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春節美食,有你兒時的「舌尖記憶」嗎

2021-02-17 拾壹樓

如果您覺得我們的內容很贊,請記得點擊頁面右上角按鈕收藏,轉發或分享到朋友圈哦。好東西記得跟朋友分享嘛^-^

這兩天,黃山的徐女士買了徽州傳統小吃——蟹殼黃燒餅、白芝麻糖片、字豆糖等,快遞給遠在北京的妹妹。「她很少回來,每年這時候都要寄的。嘗到了家鄉的味道,才算過年。」

對很多安徽人來說,很多兒時的美味,都承載著過年的美好記憶。時代變遷,物質豐富,有的習俗和特色美食也在變遷甚至淡化了。日前,新安晚報的記者在黃山、安慶、淮南等地尋訪到了一些當地特色美食及過年傳統習俗。

小編將這些都說道說道,你就準備好紙巾吧。


祁門字豆糖:有文化的「傳統甜」

春節期間,祁門縣的城鄉居民,茶點常有一碟「字豆糖」,每片黃黑相間的糖,印有一個清晰的黑體字,如福、囍、旺、吉等,如精緻玲瓏的藝術品。

字豆糖,在徽州流傳幾百年了。訪到的老藝人金慧民,做糖手藝在當地有名。

做糖時,黃豆粉裡放入糖稀,反覆揉搓,滾壓成塊狀。芝麻粉和糖稀也如此法,做成塊。它們都壓成薄的長方塊或細長條,然後一層黃豆糖塊、一層芝麻糖塊地捲起。

「黃豆粉是『紙』,黑芝麻粉就是『筆畫』。我做個『福』字給你看看。」老人說,筆畫較多,每層糖塊是一筆。沒有「字模」,靠大腦來拆字、拼接。

「一層黃豆糖,放入4 根方正的長芝麻條,捲起,就是個田字。」頗為繁瑣的拼接後,其他部首也逐次加入。良久,一個黑白相間、粗有尺餘、長一尺多的方形糖塊形成,完整的「福」字就在其中了。

將這個「巨無霸」拉成一丈多長的糖條。攔腰斬斷,繼續拉伸,無數個一丈多長、「腰圍」不到兩釐米的長條糖塊陸續出現,長條的盡頭清晰地看到黑體「福」字,飽滿、好看。

這些細長柱體,被師傅用刀快速切成薄薄的均勻小片。每片一元硬幣般大小,印清晰的黑「福」字。嘗一塊,香甜無比。

祁門縣,有十多個作坊製作字豆糖,都是老師傅當家,能做幾十個不同的字,如羊年就做羊字。他們也應邀到村民家裡做糖。

以前春節時,每家會做幾十斤字豆糖,拿來招待客人、送親戚朋友,茶季或農忙時還可以當乾糧。物質匱乏的年代,這些糖也是小夥伴最饞的美食。節日吃,開學了還帶到學校去,和小夥伴分享。兜裡裝一些,上課都忍不住往嘴裡塞一塊。

