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戰爭頻繁,卻沒有春秋時期頻繁,為何名字不交換一下?

2020-12-21 星兆文化

匹茲堡大學榮休教授、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許倬雲曾在《變遷中的古代中國》這樣說。

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64年這段時間區間裡面,沒有戰爭的年頭有38年;公元前463年到公元前222年這段時間區間裡面,沒有戰爭的年份卻不少於89年。

這兩個時間區間,前者是東周前半期,也就是春秋時期,後者是東周后半期,即戰國時期。

但如果這麼看的話,明顯春秋時期的戰爭頻率要比戰國時期還要頻繁,那麼按照常理來講,這兩個時期的名字應該換過來才對呀,也就是應該叫「戰國春秋」,而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春秋戰國」不是嗎?

然而事實上,這兩個時期的名字其實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春秋」沒問題,戰國時期也是名副其實。因為從本質上來講,這兩個時期的戰爭性質就是完全不一樣的。

春秋時期的戰爭性質

先說春秋時期,春秋時期的戰爭本質上來講還是屬於「周天子」影響力之下的「諸侯內戰」,禮崩樂壞的局面還未正式形成。

也就是說周天子的影響力依舊存在,那麼春秋時期實則仍舊是一副「天下共主」的模樣,乃是由東周來作為規則的制定者。

這些諸侯又都屬於周天子之下的一個階級,所以必然還是要顧及「周禮」以及「分封制」對其所能形成的約束。否則就是公然對周天子進行挑釁了。那後果誰能承擔得起?

而「周禮」又明確記載「君子不重傷,不擒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

什麼意思?意思就是不能再次傷害已經受過傷的士兵,也不能抓捕那些年紀大的老人,還不能憑藉地形阻擊敵人。

也就是點到為之,只要戰爭的目的實現,也就是兼併土地的目的達到了就行了,否則周天子就要調動其他諸侯來幫忙了。

戰國時期的戰爭性質

但戰國時期不一樣啊,齊桓公、秦穆公等「春秋五霸」的雄起讓「周天子」的影響力在春秋末期之時就已經到了「名存實亡」的地步,「禮崩樂壞」的局面已經正式形成。

而戰爭的性質也自然而然的從「春秋時期」諸侯互相兼併土地的「兼併戰爭」變成了追求統一的「統一戰爭」。「周禮」所能起到的約束作用也逐漸式微。

這點大家可以參考戰國時期的儒法之爭,「儒家思想」本就是「周禮」的直系繼承者,受「周禮」的影響頗深,而儒家思想在戰國時期的困境大家應該都明白,顯然是被那些推崇「法家思想」的戰國諸侯給排除在外了,只是在民間還有點影響力。

從而也就導致戰國時期的戰爭性質實則已經不再是「諸侯內戰」,而是「政權割據」,各個諸侯也相繼開始自立為王,正式行使「王權」,成了獨立於「周天子」以及其他諸侯之外的「個體」。

