金屬離子等,因此蛇毒成分十分複雜。
  • 常用抗生素有望抵抗寨卡病毒感染,減輕其對大腦的傷害
    研究團隊使用各種先進的藥物篩選技術,測試了1萬多種化合物,以尋求治癒寨卡感染的方法。令他們驚訝的是,他們發現廣泛使用的抗生素美他環素(methacycline)在預防小鼠大腦感染和減少與寨卡病毒相關的神經問題方面是有效的。此外,他們發現最初設計用於對抗老年痴呆症和炎症的藥物也可能有助於對抗感染。
  • 藥物研發新革命-核磁共振技術加速先導化合物發現
    在化合物1飽和的條件下,繼續尋找與相鄰結合位點結合的小分子配體,通過對化合物庫的篩選初步得到化合物2具有一定的活性,通過對在化合物1飽和的情況下化合物2加入後化學位移的變化,可以斷定化合物2和化合物1的結合位點相近。圖2.化合物1和2的結構圖化合物2經過經過進一輪的構效關係研究得到最終高活性的化合物3。
  • 日本發現一種抗B肝病毒化合物
    新華社東京6月15日電(記者華義)日本京都大學日前宣布,該校研究人員與同行合作發現了一種抗B肝病毒化合物,有望用於研發治療B肝的新型藥物。B肝病毒的複製需要一種名為共價閉合環狀DNA的遺傳物質,醫學上可使用幹擾素分解共價閉合環狀DNA,以治療B肝,但是幹擾素會導致發熱和倦怠等副作用。日本京都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美國《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雜誌上報告說,他們發現一種名為CDM-3008的化合物能夠抑制B肝病毒的共價閉合環狀DNA。
  • 從"有意迴避"到"研發熱點" 共價抑制劑如何革新小分子藥物開發?
    目前大多數小分子藥物仍然屬於非共價抑制劑,這些化合物可以與生物靶點可逆結合,它們與靶點之間的親和力往往決定藥物的治療效果,因此大多數小分子藥物的研發目標是發現能夠與生物靶點以高親和力結合的化合物。而共價抑制劑在與生物靶點結合之後,化合物上的基團能夠與靶點產生化學反應生成共價鍵。這讓共價抑制劑與靶點蛋白形成一個穩定的複合體,從而不可逆地抑制靶點蛋白的活性。
  • 賽諾菲&阿斯利康共享21萬小分子化合物
    2015年11月23日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醫藥巨頭賽諾菲和阿斯利康達成開放創新合作,其中包括雙方互換共享21萬個化合物小分子,此項合作旨在便利雙方開發篩選更大範圍、多樣性的小分子藥物。兩家公司已經選出了不同於自己公司類型的小分子,這些數量已經足夠高通量篩選數年了。但一個化藥要想成為先導化合物,用於後期研究,需經歷層層篩選,成為一個分子通過篩選後會經過一些修飾優化結構。賽諾菲全球研發總裁Elias Zerhouni評價道:「賽諾菲堅定的開放共享我們的創新研發平臺,因為我們堅信合作是醫藥突破的基礎。只要能為患者加快發現新的救命良方,我們就歡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