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到了清末,關於向日葵的記載開始多起來,也知道它「瓜子炒熟味甘香,每斤值三四十錢,子可榨油」,但並未大面積種植,直到1930年,才是「葵花,子可食,有論畝種之者」,以這樣的種植規模,人們想日常零食,恐怕並不容易,而此時距《紅樓夢》成書已170多年了。
《紅樓夢》第八回中,有這樣的描寫「黛玉嗑著瓜子兒,只管抿著嘴兒笑」,卻沒有說是什麼瓜子。古代瓜子種類繁多,炒食的有三種,即南瓜子、西瓜子和葵花子,而苦瓜子、絲瓜子、冬瓜子、甜瓜子只能入藥,顯然不在其列。
一般認為,曹雪芹逝於1763年,黛玉想嗑,只能在此之前,而向日葵是美洲舶來植物,此時在中國尚未流行。
關於向日葵的最早物證,是1519年河南新安紫荊山玄天上帝殿蓋瓦殘片上的葵花圖案,但並無相關文字記錄,當時中國瓷器大量出口,工匠們常按西洋客戶提供的圖樣來製作,所以不能坐實「當時中國已有向日葵」之說。
事實是,直到明代末期,人們對向日葵的概念依然混亂,1621年《群芳譜》中記載了向日葵,卻分別按「西番葵」和「丈菊」記了兩次,可見作者並沒見過它,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也沒提向日葵。
到了清末,關於向日葵的記載開始多起來,也知道它「瓜子炒熟味甘香,每斤值三四十錢,子可榨油」,但並未大面積種植,直到1930年,才是「葵花,子可食,有論畝種之者」,以這樣的種植規模,人們想日常零食,恐怕並不容易,而此時距《紅樓夢》成書已170多年了。
如果林黛玉嗑不到葵花子,那麼她也嗑不到南瓜子,因為後者同樣是美洲植物,傳入中國的時間、推廣速度等,應該差不多。倒是西瓜子比較有可能,因為西瓜在五代時傳入中原,南宋時已在南北廣泛種植。
據1751年錦州海關奏報,「錦州海口稅務情形每年全以瓜子為要,系海船載往江浙福建各省發賣,其稅銀每年約有一萬兩或一萬數千兩,或竟至二萬兩不等」。僅西瓜子一項,年獲關稅就達1-2萬兩,可見生產規模驚人。
古代西瓜分兩種,一是食瓤,一是食籽,後者又叫「打瓜」,過去老北京郊區多打瓜田,成熟時,來往行人可免費吃瓜,但必須將籽留下。法國傳教士古伯察曾說:「假如有一群朋友聚在一起飲茶喝酒,桌上肯定會有西瓜子作伴」。考慮到曹雪芹後半生都生活在北京,《紅樓夢》也在北京創作,而當時北京又是「打瓜」生產的重要基地,北京西瓜子是宮廷糕點的必備之物,則林黛玉所嗑,應該是西瓜子。
那麼,葵花子為何能後來居上,壓倒西瓜子呢?因為葵花耐鹽鹼,比普通小麥強60%,比玉米強一倍,特別適合在北方種植,且種向日葵可以肥田,其莖燒成灰後,加水熬幹,可制鹼,充肥皂之用。
向日葵的普及帶來意外好處,就是此前中國農民很少食油,而向日葵「每地一畝,能收子約五十鬥,每鬥可打油一升」,改善了飲食結構。隨著葵花子的普及,民國時老北京還出了一道名菜,用葵花子和鯉魚製成,名為「李逵鬧東京」。
本文材料主要引自《北京地方志·人民生活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