春秋、戰國戰爭性質不同的結果

如此一來,沒有了「周禮」的道德約束,那戰國時期的戰爭自然就是想怎麼打就怎麼打,只要能打贏就行。

連帶著也就導致戰國時期戰爭的傷亡數據直線飆升。咱們就以秦國為例,秦國從公元前364年到公元前234年總共參與了大約15場的大規模戰役。

同時給敵對政權造成了將近150萬的傷亡數據,如果平均下來的話,一場大規模戰役所造成的傷亡人數就已然是達到了10萬之多。

而這麼大的傷亡數據,在春秋時期根本就不存在。

就這還只是秦國這一個割據政權,同為戰國七雄的其他六個諸侯政權又有哪個是省油的燈呢?更別提在商鞅變法之前,秦國還不是戰國時期最強的。

諸如根據《春秋》所統計出來的戰役數據,春秋時期戰爭大大小小爆發了448次左右,而戰國時期雖然總數量沒有春秋那麼頻繁,但光是大規模戰爭的次數就達到了222次左右。

勝在了戰爭規模上面,自然也就更為慘烈。

結束語

顯而易見,戰國之名,名副其實,禮樂未崩的春秋終究還有那麼一點點「仁義道德思想」在約束。

可到了戰國時期以後,真就變成了「兵者,兇器也」的「殺伐之戰」。

相關焦點

  • 春秋戰國時期,商業性樂舞與民間樂舞藝術的關係
    導讀: 春秋戰國時期後,戰爭頻繁,社會動蕩,人們的思想觀念以及對藝術形式等方面產生急劇變革。 春秋戰國,中國民間樂舞藝術發展首次出現高峰,民間樂舞在戰國時期尤其繁盛,出現的地方藝術特產:「鄭女、鄭姬」,以及用於交換的商業性樂舞產品。
  • 敲響「禮崩樂壞」的協奏:春秋時期,晉國諸侯為何頻繁被弒?
    到了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都各自稱王,原有的禮樂制度遭受了很大程度的破壞,幾個諸侯國中要屬晉國實力最為強大,但看似強大的它在內部其實有著嚴重的內亂,諸侯甚至頻繁被殺,導致其國內禮樂制度嚴重崩壞,而這也為春秋戰國時期的「禮崩樂壞」譜寫出了一首協奏曲,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晉國國內紛爭不斷,諸侯頻繁被弒呢?
  • 春秋戰國時期文字、語言、貨幣、不統一,各地之間人們怎麼交流?
    1.春秋戰國時期的尤其官府的工作人員用官話實現無障礙交流。①夏商周以河南口音的語言為雅言,就是孔子老師各國宣講也是用此話。也是只有民眾無耐,各國官府的工作人員也是用通用語。春秋戰國2.文字的差別小些,字形大小異同,讀音有些差別,不妨礙交流。
  • 春秋戰國時期的萬乘之國,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就因為打著這樣的大旗,才能得到周天子的認可和諸侯國們的擁護,也就能夠最大程度地為自身謀私利,所以但凡大的諸侯國,都有一個霸主的夢想,春秋時期的爭霸戰是很激烈的,而最先爭霸成功的正是齊桓公。齊桓公身邊有管仲輔佐,有如神助,在春秋初期各諸侯國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就「九合諸侯」,成為最早的霸主。
  • 歷史上的戰國時代,為何不同於春秋時期,列國都發生了巨變?
    以至於,最終演變成為了春秋戰國列國持續數百年之久的紛爭。因此,這段歷史也因此被後世稱為春秋戰國時期。雖然,這段歷史被統稱為春秋戰國時期,但是,春秋與戰國兩者之間卻有著很大的不同。以至於,到了戰國時期後,列國都在不同程度上發生了巨大的變革。那麼,歷史上的戰國時代,為何同於春秋時期,列國都發生了巨變?首先,戰國時代列國發生的變革,實際上也是社會的一種進步。
  • 春秋戰國時期,戰爭中,為何要進行祭祀
    出兵之後,在行軍途中或戰爭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例如惡劣的自然環境,異常的天象,意想不到的疾病,敵軍的突襲,戰中鼓勵土氣等。面對這些無法預料的情況,國家為尋求意念上的支和心理上的安全,發兵後依然會舉行各種各樣的祭祀活動。
  • 為什麼春秋戰國時期名字那麼奇怪,夫差、叔梁紇、荊軻、勾踐
    讀歷史書的時候,每當看到春秋戰國時期,總覺得歷史上有一種陌生的感覺。具體原因似乎很難清楚地說出來。也許,歷史是太亮,Harukaaki Kofu,戰國重吳,不僅是一個哲學思想的產生,是巨大的戰火的戰爭,不考慮血。
  • 為何唐太宗時期儘管戰爭頻繁,國內恢復與發展卻絲毫沒有被影響呢
    不過有意思的是,唐太宗是一個特殊的例子,太宗貞觀年間,雖然對外戰爭頻繁,卻沒有給社會帶來太多負擔,並沒有影響國家的恢復和發展。那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唐太宗在位期間的國勢和軍事狀況,這是一個很簡單的例子。
  • 春秋戰國時期的典籍為何都以作者的名字命名?書名的由來十分簡單
    解讀《春秋》,春秋名字的由來,記載的規矩《春秋》一書,大致記載兩類事,一類是本國事,比如皇帝換啦,比如皇帝去哪啦,比如皇帝的女兒出嫁啦,這些會被記載。第二種呢,是國外的事,比如,相鄰的國家打仗啦,或者相鄰的國家換皇帝啦,鄰國的皇帝去哪兒啦。
  • 中國戰國時期群雄爭霸,這場戰爭開端居然是發生在晉國的一件事
    這三段歷史,又數春秋戰國最為著名。很多人認為春秋戰國簡單的很,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就完了。其實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根本就不能並列,春秋五霸指的是春秋時期的五個君主,而戰國七雄指的是七個國家。很明顯,戰國時代的政權更具有穩定性和系統性,在春秋時期,一個國家稱王稱霸一般都是一個君主的事情,這個君主下臺了,很多政策就荒廢了,國家也開始走下坡路,不能繼續稱王稱霸了。
