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灶孔裡燒的陸毛竹肉,那香味,永遠地停留在童年的記憶裡

2020-12-20 剛哥生活vlog

小時候,家裡窮,吃上一頓肉很難,吃一次陸茅竹燒肉更是奢侈!所以,在記憶裡,每次當媽媽把燒好的陸毛竹肉從灶孔裡面取出來,守候一旁的我早已垂涎三尺,那場面,自行腦補……

陸毛竹(諧音,學名不知道叫什麼)在我們那兒很常見,細細的,每節大約長20-30釐米左右。從田野裡砍上一根翠綠的陸毛竹回來,用鋸子鋸成一節一節的竹筒,一頭留節當底,一頭鋸去竹節。用水衝洗乾淨備用!

將新鮮豬腿肉洗淨剁細,把姜、荷香、豆蔻、鹽等佐料切細與肉拌勻,拌上水芡粉,這樣肉才嫩不柴。然後塞進預先準備好的竹筒裡,用芭蕉葉塞住筒口,放到炭火裡燒熟即可食用,味道鮮美,清香適宜。

現在,豬肉也不是什麼稀罕之物了,每次回老家,都要烤來吃,不過,再也吃不出兒時的味道了!

這是因為,社會在進步,但是,味覺卻永遠地停留在童年的記憶裡!

