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覺得我們的內容很贊,請記得點擊頁面右上角按鈕收藏,轉發或分享到朋友圈哦。好東西記得跟朋友分享嘛^-^
這兩天,黃山的徐女士買了徽州傳統小吃——蟹殼黃燒餅、白芝麻糖片、字豆糖等,快遞給遠在北京的妹妹。「她很少回來,每年這時候都要寄的。嘗到了家鄉的味道,才算過年。」
對很多安徽人來說,很多兒時的美味,都承載著過年的美好記憶。時代變遷,物質豐富,有的習俗和特色美食也在變遷甚至淡化了。日前,新安晚報的記者在黃山、安慶、淮南等地尋訪到了一些當地特色美食及過年傳統習俗。
小編將這些都說道說道,你就準備好紙巾吧。
祁門字豆糖:有文化的「傳統甜」
春節期間,祁門縣的城鄉居民,茶點常有一碟「字豆糖」,每片黃黑相間的糖,印有一個清晰的黑體字,如福、囍、旺、吉等,如精緻玲瓏的藝術品。
字豆糖,在徽州流傳幾百年了。訪到的老藝人金慧民,做糖手藝在當地有名。
做糖時,黃豆粉裡放入糖稀,反覆揉搓,滾壓成塊狀。芝麻粉和糖稀也如此法,做成塊。它們都壓成薄的長方塊或細長條,然後一層黃豆糖塊、一層芝麻糖塊地捲起。
「黃豆粉是『紙』,黑芝麻粉就是『筆畫』。我做個『福』字給你看看。」老人說,筆畫較多,每層糖塊是一筆。沒有「字模」,靠大腦來拆字、拼接。
「一層黃豆糖,放入4 根方正的長芝麻條,捲起,就是個田字。」頗為繁瑣的拼接後,其他部首也逐次加入。良久,一個黑白相間、粗有尺餘、長一尺多的方形糖塊形成,完整的「福」字就在其中了。
將這個「巨無霸」拉成一丈多長的糖條。攔腰斬斷,繼續拉伸,無數個一丈多長、「腰圍」不到兩釐米的長條糖塊陸續出現,長條的盡頭清晰地看到黑體「福」字,飽滿、好看。
這些細長柱體,被師傅用刀快速切成薄薄的均勻小片。每片一元硬幣般大小,印清晰的黑「福」字。嘗一塊,香甜無比。
祁門縣,有十多個作坊製作字豆糖,都是老師傅當家,能做幾十個不同的字,如羊年就做羊字。他們也應邀到村民家裡做糖。
以前春節時,每家會做幾十斤字豆糖,拿來招待客人、送親戚朋友,茶季或農忙時還可以當乾糧。物質匱乏的年代,這些糖也是小夥伴最饞的美食。節日吃,開學了還帶到學校去,和小夥伴分享。兜裡裝一些,上課都忍不住往嘴裡塞一塊。
蒸米餃米粿:媽媽的「味道」
糖糕、山芋粉做的「貓耳朵」、烘焙的白米糕……這些徽州傳統美食都非常饞人。
2 月11 日,記者來到歙縣杞梓裡鎮的坡山村,這是海拔400 多米的古村落。村頭,村民方連霞正在廚房忙著,一鍋蒸米餃端出來,散發的熱氣遮了她的臉。
「小年前一天有做蒸米餃和米粿的習俗,送灶王爺用,也可以過年前後吃。」方大姐說,這的米餃和常見的不一樣,個頭大,米粉皮用秈米磨粉做的。
咬開一個餃子,裡面是菠菜、香菜、蘿蔔、豆腐等做的餡,還有一些肥肉丁,鮮美無比。
桌臺上,篾盤擺放著白色圓餅,小巧玲瓏,煞是可愛。「這是米粿,每家要做不少,吃到正月。」方大姐說,做米粿的工序多,要磨粉、浸泡、蒸熟、涼透後才能用。