蒸米餃米粿:媽媽的「味道」

糖糕、山芋粉做的「貓耳朵」、烘焙的白米糕……這些徽州傳統美食都非常饞人。

2 月11 日,記者來到歙縣杞梓裡鎮的坡山村,這是海拔400 多米的古村落。村頭,村民方連霞正在廚房忙著,一鍋蒸米餃端出來,散發的熱氣遮了她的臉。


「小年前一天有做蒸米餃和米粿的習俗,送灶王爺用,也可以過年前後吃。」方大姐說,這的米餃和常見的不一樣,個頭大,米粉皮用秈米磨粉做的。

咬開一個餃子,裡面是菠菜、香菜、蘿蔔、豆腐等做的餡,還有一些肥肉丁,鮮美無比。

桌臺上,篾盤擺放著白色圓餅,小巧玲瓏,煞是可愛。「這是米粿,每家要做不少,吃到正月。」方大姐說,做米粿的工序多,要磨粉、浸泡、蒸熟、涼透後才能用。

古村的巷弄,家家的廚房冒熱氣,女人巧手翻飛,變魔術般地做米餃、米粿。很多人家還用代代相傳的木雕模具作米粿,米粿上會印著各種圖案。

村民方先生剛打工回來,說媽媽做的這些食物,在家時覺得普通,可常年在外再回來看到,就有了過年感覺,想起小時候和夥伴拿米粿和凍米糖等滿村瘋跑的場景。

離開村口時,一戶村民正在殺年豬。炊煙繚繞在古村落每戶人家的屋頂上。屋內,是媽媽雙手間舞動的年味。

徽州糖食:吃到嘴裡的徽州味


春節前夕,徽州鄉村熬製傳統糖食,和殺年豬、蒸年糕、燙苞蘆松等一起,是家家戶戶不可缺的。灶火熊熊,大鐵鍋裡的糖稀翻滾,散發誘人的香味,爸爸媽媽繫著圍裙,忙前忙後,一臉喜氣。這時候,孩子都知道一年中最好的日子來了。

「現在村民自家做得少了,嫌太麻煩。作坊做得多,你去休寧縣東臨溪鎮『聾子』那看看,徽州傳統點心做得地道。」黃山市民吳孫民說,徽州人過年的糖點,寸金糖、交切片、黑(白)芝麻糖、花生糖、凍米糖,那裡都做的。

找到這家作坊時,案板堆著花生糖塊。主人岑細諾和妻子、兒子和兒媳忙個不停,趁熱切花生糖片。岑細諾從小和父親學做的徽州傳統點心,幹這行40 多年。兒子岑中華是80 後,讀過高中,跟著做了十幾年點心。

「過年前後,我們就做徽州的糖點、糕點。」岑中華說,自家是祖傳的徽州傳統手藝,一到過年,每天很多人來買。

這些傳統點心,口感好。有的用紅紙包著,有的用食品袋,簡單,喜慶,價格實在,味道是以前的,是大人孩子鍾愛的食品、零食,走親訪友時不可少的禮物。


寫到這,小編回憶起了兒時的春節,外婆家做客,滿桌的糖點儘管吃。回家時,外婆會裝上各種各樣的糖食,讓帶回家給哥哥妹妹吃。

說起這些,又想起那年那月,爸爸媽媽在熬糖時的身影,想起慈祥和疼愛我們的外婆、外公。其實,在很多人看來,這些美食是舌尖上的記憶,更是存儲了親情的「晶片」。

現在,家家戶戶也都買一些,過年當茶點招待客人用,外出務工時,也會帶去給同事、工友品嘗。

徽州糕點:日子一年比一年甜

徽州過年打年糕,各家先將冷水浸泡過的糯米粉瀝乾,弄成糰子,在灶上蒸熟,放入特製木盒,再用木槌或裹著溼毛巾的雙拳使勁地擂,直到糯米糰在四四方方的盒子裡板結,年糕就做好了。

做年糕的時候,家裡和鄰居的孩童,會不時地溜進廚房,眼巴巴地等著。熟了,迫不及待的抓一個糰子,從父母身邊鑽出去,大呼小叫地吃著,燙的嘴咧咧,也不捨得放手。母親會忙裡偷閒,找些白糖擱碗裡,讓孩子將米糕蘸糖吃。米糕軟糯香甜,熱氣騰騰,孩子吃得滿嘴糕渣子,小肚子圓鼓鼓,才消停。

比起年糕,黃山區鄉下春節做的糖糕,又有一番風味。村民用糯米粉加紅糖和白糖,再用模具印出吉祥圖案,寓意生活一年比一年甜。

至今,黃山區農村仍保留著過年做糖糕的習俗,臘月二十之後,家家戶戶忙著做糖糕。做糖糕的木製模具,刻有牡丹、仙桃、麒麟、福壽喜等吉祥圖案和文字,透出徽派木雕的雅致。這樣的模具在農戶家也是代代相傳,布滿歲月的印記。

