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8日午夜,蘇聯突然對日宣戰,隨後出兵中國東北。與此同時,蘇聯的幾個紅軍師又越過中國東北邊境,向朝鮮半島急速推進。
蘇軍挾著滅亡德國法西斯的餘威,正將日本在東北亞的殖民迅速勢力清除乾淨。但是,到了這個時候,世界上沒有人知道,這些紅軍戰士會在朝鮮的什麼地方停下來。
朝鮮半島的命運來到了一個十字路口。
而要清楚地闡明這個「轉折」的要點,我們又必須再把講述時間提前。
眾所周知,1895年,日本通過甲午戰爭攫取了中國在朝鮮的宗主國地位。1910年,日本又吞併了所謂的「大韓帝國」,此後朝鮮半島便成為了日本獨霸的殖民地,這種狀態一直延續到二戰結束的最後時刻。
隨著日本法西斯的敗亡徵兆愈發明顯,同盟國對朝鮮的命運也做出了安排。
1943年年底,同盟國首腦舉行德黑蘭會議,美國總統羅斯福告訴蘇聯大元帥史達林:「朝鮮還不具備行使和維持一個獨立政府的能力,他們至少應該經過四十年的監護。」
而在同期舉行的開羅會議中,為了照顧各盟國的情緒,同時也是為了表現一種「強權的憐憫」,在之後公布的《開羅宣言》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美、英、中三國計劃對戰後的朝鮮半島做出如下安排:
「我三大盟國稔知朝鮮人民所受之奴隸待遇,決定在相當的時期,使朝鮮自由與獨立。」
《開羅宣言》公布時,為了避免刺激日本,史達林拒絕參加開羅會議、不願與蔣介石見面。(蘇聯此時尚未對日宣戰,且力圖避免東西兩線作戰。)
史達林在開羅會議中的缺席,預示了很多問題。關於戰後的世界格局安排上,同盟國成員(尤其是美蘇兩國)已經產生了嚴重分歧。又由於同盟國對朝鮮的重視程度不夠,相關問題更是一拖再拖。
1945年2月,雅爾達會議召開,此時來看,日本法西斯的滅亡已經沒有任何懸念,但為了促使蘇聯早日對日作戰,羅斯福說服邱吉爾,在隱瞞中國的情況下,對史達林做出了讓步,雙方達成了秘而不宣的協議,這便是「雅爾達密約」。
雅爾達密約決定:在日本戰敗之後,一方面將一部分中國權益出讓給蘇聯,一方面讓美國、英國、蘇聯和中國這四大國「共同託管」朝鮮。
這一秘密協定,背離了《開羅宣言》中有關遠東內容的條款,除了侵犯中國權益外,也背離了「使朝鮮自由與獨立」的相關精神,朝鮮再一次成為強國政治的一件抵押品。
但是,關於「共同託管」朝鮮的協議,卻沒有具體的操作方案。
到1945年7月中下旬,在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波茨坦會議上,同盟國首腦並沒有過多談論關於朝鮮的命運安排。
關於朝鮮半島的安排,對美蘇雙方來說都非常模糊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到底在哪裡可以劃出一條分界線、用作雙方都可以接受的「佔領分界線」?
雖然對朝鮮漠不關心,但是對日本卻非常重視,尤其是美國。
羅斯福總統在世時認為,美國在朝鮮沒有長遠的利益,他們只是希望朝鮮「成為阻止蘇聯進攻日本的緩衝地帶」。
繼羅斯福之後上臺的杜魯門認為,雖然他的智囊們都主張「在整個朝鮮的日本軍隊應由美國受降」,但美軍首先應該保證在日本搶先登陸,其次再考慮把軍隊送到朝鮮去「搶地盤」。
很明顯,美國政府的策略是:先確保佔領日本,再考慮朝鮮半島。
於是,便有了本文開頭的那一幕,蘇聯紅軍衝進了朝鮮半島,向拒絕投降的日軍進行最後一戰。
這時,美國人開始有了直覺性的擔憂——因為在蘇聯紅軍剛剛進入朝鮮半島時,距離半島最近的美軍還在幾百公裡以外的衝繩島上。
於是,當美國將軍麥克阿瑟正試圖「佔領」日本的同時,蘇聯紅軍也開始在朝鮮半島攻城略地。
這個時候,美國人開始著急了,杜魯門明確地提出:
「應當在朝鮮整個地區,就美國和蘇聯的海空軍作戰範圍,儘快劃出一條界限。」
事後,杜魯門在回憶錄裡說道:「至於地面上的作戰和佔領區域,雙方沒有進行過任何討論,因為當時沒有人想到,不管是美國或者蘇聯的地面部隊,會在短期內進入朝鮮。」
就這樣,美國杜魯門政府和軍方高層迅速在五角大樓召開緊急會議。1945年8月9日晚上,他們開始磋商如何不讓蘇聯在遠東佔到便宜,以及如何保護美國在遠東的利益。