古村的巷弄,家家的廚房冒熱氣,女人巧手翻飛,變魔術般地做米餃、米粿。很多人家還用代代相傳的木雕模具作米粿,米粿上會印著各種圖案。
村民方先生剛打工回來,說媽媽做的這些食物,在家時覺得普通,可常年在外再回來看到,就有了過年感覺,想起小時候和夥伴拿米粿和凍米糖等滿村瘋跑的場景。
離開村口時,一戶村民正在殺年豬。炊煙繚繞在古村落每戶人家的屋頂上。屋內,是媽媽雙手間舞動的年味。
徽州糖食:吃到嘴裡的徽州味
春節前夕,徽州鄉村熬製傳統糖食,和殺年豬、蒸年糕、燙苞蘆松等一起,是家家戶戶不可缺的。灶火熊熊,大鐵鍋裡的糖稀翻滾,散發誘人的香味,爸爸媽媽繫著圍裙,忙前忙後,一臉喜氣。這時候,孩子都知道一年中最好的日子來了。
「現在村民自家做得少了,嫌太麻煩。作坊做得多,你去休寧縣東臨溪鎮『聾子』那看看,徽州傳統點心做得地道。」黃山市民吳孫民說,徽州人過年的糖點,寸金糖、交切片、黑(白)芝麻糖、花生糖、凍米糖,那裡都做的。
找到這家作坊時,案板堆著花生糖塊。主人岑細諾和妻子、兒子和兒媳忙個不停,趁熱切花生糖片。岑細諾從小和父親學做的徽州傳統點心,幹這行40 多年。兒子岑中華是80 後,讀過高中,跟著做了十幾年點心。
「過年前後,我們就做徽州的糖點、糕點。」岑中華說,自家是祖傳的徽州傳統手藝,一到過年,每天很多人來買。
這些傳統點心,口感好。有的用紅紙包著,有的用食品袋,簡單,喜慶,價格實在,味道是以前的,是大人孩子鍾愛的食品、零食,走親訪友時不可少的禮物。
寫到這,小編回憶起了兒時的春節,外婆家做客,滿桌的糖點儘管吃。回家時,外婆會裝上各種各樣的糖食,讓帶回家給哥哥妹妹吃。
說起這些,又想起那年那月,爸爸媽媽在熬糖時的身影,想起慈祥和疼愛我們的外婆、外公。其實,在很多人看來,這些美食是舌尖上的記憶,更是存儲了親情的「晶片」。
現在,家家戶戶也都買一些,過年當茶點招待客人用,外出務工時,也會帶去給同事、工友品嘗。
徽州糕點:日子一年比一年甜
徽州過年打年糕,各家先將冷水浸泡過的糯米粉瀝乾,弄成糰子,在灶上蒸熟,放入特製木盒,再用木槌或裹著溼毛巾的雙拳使勁地擂,直到糯米糰在四四方方的盒子裡板結,年糕就做好了。
做年糕的時候,家裡和鄰居的孩童,會不時地溜進廚房,眼巴巴地等著。熟了,迫不及待的抓一個糰子,從父母身邊鑽出去,大呼小叫地吃著,燙的嘴咧咧,也不捨得放手。母親會忙裡偷閒,找些白糖擱碗裡,讓孩子將米糕蘸糖吃。米糕軟糯香甜,熱氣騰騰,孩子吃得滿嘴糕渣子,小肚子圓鼓鼓,才消停。
比起年糕,黃山區鄉下春節做的糖糕,又有一番風味。村民用糯米粉加紅糖和白糖,再用模具印出吉祥圖案,寓意生活一年比一年甜。
至今,黃山區農村仍保留著過年做糖糕的習俗,臘月二十之後,家家戶戶忙著做糖糕。做糖糕的木製模具,刻有牡丹、仙桃、麒麟、福壽喜等吉祥圖案和文字,透出徽派木雕的雅致。這樣的模具在農戶家也是代代相傳,布滿歲月的印記。