  • 春秋時期還是強國的越國,為何到戰國七雄時卻消亡得如此迅速?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混戰,各個諸侯為了爭地盤打個不停,到了戰國時期,紛亂的局勢以及不斷的吞併,讓壯大起來的諸侯有了做老大的想法,於是戰國有了爭霸賽,主角是當時排得上號的七個國家,史稱「七雄爭霸」。
  • 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小說推薦
    今天主推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不排名次,春秋/戰國時期的經典小說都太少了,可能是這段時期太特殊,太璀璨,史料太少,以至於沒有一定的筆力駕馭不了這個時期,所以春秋和戰國混在一起寫了)1.<引用自《君臨戰國》簡介> 推薦一看5.重生之春秋戰國 作者:巨人肩膀上的木木這是一個充滿矛盾的時代,湧現如老子、孔子、晏子、孫子等聖賢的時代,為百家爭鳴奠定了基礎。但這個時代卻充滿不義,戰端不斷,短短數百年百餘諸侯國只餘數十。
  • 《國史粗講》:春秋時期的貴族戰爭是怎樣的?
    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時代,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兩個時期其實是慢慢過渡而來,並不是歷史學上的強行劃分。就拿戰爭來說。春秋時期初期的戰爭,本質上並不是以砍死人為目的,戰爭的禮儀性大於實用性,為了講清楚這一點,我們很有必要先了解周朝封建社會的貴族是怎麼產生的。
  • 春秋戰國時期的俠客:終是黃粱夢一場的救贖
    那為什麼偏偏是在這紛亂亂不堪的春秋戰國時期,俠客文化興盛了起來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戰亂時期,武力需求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日漸衰敗,各路諸侯勢力逐漸強大,變得虎視眈眈起來。誰都想要中央的位子,那個至高無上的權利寶座,可是誰都知道這是異常艱難的權利爭奪。
  •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一)形成的原因(百家爭鳴,啟於春秋,興盛於戰國,它是特定的歷史時代的產物): 經濟:井田制崩潰,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
  • 春秋戰國時期的40個典故,你知道幾個?
    來源:拾點歷史春秋戰國曆時500餘年,其間戰爭此起彼伏,風雲人物層出不窮,局勢跌宕變幻。戰場上的兵戎相見,軍營中的運籌帷幄,外交場合的謀略交鋒,給我們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詳的歷史典故。但齊桓公上臺後,看重管仲的才於,不計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為相,實施改革,終於國富兵強。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諸侯王不再聽命於周王,一些強大的諸侯趁機發動兼併戰爭,強迫其他各國承認其霸主地位。管仲輔佐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旗號,使齊國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 春秋戰國時期絲織業發展
    春秋戰國時代紡織技術的進步春秋時代紡織業的主要部門是絲織業。這一時期無論是黃河流域還是長江流域各國均普遍種桑養蠶。絲織品的產量和質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戰國時期出現繅車、紡車、腳踏斜織機等手工機器,腰機挑花以及多綜提花等織花方法均已出現。染色也已經成為一門專門技術。礦物、植物染料染色等已有文字記載。染色方法有塗染、揉染、浸染、媒染等。為了染出各種顏色,還有一染、再染乃至七染這樣的複雜工序。
  • 越國在春秋時期還是強國,為何到戰國七雄時卻消亡得如此迅速?
    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混戰,各諸侯為爭地盤而爭鬥,到了戰國時期,動蕩不安的局面以及不斷地吞併,讓壯大起來的諸侯有了做老大的想法,於是戰國就有了爭霸賽,主角是當時排在上位的七國,史稱「七雄爭霸」。今日我們要講的越國,明明在春秋時期還是這些大人物中的一員,有很好的勵志故事,但在戰國七雄中消失了,越國,這個有著神奇歷程的國度,為什麼最後消亡得這麼快?
  • 戰國時期的有趣冷知識,小編給大家整理出來了!
    青樓是中國古代男性活躍最頻繁的場所,其實最早的時候,青樓也算是一項「國家性企業」青樓的起源也是要追溯到我國的春秋戰國時期,青樓的創建者就是以賢明著稱的——管仲,管仲是齊國的丞相,當年齊國國內有很多年輕男性娶不上媳婦,所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管仲就體育在國內設立一個公開的場所,專門用來給這些廣大單身男性發放福利,這就是最開始的青樓,當年管仲為了增加客流量,曾經還四處搜羅美女
  • 春秋時期的「春秋五霸」那麼強,為何還是沒能一統天下
    歷史上有許多分裂時期,其中春秋戰國時期是當之無愧的大分裂時期。眾所周知,這個時期是戰國時秦朝打下天下,統一中原才結束的。可是,在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時期裡,也有國力強大的眾小國,他們中為何沒有人在那時就統一天下呢?今天就帶領大家來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