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詩詞中有不少詠物精品,意蘊深邃,感人肺腑,令人擊節嘆賞。于謙借《石灰吟》抒發自己「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情懷,陸遊借《詠梅》來表達「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的不隨流俗,不畏讒毀,堅貞不屈,死而不悔的風格……菊花,不與百花爭寵,傲霜耐冷,自古為人喜愛,成為文人墨客、高潔之士表達情懷的媒介。所以,文學史上最好的吟詠菊花的詩詞,多是借物詠懷、託物言志之作,是借菊花來表達高尚的品格和高潔的情操。下面十首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詠菊詩詞,可以說代表了古代詠菊詩詞的最高成就,值得每個詩詞愛好者閱讀收藏。
1. 畫菊
宋 鄭思肖
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這首詠物詩,以寒菊象徵忠於故國決不向新朝俯首的凜然氣節。詩中句句扣緊寒菊的自然物性來寫,妙在這些自然物性又處處關合、暗示出詩人的情懷。「抱香」,喻指自己高潔的民族情操,「北風」,雙關語,暗示北方來的蒙古統治者。全詩寫得壯烈激昂,擲地有聲。
2.菊花
唐 元稹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菊花,不像牡丹那樣富麗,也沒有蘭花那樣名貴,但作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愛。有人讚美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高潔的氣質,而元稹的這首詠菊詩,則別出新意的道出了他愛菊的原因。詩人從菊花在四季中謝得最晚這一自然現象,引出了深微的道理,回答了愛菊的原因,表達了詩人特殊的愛菊之情。其中,當然也含有對菊花歷盡風霜而後凋的堅貞品格的讚美。
3.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唐 岑參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
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為題材的好詩不少,並且各有特點。岑參的這首五絕,表現的不是一般的節日思鄉,而是對國事的憂慮和對戰亂中人民疾苦的關切。表面看來寫得平直樸素,實際構思精巧,情韻無限,是一首言簡意深、耐人尋味的抒情佳作。這首詩由欲登高而引出無人送酒的聯想,又由無人送酒遙想故園之菊,復由故園之菊而慨嘆故園為戰場,蟬聯而下,猶如彈丸脫手,圓美流轉。
4.題菊花
唐 黃巢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自從東晉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標傲世的高士、隱者結下了不解之緣,幾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絕俗精神的一種象徵。黃巢的菊花詩,卻完全脫離了同類作品的窠臼,表現出不同的思想境界和藝術風格。這首詩所抒寫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豪壯的,它表現了一位胸懷大志者的本色,但它並不流於粗豪,仍不失含蘊。這是因為詩中成功的運用了比興手法,而比興本身又融合著作者對生活的獨特感受與理解的緣故。
5.詠菊
唐 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瓦輕,芭蕉新折敗荷傾。
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
這首詩是詩人借菊花之耐寒傲冷、逸香清亮來讚賞菊花凌寒的品格、自況言志的。詩中寫夜裡寒霜襲來,本來就殘破的芭蕉和和殘荷看起來更加不堪。只有籬笆邊的菊花,金黃色的花朵在清晨的陽光下看起來更加豔麗。用霜降之時,芭蕉的新折和荷葉的殘敗來反襯東籬菊的清絕耐寒。
6.趙昌寒菊
宋 蘇軾
輕肌弱骨散幽葩,更將金蕊泛流霞。
欲知卻老延齡藥,百草摧時始起花。
元稹有詩句「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後更無花」,本詩針對菊花這一品格展開。大意是:菊花是能夠延年益壽的藥,她在百草摧折的時候,才開始開花。是對菊花的品性的讚嘆。
7.詠菊
明 丘浚
淺紅淡白間深黃,簇簇新妝陣陣香。
無限枝頭好顏色,可憐開不為重陽。
丘浚是瓊州瓊臺人,海南四大才子之一。因此本詩中的菊花是開在海南的菊花。菊花反季節開放,正是四季如春的花島春香的典型特徵的真實寫照。詩人通過對海南菊花反季節開放的動人景象的深情讚頌,熱情謳歌了海南人民不趨時不媚俗的高潔品格和高貴情操。
8.菊花
唐 李商隱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
陶令籬邊色,羅含宅裡香。
幾時禁重露,實是怯殘陽。
願泛金鸚鵡,升君白玉堂。
這是一首借物抒懷的詩。雖然詩中寫到陶淵明,但根本點則不是甘于田園。而是借菊寄託自己渴望入朝的熱望。這裡的的菊花,淡淡的紫色,鮮豔的黃色,他們既有陶公籬旁的雅色,又有羅含院裡的淡香。它不畏霜露,卻擔心夕陽。它可以傲然凌霜盛開,卻面對時光流逝無奈。即使它枯萎了,也可以製成美酒,盛在精巧的鸚鵡杯中,來到高貴的宴席之上。這裡詩人熱情謳歌了菊花的雅色和清香,高度讚揚了菊花不怕霜露的傲骨以及可貴的奉獻精神。
9.重陽席上賦白菊
唐 白居易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此詩前兩句寫詩人看到滿園金黃的菊花中有一朵雪白的菊花,感到欣喜;後兩句把那朵雪白的菊花比作是參加「歌舞席」的老人,和「少年」一起載歌載舞。全詩表達了詩人雖然年老仍有少年的情趣。以花喻人,饒有情趣。
10.多麗詠白菊
宋 李清照
小樓寒,夜長簾幕低垂。恨蕭蕭、無情風雨,夜來揉損瓊肌。也不似、貴妃醉臉,也不似、孫壽愁眉。韓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將比擬未新奇。細看取、屈平陶令,風韻正相宜。微風起,清芬醞藉,不減酴醿。
漸秋闌、雪清玉瘦,向人無限依依。似愁凝、漢皋解佩,似淚灑、紈扇題詩。朗月清風,濃煙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縱愛惜、不知從此,留得幾多時。人情好,何須更憶,澤畔東籬。
此詞詠白菊,先渲染了賞菊的深靜寒寂的氛圍;一個「恨」字承上啟下,表現了孤居獨處,良辰難再的感情以及主人公對風雨摧花的敏銳的感受;後從自身愛菊收束,以曠達之語道出作者輕視鄙俗、不甘隨俗浮沉的志趣。全詞委婉雅致,含意深遠,通篇用典,不著一個「菊」字,而以白菊隱喻自詠,表現了女詞人在詠物詞中卓爾不群、創意出奇的藝術追求。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不慎觸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