相關焦點

  • 兒時記憶——石末火燒
    不知不覺到了四十不惑的年齡,歲月中的風風雨雨,已隨著年歲的增長逐漸模糊,但兒時的一些美好記憶永遠紮根在內心深處。談起記憶,首先想到的就是我們村的火燒了,當時物質匱乏、溫飽不足,香噴噴的火燒自然就成了孩子們最嚮往的天堂。我兒時的家位於石末村明清古街中段,距離火燒店不足100米。火燒店是村上秦姓人家祖傳秘制,由叔伯兩家分別開賣。
  • 童年的回憶,兒時零食記憶滿滿
    美夢總是骨感的,哪怕回不到小時候,時常回憶還是可以的吧,身體無法縮小,味蕾卻可以穿越到過去,尋找到埋藏在記憶深處的童年味道。—1—網紅辣條大禮包手工麻辣味兒時的味覺記憶中,少不了的是辣條的味道,價格便宜又好吃的辣條當然是孩子們優先選擇的對象,雖然總是因此被爸爸媽媽教育,但是真的好好吃呀!
  • 記憶中的一道紅燒肉,滋味自在肉中,能讓嘴巴吃到流淚
    今天運維有給大家聊聊自己的事,雖說我從小是跟外婆小姨長大的,但在我的記憶裡,卻是五六歲時地了,外婆家是在一個小農村裡,村裡總共才幾戶人家,而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外婆家的灶臺。每年一到冬季,外婆最喜歡用大蘿蔔燉一鍋羊肉給我們,我記得,她總喜歡用她的那口大鍋,在灶孔裡加入一些能燃上一兩個小時的大柴火,而我總是喜歡坐著灶臺前裝模作樣地往裡加柴燒。然後心不在焉的玩地下的木頭,臉被大火烤地通紅,卻被大鍋裡的咕嚕咕嚕的聲音所吸引,只為想嘗第一口鮮。
  • 兒時的記憶,家鄉的那片黃竹林,讓我找到了回家的路!
    家鄉的那片黃竹林,是我兒時的記憶,與童年小夥伴們遊玩的聖地!歲月穿梭,時光荏苒,那年的我離開家鄉已有八年之久了。在成都一家皮革製造廠上班,每天過著上班,下班,偶爾加班後再到宿舍休息的「二點一線」生活。兒時童年的時候,春天裡,與他們在黃竹林下捉迷藏;夏天裡,與他們在黃竹林下躲蔭乘涼;秋天裡,與他們在竹林下扇紙牌,彈珠子;冬日裡,與他們在竹林裡「打假槍」(一種小孩遊戲),踢毽子。院子裡誰家的茅草房換茅草時,會砍些黃竹扛回去用作屋頂的槨子,許多農戶灶屋放柴堆的樓也用這些老黃竹製成。
  • 兒時取暖花樣多,燒火炕、烤灶火、打火簸箕、鑽地窯、曬草窩
    兒時取暖花樣多我們家在農村,兒時生活很清貧,每到寒冷的冬天,全家人都挖空心思的想辦法取暖。冬天裡,把柴火塞進灶洞裡,點著後,煙火就會把炕坯烤的暖暖的。這種方法會消耗大量柴火,因此,除了搜集一些莊稼秸稈之類的東西外,我娘每天都要早早起來,用竹爬子摟樹葉,有時起來早了,我也幫我娘掃葉子。其實我們全家溫暖的被窩兒,是母親不顧寒冷辛勤勞作換來的。烤灶火
  • 媽媽陪著女兒遛彎兒,尋找兒時記憶,這也成了孩子的記憶
    在西四的包子鋪吃三鮮包子;在綢布店看一匹匹彩色的布料堆成小山;夏天到什剎海銀錠橋上看荷花遊船;到景山上,吹著涼風看北京城四面的風景……在當年並沒有多少娛樂生活時代,遛彎兒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也給我的童年帶來了很多快樂。如今,我也當了媽媽,陪著孩子遛彎兒,讓我重溫了童年記憶。「咱們出去溜達溜達吧。」2歲的孩子已經能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意願,然後自己戴上遮陽帽,穿上鞋,準備出門遛彎兒去了。
  • 這些春節美食,有你兒時的「舌尖記憶」嗎
    對很多安徽人來說,很多兒時的美味,都承載著過年的美好記憶。時代變遷,物質豐富,有的習俗和特色美食也在變遷甚至淡化了。日前,新安晚報的記者在黃山、安慶、淮南等地尋訪到了一些當地特色美食及過年傳統習俗。小編將這些都說道說道,你就準備好紙巾吧。
  • 老重慶系列—— 在城口找回童年
    我一下子穿越到了30多年前故鄉小縣城的街巷,正背著書包從木板房前的街沿口走過,風雨無阻地和同學結伴而上學、放學。    城口縣委、縣政府駐地就在這條街上,不太寬大的縣委院子裡綠樹成蔭,三棵高大茂盛的紫彈樹,讓我記起了童年時家鄉縣委大院的黃桷樹,那裡曾留下了我和夥伴們遊戲時的歡笑。
  • 童年的記憶,少不了豬頭肉
    童年的記憶,少不了豬頭肉。我印象中的集鎮上,有一家充滿了童年記憶的滷肉店(佔據了童年味道的一家老店),之前就是一個推車,裡面有今天提早滷製好的熟食,有肘子,豬頭肉,豬肚,豬肝,豬心,豬蹄子,豬尾巴,大腸,心肺……反正是豬身上的,從裡到外從頭到腳都有得買。