備年貨,都要等著孩子放假、兒女返鄉後,一家人團聚才吃。所以,村民做好的糖糕,都要選一個有太陽的日子晾一下,可以放得久一些。
淮南面糖:小時最愛聞的味道
臘月二十三一大早,淮南張奶奶起床忙碌起來,她要按民間習俗做灶糖祭灶,小孫子很好奇,圍在邊上看。
「記住了,灶糖是用來粘灶王爺的嘴,好讓他上天多說好話,下界保平安的。」張奶奶對著小孫子邊說邊從麵缸裡取出些麵粉,放入鍋中用小火慢炒。
張奶奶不停地用鍋鏟翻著麵粉,底層麵粉受熱很快發黃,一股香味飄進客廳。「這是我小時特別愛聞的味道。」客廳裡的張先生說,在他小的時候,奶粉、麥乳精這些東西都是奢侈品,讓他想都不敢想。那時,媽媽時常把麵粉像這樣給炒熟,用一個小桶裝上,想吃時,就取出一些,用水衝開,與白糖一起拌成麵糊糊吃,味道特別香。
張先生的記憶中,兒時到了快過年時,媽媽會買來地瓜糖,放在麵缸存放。他時常把地瓜糖拿出來聞聞,盼著快到小年,媽媽做面糖祭灶。
麵粉全部炒熟後,倒在面板上,把一塊地瓜糖放小盆裡加熱化開,然後倒在面板上,用地瓜糖把麵粉一層層包裹,最後切成小塊,涼透的面糖放進嘴裡一咬,又酥又香,還有粘性。
吃了八寶菜年味才叫濃
蕪湖人的年夜飯,八寶菜必不可少。兒時的八寶菜,總能帶給蕪湖人滿滿的溫馨回味。
八寶菜只有過年做,其實不止八樣菜,有香菇、生薑、冬筍、醬瓜、胡蘿蔔、白蘿蔔、千張、油豆腐、黃豆芽、幹魷魚等。其中生薑和冬筍必不可少。這樣做出的八寶菜味道好,還很好看。
八寶菜的配料,要一道一道炒出來,最後燴一起。過去春節期間常下雪,天氣冷,可以提前一個月做好放著。
「現在日子好了,年夜飯葷菜多,八寶菜並不動筷子。但到了大年初一以後,八寶菜就成了香餑餑,盛上一小碗澆上麻油,那味道吃了才知道。」市民陳女士的媽媽笑著說,過去過年時,家家都會做八寶菜,做好後會盛上一小碗相互串門,讓左右鄰居都嘗嘗,吃了八寶菜,年味才叫濃。
粗條饊子:一根饊子手指粗
饊子,在皖北應該是常見的美食了。
春節來了,在淮南市大通區上窯鎮,楊永同油炸店的生意更加紅火。「最近來買饊子的人多。」楊永同說,炸的饊子,一部分當早飯賣掉,很多人買去備著過年,可以與青菜一起做餡,包團圓餃子吃。
粗條饊子,每一根都有手指般粗,出鍋後放段時間易變軟,又被當地人稱為「軟饊子」。上窯粗條饊子始於明清,創製者原系凌氏家族。凌家從徽州遷入上窯,他家製作饊子是祖傳手藝,特點是幹吃酥脆、香而可口,煮泡皆宜,宜存儲、好消化,適合各種人食用。可以做正餐,也能當零食。
上窯鎮至今有個習俗,婦女產後12 天,娘家要送「奶糖」,其中饊子是必送之物,多則送幾擔上百斤,少者也送幾十斤。
粗條饊子製作,有和面、盤條、炸制三個過程,其關鍵是和面加食鹽,要根據季節增減,劑量準確才能保證饊子質量。
雞湯泡炒米:永遠的安慶記憶
雞湯泡炒米,是安慶人永遠的童年記憶,即使現在也是傳統的過年美味。