在參加會議的眾多人物之中,有一位名叫「迪安·臘斯克」的年輕上校,他是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將軍的參謀人員。他在討論時說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並最終因此改變了朝鮮半島的歷史進程。
迪安說,既然美國在朝鮮半島沒有可以立即投入使用的部隊,加上時間空間上的掣肘,所以搶在蘇軍前面進入朝鮮已經是不可能的了。
討論結束時,國防部長助理讓迪安和另一位參謀到隔壁一間休息室裡繼續研究這一話題,同時交給他們一個明確的任務:
「儘快搞出一個方案來……既能滿足美國的政治意願,又符合軍事現狀的折中方案……並且要在30分鐘之內搞出來!」
於是,兩位年輕的軍官在休息室裡絞盡腦汁,並一度對著朝鮮半島的地圖發呆。這時,迪安對照杜魯門總統提出的「劃出一條界限」的原則,開始試圖確立了他的劃線方案。
「如果我提出的受降建議大大超過了我們的軍事實力,那麼蘇聯方面就很難接受……」 迪安的目光再次聚焦在朝鮮半島那段狹長的地理版圖上,而且儘可能在中間的部分搜索。
他設想按照朝鮮的行政區域劃分出一條界限,提供給美蘇首腦們去爭辯。
但是實際上,在迪安面前的那幅關於朝鮮半島的地圖上,沒有任何關於行政區劃的劃分,而30分鐘的時間轉瞬即逝。
這時,他看到了一道緯度線,並立即變得興奮起來。
迪安拿起桌上的一直紅色鉛筆,乾脆利索地在面前的地圖上畫出了一條直線,這條線便是著名的「北緯38度線」。
這便是「三八線」的來歷。
一個完整的主權國家,其命運就這樣被一個年輕的美國參謀給決定了,而他此前從來沒有到過朝鮮半島。
而他將這個國家分為兩半的時間,竟然只花了短短的30分鐘!
讓人意外的是,當迪安將他的建議提交上去之後,美國高層竟然沒有人提出異議,不僅迅速同意,而且很快就發給了蘇聯大元帥史達林。
更令人意外的是,史達林這次沒有提出任何反對意見,美蘇雙方就「三八線」達成了罕見的默契。
與此同時,蘇聯第一遠東方面軍南翼部隊在太平洋艦隊的配合下,迅速切斷了關東軍退往日本本土的後路。8月10日後,蘇軍相繼佔領了半島北部的雄基、羅津、清津、元山等港口,19日打下平壤。隨後,蘇聯紅軍便停在了三八線上。
與攻入柏林時的「爭先恐後」截然相反,這一次的蘇聯紅軍體現出了罕見的「風度」和「謙遜」,他們把三八線以南已經投降的日軍,全部讓給了美軍前去接收。
直到蘇聯紅軍佔領平壤20天後,美軍第6軍、第7軍、第40步兵師才在朝鮮南部的仁川、釜山港登陸,他們為三八線以南的接收日軍行動取了一個行動代號「黑名單」,但實際上他們坐收了蘇軍的勝利成果。
當美軍馬不停蹄地趕到北緯38度線附近時,蘇聯紅軍早已靜候多時。兩國士兵「相見恨晚」,還在三八線上舉行了聯歡會,就跟在德國易北河會師時那樣。
聯歡會上,美軍跳的是踢踏舞,而蘇軍跳的是馬刀舞。粗壯的哥薩克人惦著腳尖、瘋狂旋轉身體,這讓美國大兵們驚訝不已。
聯歡會最後,雙方一醉方休……
易北河會師之後、美蘇將德國一分為二,幾個月後「如法炮製」,又將朝鮮半島一分為二。
總而言之,「北緯三十八度線」就這樣成為了美蘇軍事分界線,也劃分了兩國的勢力範圍,並且很快固定下來,成為了雙方的「共識」。
但是,這條線完全忽視了朝鮮的歷史、政治、軍事、經濟等諸多因素,是一條人為臆造出來的所謂界限。它從不同的角度分割了朝鮮半島上無數的山峰、截斷10多條河流,200多條鄉村公路、8條等級公路和6條鐵路。當然,還有數不清的村莊,以及無數具有世代血緣關係的同一個民族的人們。
於是,僅僅4年零10個月之後(1950年6月25日),韓戰的火焰終於被點燃。
文章最後,我們不得不說,朝鮮半島就此陷入了民族磨難的深淵,至今仍在遭受民族分裂的某些隱痛。
這條線的出臺,最終捲入了中美軍隊在內的十幾國軍隊、引發了二戰後最大規模的局部戰爭,並最終導致半島生靈塗炭(超過300萬人傷亡、上千萬人流離失所)。
這條線舉世聞名,同時也爭議不斷。直到現在,這條線附近仍然面臨著戰爭威脅。因為戰爭雙方在1953年籤署的只是停戰協定,並非最終的和平協議。70年來,朝韓危機每過幾年便激化一次,這幾乎成了東北亞地區的常態,有時甚至瀕臨核戰爭的邊緣。上述種種,都是冷戰時期大國爭霸造成的、難以逆轉的後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