備年貨,都要等著孩子放假、兒女返鄉後,一家人團聚才吃。所以,村民做好的糖糕,都要選一個有太陽的日子晾一下,可以放得久一些。

淮南面糖:小時最愛聞的味道

臘月二十三一大早,淮南張奶奶起床忙碌起來,她要按民間習俗做灶糖祭灶,小孫子很好奇,圍在邊上看。

「記住了,灶糖是用來粘灶王爺的嘴,好讓他上天多說好話,下界保平安的。」張奶奶對著小孫子邊說邊從麵缸裡取出些麵粉,放入鍋中用小火慢炒。


張奶奶不停地用鍋鏟翻著麵粉,底層麵粉受熱很快發黃,一股香味飄進客廳。「這是我小時特別愛聞的味道。」客廳裡的張先生說,在他小的時候,奶粉、麥乳精這些東西都是奢侈品,讓他想都不敢想。那時,媽媽時常把麵粉像這樣給炒熟,用一個小桶裝上,想吃時,就取出一些,用水衝開,與白糖一起拌成麵糊糊吃,味道特別香。

張先生的記憶中,兒時到了快過年時,媽媽會買來地瓜糖,放在麵缸存放。他時常把地瓜糖拿出來聞聞,盼著快到小年,媽媽做面糖祭灶。

麵粉全部炒熟後,倒在面板上,把一塊地瓜糖放小盆裡加熱化開,然後倒在面板上,用地瓜糖把麵粉一層層包裹,最後切成小塊,涼透的面糖放進嘴裡一咬,又酥又香,還有粘性。

吃了八寶菜年味才叫濃


蕪湖人的年夜飯,八寶菜必不可少。兒時的八寶菜,總能帶給蕪湖人滿滿的溫馨回味。

八寶菜只有過年做,其實不止八樣菜,有香菇、生薑、冬筍、醬瓜、胡蘿蔔、白蘿蔔、千張、油豆腐、黃豆芽、幹魷魚等。其中生薑和冬筍必不可少。這樣做出的八寶菜味道好,還很好看。


八寶菜的配料,要一道一道炒出來,最後燴一起。過去春節期間常下雪,天氣冷,可以提前一個月做好放著。

「現在日子好了,年夜飯葷菜多,八寶菜並不動筷子。但到了大年初一以後,八寶菜就成了香餑餑,盛上一小碗澆上麻油,那味道吃了才知道。」市民陳女士的媽媽笑著說,過去過年時,家家都會做八寶菜,做好後會盛上一小碗相互串門,讓左右鄰居都嘗嘗,吃了八寶菜,年味才叫濃。

粗條饊子:一根饊子手指粗


饊子,在皖北應該是常見的美食了。

春節來了,在淮南市大通區上窯鎮,楊永同油炸店的生意更加紅火。「最近來買饊子的人多。」楊永同說,炸的饊子,一部分當早飯賣掉,很多人買去備著過年,可以與青菜一起做餡,包團圓餃子吃。


粗條饊子,每一根都有手指般粗,出鍋後放段時間易變軟,又被當地人稱為「軟饊子」。上窯粗條饊子始於明清,創製者原系凌氏家族。凌家從徽州遷入上窯,他家製作饊子是祖傳手藝,特點是幹吃酥脆、香而可口,煮泡皆宜,宜存儲、好消化,適合各種人食用。可以做正餐,也能當零食。

上窯鎮至今有個習俗,婦女產後12 天,娘家要送「奶糖」,其中饊子是必送之物,多則送幾擔上百斤,少者也送幾十斤。

粗條饊子製作,有和面、盤條、炸制三個過程,其關鍵是和面加食鹽,要根據季節增減,劑量準確才能保證饊子質量。

雞湯泡炒米:永遠的安慶記憶


雞湯泡炒米,是安慶人永遠的童年記憶,即使現在也是傳統的過年美味。

「過去日子不好過,炒米是出遠門時的最好乾糧。」當地人程小林說,過去出遠門,路上餓了,抓一把炒米,就著水幹吃。如果有條件,也可以在路邊討碗開水泡著吃;農忙的時候,炒米可以帶到田間地頭打尖,吃一點頂餓。

如今,生活條件好了,雞湯泡炒米已經流行起來,成了一道菜。米香與雞肉香結合,且炒米吸了湯汁,變得半脆半軟,滿滿一口,齒頰留香。在安慶很多飯店裡,都有雞湯泡炒米這道「傳統菜」。