  • 【文學天地】兒時的記憶---燒雞蛋,供月亮
    原創 活力商都 活力商都 收錄於話題#文學天地41個慶雙節▲ 點擊收聽兒時的記憶---燒雞蛋,供月亮作者:趙林 朗誦:桑昊宇又快到八月十五了,卻沒有過去的激動心情,倒勾起了許多兒時的懷念。我四姐五姐在家做飯或者扎豬菜(餵豬的菜,先在大鍋裡淖熟,這個過程叫扎豬菜,扎字用其音,實在找不著意義相近的字來代替)時,有時偷偷從雞窩掏個雞蛋,先用舊書紙包個幾層,然後用水拍溼了,放灶火裡。這當然是給我燒的。
  • 兒時記憶炸酥肉,教你最簡單的家常做法,每一塊都是童年的味道!
    酥肉算是我們從小吃到大的美食,也算是兒時的記憶,小的時候特別期待過年過節,因為每到那時候,就能吃到香噴噴的酥肉。剛炸好的酥肉大人們會拿給小孩們吃,吃不完剩下的會拿來煮湯,用酥肉煮的湯特別的鮮美,一次能喝好大一碗!
  • 兒時記憶裡的雪糕
    不過嘴饞的我卻想起兒時喜歡吃的雪糕,這不,今天就帶大家來回憶一下兒時的雪糕吧。 1|小雪人 還記得小時候吃的「小雪人」嗎?我最喜歡它那濃濃的奶味和十分搞笑的娃娃臉。每個臉的表情都不一樣。 比如像這張,有呆呆的表情也有愁眉苦臉。
  • 致童年:兒時的記憶是否打動你?!
    「童年是一首值得回味的詩」,還記得我們的童年是什麼樣子?明天就是「六一」兒童節,過不了的,可以回味回味,咀嚼咀嚼。在我的眼裡,童年是一條河。那是一條勤勞的河,日日夜夜的流淌著。那是一條承載著許多人童年快樂的河,就像叮咚的河水每天吟唱著歡樂的歌。
  • 風兒輕輕吹起,兒時記憶藏在心底
    大家好,我是住在樹洞裡的書蟲。今天給大家分享的一段文字是:山這邊是劉十三的童年,山那邊是外婆的海。山風微微,像月光下晃動的海浪,溫和而柔軟,停留在時光的背後,變成小時候聽過的故事。這段文字節選自張嘉佳的《雲邊有個小賣部》,讓我讀著讀著便想起童年的趣事。月光靜靜地灑在地面上,我靠在外婆的肩膀上,聽她講過去的事情。
  • 灶鑊
    地灶主要用來燒炕,也可以做飯。地灶的位置在炕沿下,灶臺凹在炕牆內,出地面二十公分,裡面留足坐一個小鍋的空間。地灶前頭有灶坑,存放爐灰。坑口配木框,鋪木板和地一平。如果家裡有老人,地灶最實用,白天黑夜炕都是熱的。地灶在壘炕時同時砌築。砌築時要先刨坑,坑深七八十公分、長寬各有五十公分。地灶的最大優點在於節省空間。
  • 兒時的茉莉花,那種香味,你懷念嗎?
    我從小就喜歡茉莉花,不僅僅是因為茉莉花茶好喝還是茉莉花葉有藥的作用,而是茉莉花的花香很香,茉莉花香也含雜著我兒時的記憶。兒時的茉莉花,那種香味,你懷念嗎?那年的我們,那一年我們初中,我們來到了一個班。教室裡有著一種我很喜歡的味道,那淡淡的茉莉花香使我左顧右看的尋找茉莉花在哪,知道你坐在我旁邊,我才知道原來是一位身帶有茉莉花香的女孩。
  • 家鄉的味道,兒時的回憶
    我們童年吃過的各種食物,隨著每個人的成長,那份深植在記憶中的味覺仍舊會深刻停留在心中。懷念的古早味,就是有這種雋永的魅力。     石獅禾和古早記,是一家主營閩南古早味的懷舊餐廳,所有食材均取之於閩南地區的各類地方特色食物,以最淳樸的手法製作最原生態的食品,是石獅古早記餐廳始終堅持的工作理念!
  • 【早安 早餐】喚起兒時記憶的鹹香味兒雞汁豆腦,其實做起來不複雜
    【早安 早餐】喚起兒時記憶的鹹香味兒雞汁豆腦,其實做起來不複雜 2020-09-28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80後懷念的童年兒時美好真正的現實可能令你失望了
    逐漸開始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他們身負著家庭的重任,同時在事業上也無法取得巨大的突破,他們的內心最真實的幸福念記一還是停留在兒時的階段,那麼這個兒時的階段具體時間段應該是在1995年到2005年之間。這群當年的青年小夥精神小夥如今已人到中年。
  • 鐫刻在蘇州記憶裡的那一碗奧灶面
    在蘇州學習過一段時間,要論在蘇州吃得最多的東西,就是奧灶面了。聽朋友說,樓下的奧灶麵館味道還不錯,就跟著去嘗嘗。初識奧灶面,並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個面的種類,只以為是家普通的蘇式麵館,後來才知道,奧灶面稱得上是中國十大麵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