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唐太宗時期儘管戰爭頻繁,國內恢復與發展卻絲毫沒有被影響呢

2020-12-16 魯迅家常事

從古代到現在,戰爭的消耗量都很大,特別是古代更是受制於生產力落後,交通落後等因素。例如漢武帝時長期徵伐匈奴,多次大規模用兵,使漢武帝統治的後期「海內虛耗,人口減半」。再如康熙五十四年徵準噶爾時,南北兩路大軍及隨軍役夫共六萬餘人,每年所需的石料達十四萬餘石,每年單是運費就近五百萬兩,徵準噶爾的八年,僅運糧費就可消耗近四千萬白銀。

不過有意思的是,唐太宗是一個特殊的例子,太宗貞觀年間,雖然對外戰爭頻繁,卻沒有給社會帶來太多負擔,並沒有影響國家的恢復和發展。那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唐太宗在位期間的國勢和軍事狀況,這是一個很簡單的例子。開皇年間,隋文帝在位期間,人口達八百六十萬,但經過隋煬帝的努力,隋末大亂之後,唐朝人口只剩下兩百多萬。隋末大亂對中原地區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周邊蠻族趁機崛起,對中原地區構成極大的威脅。

比如隋文帝時東突厥的勢力一度減弱,此時強勢崛起,甚至在唐初高祖武德年間,數次入寇,京師長安不得不為之戒嚴,以致當時的人感嘆:「戎狄熾強,古已有之!」圖_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唐太宗在位時,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

貞觀三年(628年),唐六路大軍齊出,滅東突厥;

貞觀二十年(628年),唐擊吐谷渾;

貞觀十三年(623年),滅高昌;

貞觀二十二年(623年),滅龜茲。

雖然唐太宗時對外戰亂頻仍,但國內安定下來,社會經濟文化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貞觀後期人口又恢復到三百五十多萬戶,史載貞觀「馬牛布之野,外戶不閉。其頻致豐稔,米鬥三、四錢,從京師至於嶺表,自山東至滄海,皆無糧,取給路。到山東村寨去,客來,必厚加款待,或發時贈遺物。「這一切都是過去的事了,」

筆者認為,唐太宗時期,對外戰爭頻繁,但並未影響國家的恢復與發展,以致出現前面所說的治世景象,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國家財政支出在府兵制下大大減少,

唐太宗時期軍事上推行府兵制,府兵制在西魏、北周和隋朝都存在,但在貞觀年間逐漸走向全盛。府兵制度的特點是兵農合為一體,兼以兵農合為一體。官邸是「折衝府」的縮寫,每一個折衝府中有一千兩百人以上,或少之又少。

唐律規定,府兵的軍械甚至是戰糧,都要自備,即「具弓一,矢三十,胡祿,橫刀,礪石,大魚,氈帽,氈衣,行藤皆一,麥飯九鬥,米二鬥,皆自備。」但是由於均田制度的存在,即國家按性別、年齡等條件定期分配土地,以及在府兵選拔中實行先富後貧和優勝劣汰的原則,以及法律規定的各種優惠政策,所以,參戰對府兵來說,不僅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更高的作戰積極性。

在未服兵役的時候,府兵進行農業生產,農閒時進行大規模的軍事訓練,因而保持了較強的戰鬥力,《資治通鑑》載太宗時,全國有折衝府六百四十多個,府兵的人數達到六十萬人。因此在唐朝,府兵制的存在使貞觀時期的軍費大大減少,軍隊戰鬥力得到了很大的保障。