過去農村,燒柴火炒炒米僅靠一人是不行的,因為一個人操作顧上顧不了下,稍不留神就會將米炒焦,所以一般都是丈夫一邊陪伴著妻子炒炒米,一邊倆人商量過年的一些細節,通常,炒完了已是深更半夜。

燒茶:漸行漸遠的禮節


年過五旬的安慶市民胡玉堂說,以前,安慶城鄉流行一種對客人特別敬重的招待方式——「燒茶」。

按照傳統習俗,大年初一早上,女兒、女婿要到嶽父家拜年,翁婿、母女之間相互祝福必不可少,嶽父、嶽母忙著端茶遞水,女兒、女婿坐定後,嶽母就會到廚房「燒茶」。「燒茶」燒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茶,而是安慶一些地方在正餐前招待尊貴客人的一種禮節。


胡玉堂說,所謂「燒茶」就是做便餐,為女兒、女婿「燒茶」,大多用麵條、雞腿和五香蛋,懂事的女兒、女婿是不肯吃雞腿的,留著給嶽父、嶽母「做人」用。

吃了中午正餐後,經過一番熱情的話別,才算完成給嶽父、嶽母拜年的任務。然而,隨著物質生活的豐富,拜年時能招待客人的食物太多,「燒茶」已經漸行漸遠。在中老年市民的記憶裡,「燒茶」卻永遠是一道美味,且沉澱了那個年代的風俗、鄉情和民間待客的傳統禮節。

殺豬湯:過年前的年味兒

在安徽的很多地方,過年有殺年豬、吃殺豬飯的傳統習俗。即使是現在,這個傳統還在很多地方保留著。

春節前,只要家中養了豬的,都會殺年豬,喊上附近的親友和鄰居,吃一次美美的殺豬飯。

而在安慶的望江縣鄉村,吃殺豬飯時,還摻雜著一道特色菜——吃殺豬湯。熱氣騰騰又肉香四溢的「殺豬飯」裡,一碗殺豬湯是很多當地人看重的,其中的年味兒也讓人回味無窮。

安慶的大廚周美權,擅長製作農家殺豬湯。周美權說,湯燒開後,在湯中放入肉圓子、豬肚、豬心肺、豬肝、豬血等,再小火燉上一個小時,那味道真是好極了。

家中自己飼養的豬,不吃飼料,叫土豬,肉味道非城裡豬能比。吃殺豬飯,最大的感受是體味到了親情、鄉情。

聽話魚:魚兒上桌用來看

要說年味,大年三十是最濃的。一桌年夜飯,不管家境如何,魚是少不得的。除了食用的魚外,還要專門準備一份「聽話魚」。

「聽話魚」必須是全魚,就是說有頭有尾,不能去鱗。而「聽話魚」的做法,當然必須保持魚的形態,基本上就是燒全魚,燒熟就行。

在望江農村,大年三十的餐桌上必有兩道燒全魚,一條是當時可以吃的,另一條則是不能吃的,必須留到正月十五過元宵節的時候才能吃。「理由就是它是『聽話魚』,職責是聽我們過年說吉祥話的。」


