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南有周莊,北有李莊」,其中的「周莊」或許很多讀者都去過,即位於蘇州的一處江南古鎮,被譽為「中國第一水鄉」。不過對於「李莊」,您也許就陌生了,別說去了,興許連聽都沒聽過。但其實,「李莊」可是個聲傳海外的好地方,還被冠以「中國李莊」的名號。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很顯然這個叫法,說明了「李莊」在國內的特殊地位,以及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不過最為重要的是,李莊的背後還有一段故事,它曾與華夏的命運緊緊相連。究竟是什麼鮮為人知的歷史往事呢?下面小編就來給您揭秘:
李莊位於四川宜賓市,氣候宜人,物產豐富。史料記載,早在公元540年,南梁就在李莊設六同郡,距今也已經有1400多年了。小編知道,有的讀者看到這裡就疑惑了,中國歷史悠久的古鎮村莊多如牛毛,這一個西南旮旯裡的小李莊又能有多牛?其實,李莊之價值不全在古代歷史,而更關乎近代中國的歷史,尤其是在抗戰期間(1940年-1946年)這一段烽火歲月。
在此期間,國內整個大的格局是「政治南遷」,同時也就帶來了「文化南遷」和「人才南遷」,即從北京,南京,上海和杭州等地,向重慶,成都和昆明等地轉移。可令人難以抉擇的是,西南地區的面積之大,哪裡又是最安全,最方便的落腳點呢?最終,一個叫李莊的地方,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因為李莊交通便利,而且又瀕臨長江,水陸交通也極為發達,早在明清之際它就是整個西南的漕運中心之一,故此,也就解決了「轉略轉移」所帶來的貨物運輸難題。之後不久,中央博物院,中央研究院和同濟大學,金陵大學等,一大批家內頂級科研機構和高校,都開始陸續遷往李莊。
值得一提的是,至今在李莊紀念館中,還保存了一件李莊當時發給同濟大學的電報,上書有16個字,為「同大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應」,真可謂是紙短情長啊!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很多城市和地方都滿目瘡痍,但李莊卻能發出一封「邀請」,這該是多麼的令人感到欣慰的事情,或許用「雪中送炭」四個字,都不足以表達這一濃烈的情感。
很多機構和學校在李莊安定下來之後,社會各界學者和專家也開始雲集於此,在這個曾經名不見經傳的李莊,開始了他們長達6年的學習和研究。其中,有我們最熟悉的建築學家梁思成,以及他的愛人林徽因,在當時艱苦的環境下,梁思成還寫出了巨著《中國建築史》。
還有著名生物學家童第周,在李莊期間起早貪黑研究金魚,最終在胚胎學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另外,還有歷史學家傅斯年,不僅專研學術,還負責李莊各個機構的對外事務,以及彼此之間的聯絡。更有一大批著名的歷史學家,如「中國考古學之父」李濟,「甲骨四堂」之一的董作賓等等。
其實,除了名人效應之外,李莊本身也有大量的歷史遺蹟,如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宅和街道,以及玉佛寺,南華宮和東嶽廟等寺院,被專家們稱之為「九宮十八廟」。不僅如此,李莊還有聞名全國的「四絕」,即「旋螺殿」,「魁星閣」,「百鶴窗」和「九龍碑」,更有近現代以來修建的陳列館,全面得展現了李莊千年間的歷史文物。
李莊的價值不言而喻,而它被稱之為「中國李莊」,也是名至實歸的榮譽,這不僅是深厚的歷史文化,更是一種開放,包容和求變的「李莊精神」。尤其是在「南遷」過程中,扮演了一個「堅強不屈」的角色,而這種華夏文化,薪火相傳的精神,更是鼓勵了一代又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