第二,唐太宗多兵速戰速決,善於用小規模精銳進行有效打擊,所以戰爭持續時間短,消耗有限

古代大規模戰爭中消耗最多的往往是後勤補給。所以戰爭持續得越久,對國家力量的消耗就越大。如前所述,康熙徵準噶爾時,雖然沒有戰事,但僅運糧一事,就已耗銀近四千萬兩。而唐太宗則不同,他對外的戰爭,一般都是速戰速決,以精銳之力與敵快速作戰。比如唐滅東突厥之戰,雖然唐軍是六路大軍,但真正給東突厥以致命一擊的卻是李靖率領的三千騎。李靖於貞觀四年正月(630年)帶兵出馬邑,二月份即擊破突厥的牙帳,俘獲突厥的頡利可汗,滅東突厥。再如貞觀十五年,此時薛延陀強盛,勢力達二十萬,唐將李世績以數千唐軍迅速擊敗薛延陀,《資治通鑑》記載:「李世績敗於諾真水,唐兵縱擊,斬首三千餘級,捕虜五萬餘人。當用兵神速、戰績迅速、己方未出動大部隊時,對國力的消耗自然也是可控的,不會影響社會民生的恢復和發展。

第三,大量徵調僕從軍

有別於後世王朝,在唐太宗時期的唐軍中,有大量的「番將」,他們不僅能夠徵招善戰,而且自己還多為原部落的首領、貴族,具有很高的號召力,如鐵勒族的契苾何力、突厥族的阿史那社爾等。所以唐太宗對外作戰時,習慣於大量徵調僕從軍配合作戰,有時甚至直接將軍事任務部署到某個部落,根本就沒有出動唐軍主力。

比如貞觀二十二年伐龜茲,唐太宗就下令「左驍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安西都護郭孝恪,楊弘禮為崑山道行軍總管,以伐龜茲。」在這場戰鬥中,唐軍有大量的番族士兵,《資治通鑑》記此戰為「鐵勒十三州,突厥,吐蕃,吐谷渾連兵討」。唐太宗下詔,更自稱「發鐵勒兵牧十有三部,突厥侯王騎十數萬人」。

也如徵高句麗時,唐太宗專門下詔讓靺鞨、奚族、契丹、新羅等部族分道合擊,唐軍攻佔白巖城時,高句麗有萬餘援軍援救,鐵勒族契末何力率領八百騎兵直奔敵軍,大敗高句麗軍,斬首千級。大批的隨從部隊配合作戰,使唐朝即使發起部分大型軍事行動,也僅需出動少量漢族士兵,大大降低了對外戰爭的代價。

