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小王子創作的第145篇文章
社會看起來是個嚴密的金字塔。
整個金字塔從上往下看,基數在不斷擴大,上面的人最少,下面的人最多。
而也正是這種結構形態,產生的現實結果是,精準地實現了從上到下的管理和薅羊毛,以及從下到上的利潤輸送。
這一精緻的結構是人類實踐和政治管理穩固的制度保障。
人們常說,人往高處走。
這句話裡有兩個大前提,一是有可企及的高處,二是有通往高出的路。
因為只有往上走,看到風景會更多,實質性獲得也會更豐厚。在高處的投出產出比和在低處的投入產出比,顯然是兩碼事。越往上,相同的精力投入,產生的收益可能是指數增長,而越往下,回報則不及一毛。
根本原因,在於對生產要素的統籌。
另外,往上走的渠道有很多,包括仕途如進體制,創業催生財務自由,婚姻攀附入贅,合夥事業分紅等等。
這看似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是每一條都不容易,都有較高的門檻。
因為前提得是條大路,大路也是從無到有,從小路踏出來的。有前人的積澱、有濟濟時運、有個人奮鬥、也關係疏通、有貴人相助,最重要的是踏上去了。踏上去了,則會進入相對穩定的賽道,也能和很多人拉開距離。
換句話說,就是有沒有趕上車,跟對人和做對選擇。想要換賽道,不只是高昂的成本,重要的是,很難再有機會。
我們經常提到的還有一句話,說「先富帶動後富」,這個觀點是老人家站在整個全局來講的,不代表個人。
回到個體,其實沒有誰想後富,都想先富,而且也不能指望別人富起來了,會真的回頭來帶你。
所以,現實情況就是,得不到的人,永遠在騷動。在一個賽道上,鳴槍開跑,大家都要先顧自己。
因此,在個人層面來說,在一個相對自由的競爭市場中,絕大部分人奮鬥的目標不是為了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而是實現不平等。或者準確的說,是讓自己和自己的親友、盟友,站在不平等的優勢一方,並鞏固既得利益。
而共同富裕和公平正義,則變成了社會層面的事情,需要基本盤的掌舵者,以更高的姿態和更大的格局,來統籌和協調資源,無論是財政轉移、精準扶弱、還是制度改革,都需要歷史進程來作背書。
但這些離個人層面的奮鬥者有太大的隔閡。
所以,當下也不用刻意強調社會內捲化。一個再內卷的社會,個人也是有機會的。
把一個普通人的一生,如果拉長了看,大概率都是在去槓桿。買房、買車、養孩子,人生最寶貴的歲月多是在努力創造現金流去堵信貸漏洞。
但是不管怎麼說,如果一個人早一點上車,長遠看,後面的壓力會相對小一些。也正是因為這個去槓桿的過程,自有的資產也在相對的增值。
經濟市場中,如果沒有資產,也就無所謂財富。
社會金字塔結構的形成,實質是通過財富或權力的分配來實現的。而財富的創造,也多是以資產的形式而存在,而資產的增值往往則是通過加槓桿和去槓桿的經濟周期來體現。
今天閒聊這些事情,講社會結構、講貧富、講內卷,其實都是在討論背後的產權。希望大家要認識到養產權意識的重要性,打造自有產權的人生。因為人與人之間的世俗差異,終究是因為產權而區別開來。
馬克思說,「在一個階級社會中,每一個人都是階級社會的產物,在一定的階級地位中生活,他的思想也一定有著階級的烙印」。這種階級烙印指的是他的那個階級生態強加給他的影響,包括習慣,思維,性格的烙印。
而習慣、思維甚至性格都來自於所屬的階層環境,而階層的分割恰恰就是因產權而劃分的,所以是產權直接為人打上了階層烙印。
教員那篇《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把當時的中國人劃分為了不同的社會階層,他的劃分邏輯是通過經濟基礎來看,特定階層是否存在剝削收入,以及有沒有出賣勞動力來換取勞動收入。這個基礎的核心,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產權。
所以,社會階層本質的東西,從來沒有改變。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