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不少人都讀過蘇東坡所寫的詩作《寄蔡子華》:「故人送我東來時,手栽荔子待我歸。荔子已丹吾發白,猶作江南未歸家。」詩中,蘇東坡追憶了當年離家時,在老家眉山與友人種下荔枝樹情景。然而,直到荔枝樹幾經花開花落,已由黑髮變成白髮的蘇東坡終究未能回家品嘗一下甘甜的荔枝。
千百年來,人們在閱讀此詩時,都會被蘇東坡的思鄉之情所感動,大家都很想知道蘇東坡親手栽種的荔枝樹在哪裡,至今還是否存在?
相傳,當年蘇東坡在眉山親手種了兩棵荔枝樹,一棵在三蘇祠啟賢堂前,是一棵並蒂丹荔,早已枯死。如今遊三蘇祠,可見一碩大的「丫」狀枯木墩,標牌上寫著:「東坡並蒂丹荔」。另一棵在東坡區松江鎮的華藏寺裡。
在《眉山縣誌》裡記載:「華藏寺(眉山)治南三十裡,上有東坡讀書臺古蹟。」從眉山城到華藏寺距離不遠,這樣一個清幽之地成為蘇軾的讀書之處很正常,東坡在此栽種荔枝樹也不難理解了。
被綠樹掩映的華藏寺始建於何時無法考證。在院中的花壇裡,有一棵青枝綠葉樹,圍欄上和樹枝上都掛著不少許願帶。這棵樹就是當年蘇東坡種下的荔枝樹,在20年前,這棵樹也曾枯老不堪,後經過肥料滋養,枯萎的荔枝樹漸漸煥發生機。現在其樹冠已經超出了後面巍峨的大雄寶殿,枝繁葉茂,鬱鬱蔥蔥的枝葉遮蔽了大半個院子,每年開花結果,似乎在延續著蘇軾的生命。
張玉 本報記者 袁麗霞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