相關焦點

  • 戰國時期戰爭頻繁,卻沒有春秋時期頻繁,為何名字不交換一下?
    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64年這段時間區間裡面,沒有戰爭的年頭有38年;公元前463年到公元前222年這段時間區間裡面,沒有戰爭的年份卻不少於89年。這兩個時間區間,前者是東周前半期,也就是春秋時期,後者是東周后半期,即戰國時期。
  • 越南戰爭時期,美國為何沒有組織聯合國軍呢?原因只有三個字
    從世界範圍來說,也是如此,最典型在1951年半島戰爭的時候,美國那也是打著聯合國軍的名義來發動戰爭的。但是很奇怪的是,在越南戰爭的時候,為何美國沒有組織聯合國軍呢?其實原因只有三個字。我們知道美國在越南戰爭中那是吃了大虧的,整個投入了無數的人力、物力,派了百萬大軍,還花費了幾千億美元。
  • 同樣是被入侵,為何柬埔寨對越南恨之入骨,寮國卻絲毫不怨恨呢?
    【歷史】從世界歷史來看,國家的仇恨基本上都是因為戰爭和領土而引起的,尤其是近代以來,那些相互發生戰爭的國家,可以說仇恨那是難解難分,最典型我國和日本之間,俄羅斯和日本之間等就是如此。而且往往戰爭越是慘烈,仇恨更是深沉。所以基本上但凡是被入侵的國家,基本對入侵國的仇恨那是很難消除的。
  • 鼎盛時期的唐朝為何會輸給小國新羅?
    然而,令很多人都想不到的是,就在唐朝如日中天的時候,它卻在爭奪朝鮮半島的控制權中輸給了一個叫新羅的小國,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要說到唐朝和新羅關於朝鮮半島的控制權之爭,還得追溯到中國的隋朝時期開始說起。當時朝鮮半島主要由三個政權所統治,他們是:高句麗、百濟、新羅。
  • 戰爭前的輿論,檄文在三國時期的發展
    檄是我國古代在戰爭中用來聲討敵方的公文。檄文最早在先秦典籍《尚書》中已有記載,如《甘誓》、《湯誓》等就是早期的檄文。到了三國時期,天下動亂、群雄割據、政權林立、戰爭頻繁,檄文在這個動蕩的年代,發揮出了前所未有的作用,也湧現出了一大批公文大家,同時對後世公文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 唐太宗、高宗時期,南衙禁軍制度是否達到了完備與鼎盛?
    導語:唐太宗、高宗時期,南衙禁軍制度是否達到了完備與鼎盛?唐朝建立後,唐高祖任命元從功臣和招降、投降的軍將為諸衛大將軍、將軍,並恢復了府兵制和南衙禁軍。由於,唐高祖時期還在進行統一全國的戰爭,時局不穩,戰亂之際,十二衛軍將常常在外領兵徵戰或鎮守。如武德二年右衛將軍宇文歆助并州總管李元吉守晉陽,武德九年右領軍將軍王君廓助幽州大都督李瑗典兵事,隨後王君廓又以右領軍大將軍銜兼幽州都督。當時,十二衛下轄驃騎、車騎將軍,是實際上的領兵官。
  • 近代百年國恥,中國為何都沒有解體呢?
    但中國不但沒有分裂,也沒有解體,而且重新統一起來。 這點是西方想不通,近代百年國恥,中國為何都沒有解體呢?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說起。 漢族政權通過這些政策在短期恢復邊境貿易,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得以延續和發展。長期看來,各民族的不斷融合的過程中,各少數民族或者主動,或者被動接受農耕民族文明。 他們逐漸放棄遊牧生活,選擇定居,開始農耕生活。 為什麼說中華民族融合是最徹底的呢?縱觀中國古代歷史,少數民族與漢族的之間的戰爭不斷,無論誰打敗了誰,誰徵服了誰。
  • 62年的戰爭,對印度影響有多大呢?
    【歷史】中國古代有句話叫做「戰者,國之大事也」,意思是戰爭,那是一個國家最大的事情,因為戰爭都是「存亡之地,死生之地」,所以稍有不慎,那是會影響國家命運,整個民族未來的。所以中國古代強調,不要輕易戰爭,要不戰而屈人之兵,對待戰爭要慎之又慎啊。這句話到現在更是如此,很多國家的命運,很多時候都是一場戰爭決定的。
  • 敲響「禮崩樂壞」的協奏:春秋時期,晉國諸侯為何頻繁被弒?
    但這種局面在周幽王時期發生了變革,周幽王在位時期發生了一件大家都知道的小故事,就是「烽火戲諸侯」最終的結果直接導致周幽王被殺,西周滅亡,繼位的周平王則不得已遷都他地,周王朝的實力被不斷減弱。隨後幾百年的歷史發展,各個諸侯國的實力差距逐漸增大,矛盾和問題接踵而來。
  • 二戰時期,德國明明知道飛機的威力,為何不發展航母?
    大家都知道,二戰時期航母就是海上的決定性力量,關係戰爭勝敗。但是德國在二戰時期卻並沒有發展航母,為何會如此呢?要知道德國當時已經清晰地認識到飛機和制空權的重要性,而且以德國的軍工生產能力,製造航母完沒有難度啊。那麼德國在二戰時期,為什麼不不發展航母呢?
  • 地理如何影響歷史?假如沒有喜馬拉雅山和蔥嶺,會發生什麼?