14 歲的初三學生徐曉敏說,曾隨父母在望江農村過了三次春節,一道「聽話魚」讓生活在城裡的自己了解了鄉村習俗,成為過年時最難忘的鄉村記憶。

今日值班小編:吳永泉


相關焦點

  • 舌尖上的泰州美食:你的兒時記憶裡,有這些家鄉「味道」嗎?
    你知道嗎?靖江的蟹黃湯包可是被《舌尖上的中國》推薦過的。薄薄的一層皮,晶瑩剔透,用難以想像的韌度兜住一大汪極其鮮美的湯汁!輕輕晃一下,依稀能聽到湯汁碰撞皮兒的摩擦聲,那是美食的聲音。那咣當咣當的樣子也是超級蠢萌。而這皮薄、汁足、味美的蟹黃湯包隱藏著泰州質樸的飲食習慣。
  • 舌尖烏蒙:畢節印合粑 兒時的記憶
    說起畢節小吃這個話題,許多人都從自己的經歷中,打撈起太多太多的故事,也寫下很多的文字,然而,始終沒有走出畢節湯圓、王傻子燒雞等這些耳熟能詳的美食。所以,我一直想寫一點東西,為大家做一點追思與補遺,希望能勾起你更悠遠的回憶,滿足一下你垂涎欲滴的心思,再次走進畢節甜甜的味道裡。
  • 糖畫,兒時記憶的美食
    還記得小時候吃過的「糖畫」嗎? 最早關於糖畫的記憶,是小時候和家人去公園玩時,總能看見一個手藝人在路邊畫糖,覺得新奇又好玩,糖人師傅在細心畫著圖案,孩子們在攤子旁打鬧,空氣中都是甜味兒。
  • 我眼中的天心 | 火宮殿外找到屬於兒時舌尖記憶的糖人
    一個城市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應該是舌尖上的記憶。在坡子街這條美食文化街上,火宮殿無疑是最響亮的招牌之一。這裡鎖住了很多遊客舌尖上的記憶,不少外地人都將自己到達長沙後的第一頓飯選擇在了火宮殿,這裡已經成為了長沙小吃文化最好的載體。今年是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
  • 舌尖上的春節:這些逐漸消失的年貨美食,你還吃得到嗎?
    2018年春節快到了,中國大地又要開始為新年做準備了,各地區都要為新年準備一些傳統的美食。在中國,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傳統美食哦!一起看看不同的地方春節都有哪些傳統美食吧!中國各地春節傳統美食北京春節傳統美食老北京過春節,商家初一到初五不開門。
  • 糖畫,兒時記憶的美食
    還記得小時候吃過的「糖畫」嗎? 最早關於糖畫的記憶,是小時候和家人去公園玩時,總能看見一個手藝人在路邊畫糖,覺得新奇又好玩,糖人師傅在細心畫著圖案,孩子們在攤子旁打鬧,空氣中都是甜味兒。
  • 舌尖上的江西年:紅肉、蒸籠床、魚絲、長命菜,數不盡的春節記憶
    地點: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年味,是成人給孩子的儀式感差點因為疫情,沒寫這篇關於春節的記憶,但也因為疫情,促使我想要寫下這篇文章,來紀念這特別的春節。舌尖上的春節記憶味覺帶來的記憶,是很難忘記的。比如春節,回憶起來,是滿滿一桌的飯菜。媽媽的手藝,裝點了兒時的味覺記憶。在我的家鄉,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是一個客家人聚集的縣城。我的母親,是一個客家文化的堅定傳承者。從小到大,她熱衷於過黃曆上有的各種節,每種節都有它的講究,而春節,又是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得益於母親,以及整個客家人居住的氛圍,在家鄉過春節總是很有年味。
  • 春節假期,帶家人追尋一下兒時的記憶,做我們最愛吃的花生牛軋糖
    相信在很多70後和80後人們的記憶裡,有一種叫做「牛軋糖情愫」的東西,一直蕩漾在我們心底,那時候方方正正的牛軋糖,被一張簡單樸素不華麗的半透明的紙包裹著,但是那越嚼越香,並伴著濃濃的奶香及花生和芝麻的香味,卻是記憶裡最清甜的。
  • 舌尖上的鄉愁:記憶中的泡湯肉
    元旦過後,春節臨近了!微信朋友圈除了詩和遠方與所謂的「心靈雞湯」外,圈裡刷屏嗮出的殺豬飯、泡湯肉不由得勾起微友們舌尖上的鄉愁和久違的記憶。一張張熟悉的圖片,一道道兒時過年過節才能吃上的美味佳餚,衝擊著在外遊子的腦洞,童年塵封的往事,就像放電影一樣,不斷地閃過。
  • 舌尖上的中國 河南十地市特色代表美食