    中國歷史的發展,可以說就是一部受地理影響的發展史。反觀周邊國家,也大多存在這個情況。 早在先秦時期,因為秦國遠處西方邊陲,「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正是因為秦國進可攻,退可守,後來經過商鞅變法,國力大增,一步步蠶食東方六國,終於統一天下。
  • 是什麼成就了唐太宗--《貞觀長歌》觀後感
    唐太宗當皇帝不過23年,比他享祚久長的皇帝大有人在;貞觀時期的全國人口不過300萬戶,遠遠不及隋煬帝和唐玄宗時期的900萬戶左右的規模,這個數字基本上反映出當時的經濟發展水平依然處在恢復期。那麼,唐太宗憑什麼被推為千古一帝呢?   從馬背取天下   識時務者為俊傑。唐太宗就是一個識時務的俊傑!
  • 在遠古時期,中國發生了哪些重要的部落戰爭,這對氏族社會有何影響?
    而根據史料,這一時期的部落戰爭是十分頻繁的,這些戰爭對於中國各部落的融合以及氏族社會的瓦解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黃帝塑像 在談論這些戰爭之前,我們先來梳理一下在史籍中,這一時期的中國有哪些主要的部落。首先是在山西,陝西一帶,生活著我們現在所公認的華夏祖先炎帝和黃帝部落。
  • 海灣戰爭與以色列利益相關,「好戰」的以色列為何卻沒有參加?
    這是一場由美國主導的,繼冷戰之後的第一次大規模戰爭,其爆發的原因是伊拉克發動了"科威特戰爭",並且攻佔了科威特。以美國為首的阿拉伯聯軍得知後,為恢復科威特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並恢復其合法政權,而對伊拉克進行的一場軍事打擊行動。
  • 蘇定方:被雪藏25年,李治在位時期被啟用,奠定唐朝最大版圖
    然而,隨著周圍的親公共軍閥數萬越來越大,蘇定方的人說一千人必須找到一條出路後盾力量形勢的發展,否則早晚滅掉人。當時有河北義軍首領竇建德義,善待百姓低頭的賢士,帶著手下蘇聯三角板投奔到最後雲杉,雲杉從此成為將軍的胳膊。蘇定方年輕,勇敢,要和逐漸在軍事雲杉脫穎而出,雲杉一般是優雅的陰養子。
  • 越南最近在南海活動頻繁,和美國遙相呼應,國內改革很猛,為什麼
    越南最近在南海活動頻繁,和美國遙相呼應,國內改革很猛,為什麼呢?越南和美國可是打了20年的越戰的。我覺得,這是越南自己的選擇,沒什麼大不了的。我們看別的國家的政策,不能簡單地說他親誰不親誰,這樣就流於形上學了。任何國家決定做什麼,不做什麼,和誰近一點,離誰遠一點,都是以自己的利益為出發點,並且儘量使利益最大化。
  • 幾十萬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可為何美國空軍沒有絲毫察覺?
    1950年6月,韓戰爆發,為了確保國家安全,中央決定立即組建「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並同時任命彭德懷為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 同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司令員兼政委彭德懷的率領下,雄赳赳、氣昂昂地跨過了鴨綠江,趕赴到朝鮮戰場。25日,正式揭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
  • 蘇州為何不發展網際網路金融?|城市戰爭現代版的「何不食肉糜」
    蘇州為何不發展網際網路金融?| 城市戰爭現代版的「何不食肉糜」!一種觀點認為,未來是人工智慧的時代,大部分人力都要被淘汰,製造業容納了大量低端勞動力,沒有前途。蘇州蘇州最大的問題就是製造業佔比太大,製造業利潤低,工作環境差,產業低端,應該轉接上海溢出的金融行業,大力發展網際網路高科技,只有徹底捨棄製造業,蘇州才能騰飛……
  • 抗美援朝戰爭時期的日本,一個躲在角落的陰謀者
    韓戰不僅救活了豐田的肉體,更逼出了個長盛不衰的汽車之魂,豐田自此開啟了徵服世界之路,只是豐田喜一郎自己沒有看到那一天,他因腦溢血死在了1952年的春天。這時距離韓戰結束還有一年半的時間,因韓戰而脫胎換骨,創始人又死在了韓戰時期,讓豐田的發展和韓戰有了不解之緣。
  • 印尼為何沒有解體呢?
    【歷史】從世界歷史來看,國家的發展其實跟整個國家的基礎那是密切相關的。也就是說國家如果具備良好的團結條件,如領土穩固,民族團結,思想統一等,那麼國家自然穩固,發展自然強悍。但是反之,如果國土天然分散,民族天然難以團結,那麼國家具有天然的分裂性,自然難以發展,而且很容易分裂和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