    因為《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將在2018年春節期間暖心回歸!繼續講述人與美食背後的溫情故事!跟著小途來看預告片!視頻來源:CCTV9紀錄頻道看了《舌尖3》的預告片有木有很期待?各位童鞋們,不要慌!今天先帶大家「複習」一遍咱們大河南的特色美食!
  • 《舌尖上的中國3》開播啦 這些青島美食出現
    你做好流著口水看電視的準備了嗎?據了解,《舌尖上的中國3》總共有8期內容,主題分別為:器具、小吃、宴席、食養、廚人、點心、節氣和融合。魚寓意著「年年有餘」,鮁魚是做燻魚的最佳選擇,做好之後,越咂麼味越好兒!脂渣
  •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推薦的這些地方美食靠譜嗎?你來評評看
    「舌尖上的中國」,最近火了,火的不是裡面的美食有多誘人,而是太濃重的吆喝味道和不嚴謹的製作。網友用低分發表感慨:這難到就是我們民族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這些小吃為何連許多本地人都不去吃?下面來看看「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提到的10種小吃,看看這些能代表你的家鄉美食嗎?1。天津煎餅果子。從天津帶來的零食,往往有著名的狗不理包子,但說實話很不好吃。
  • 舌尖上的記憶徽州,這些美食你都吃過嗎?
    民以食為天,徽州傳統年俗裡,最吸引人的,當然少不了極具特色的當地美食了,在豐衣足食的今天,這些美食傳遞更多的,是親情和家鄉的味道。勾起的是對兒時年的回憶......我們將立足於原料來源廣泛,便於製作,營養健康,物美價廉這些優勢,以飯店為銷售平臺,將「徽州苞蘆餜」的知名度不斷擴大為國內知名品牌。選用生長周期在120天以上的傳統玉米品種,利用生態條件良好的溪邊林間零散地塊種植。雖然,玉米產量偏低,但有原生態、高品質的特性。原料標準:選用徽州當地種植的玉米品種,色澤金黃、籽粒堅實飽滿。
  • 客家特色年貨 舌尖上的春節
    客家特色年貨 舌尖上的春節 2018年02月05日 15:48   來源:南方日報
  • 尋找舌尖上的兒時記憶
    我的家鄉是廣東的一個建陶小鎮,今天跟二寶在村裡溜達了一圈,居然發現了不少兒時舌尖上的珍寶。下面由我帶領大家開展尋味之旅吧!蒲桃汁少肉厚脆清甜,有一股清爽的香味,別看它圓圓的個頭,其實裡面是中空的只有一顆大核。
  •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春節暖心回歸
    》第三季開播新聞發布會,宣布《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將在2018年春節期間暖心回歸,繼續講述人與美食背後的溫情故事。而第三季與前兩季節目的不同在於,它將在全球視野下審視中國美食的獨特性,在歷史演化過程中探究中國美食的流變,深度討論中國人與食物的關係。
  • 每逢佳節格外饞:品春節年味兒 念家鄉味道
    每逢佳節格外饞:品春節年味兒 念家鄉味道 快看 來源:央視網 發布時間:2019年02月04日 16:38
  •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收官,講了一整季的人物故事,我們要的美食呢?
    心心念念了四年的《舌尖上的中國3》,但是一播出,卻引發了全網鋪天蓋地的吐槽,在豆瓣上的評分也一路下滑,跌倒了4.2分。真的有那麼差嗎?說實話,《舌尖3》一開始的預告片還是很吸引人的。雖然只有短短1分鐘,但隔著屏幕依然能感覺到裡面的食物有多麼的可人。
  • 愛做美食的小吃貨:這些兒時吃過的零食,看看哪個是你童年的記憶
    愛做美食的小吃貨:這些兒時吃過的零食,看看哪些是你童年的記憶超市裡的零食包裝一直在更新換代,而小時候常吃的那些也漸漸消失不見,現在都已經停產了,我們漸漸沒了20的回憶,但是還好好總有一些部分是一直延續下來的那麼你有哪些愛吃的呢,是不是每當走進小商店只要看到小時候吃的零食都會有種莫名的親切感
  • 油炸粿——兒時的記憶,你吃過嗎?還記得它的味道嗎?
    80後的我,在記憶中有很多兒時的記憶美食,突然很想吃,然後問了很多身邊的朋友都說沒有,就算有也不是兒時的味道,每次放學就會直奔那個誘人的味道,趁著剛出鍋,一口咬下去,那「咔嚓」一聲清脆的響聲,包裹著裡面各種蔬菜,外焦裡嫩,特別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