「過去日子不好過,炒米是出遠門時的最好乾糧。」當地人程小林說,過去出遠門,路上餓了,抓一把炒米,就著水幹吃。如果有條件,也可以在路邊討碗開水泡著吃;農忙的時候,炒米可以帶到田間地頭打尖,吃一點頂餓。
如今,生活條件好了,雞湯泡炒米已經流行起來,成了一道菜。米香與雞肉香結合,且炒米吸了湯汁,變得半脆半軟,滿滿一口,齒頰留香。在安慶很多飯店裡,都有雞湯泡炒米這道「傳統菜」。
過去農村,燒柴火炒炒米僅靠一人是不行的,因為一個人操作顧上顧不了下,稍不留神就會將米炒焦,所以一般都是丈夫一邊陪伴著妻子炒炒米,一邊倆人商量過年的一些細節,通常,炒完了已是深更半夜。
燒茶:漸行漸遠的禮節
年過五旬的安慶市民胡玉堂說,以前,安慶城鄉流行一種對客人特別敬重的招待方式——「燒茶」。
按照傳統習俗,大年初一早上,女兒、女婿要到嶽父家拜年,翁婿、母女之間相互祝福必不可少,嶽父、嶽母忙著端茶遞水,女兒、女婿坐定後,嶽母就會到廚房「燒茶」。「燒茶」燒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茶,而是安慶一些地方在正餐前招待尊貴客人的一種禮節。
胡玉堂說,所謂「燒茶」就是做便餐,為女兒、女婿「燒茶」,大多用麵條、雞腿和五香蛋,懂事的女兒、女婿是不肯吃雞腿的,留著給嶽父、嶽母「做人」用。
吃了中午正餐後,經過一番熱情的話別,才算完成給嶽父、嶽母拜年的任務。然而,隨著物質生活的豐富,拜年時能招待客人的食物太多,「燒茶」已經漸行漸遠。在中老年市民的記憶裡,「燒茶」卻永遠是一道美味,且沉澱了那個年代的風俗、鄉情和民間待客的傳統禮節。
殺豬湯:過年前的年味兒
在安徽的很多地方,過年有殺年豬、吃殺豬飯的傳統習俗。即使是現在,這個傳統還在很多地方保留著。
春節前,只要家中養了豬的,都會殺年豬,喊上附近的親友和鄰居,吃一次美美的殺豬飯。
而在安慶的望江縣鄉村,吃殺豬飯時,還摻雜著一道特色菜——吃殺豬湯。熱氣騰騰又肉香四溢的「殺豬飯」裡,一碗殺豬湯是很多當地人看重的,其中的年味兒也讓人回味無窮。
安慶的大廚周美權,擅長製作農家殺豬湯。周美權說,湯燒開後,在湯中放入肉圓子、豬肚、豬心肺、豬肝、豬血等,再小火燉上一個小時,那味道真是好極了。
家中自己飼養的豬,不吃飼料,叫土豬,肉味道非城裡豬能比。吃殺豬飯,最大的感受是體味到了親情、鄉情。
聽話魚:魚兒上桌用來看
要說年味,大年三十是最濃的。一桌年夜飯,不管家境如何,魚是少不得的。除了食用的魚外,還要專門準備一份「聽話魚」。
「聽話魚」必須是全魚,就是說有頭有尾,不能去鱗。而「聽話魚」的做法,當然必須保持魚的形態,基本上就是燒全魚,燒熟就行。
在望江農村,大年三十的餐桌上必有兩道燒全魚,一條是當時可以吃的,另一條則是不能吃的,必須留到正月十五過元宵節的時候才能吃。「理由就是它是『聽話魚』,職責是聽我們過年說吉祥話的。」
14 歲的初三學生徐曉敏說,曾隨父母在望江農村過了三次春節,一道「聽話魚」讓生活在城裡的自己了解了鄉村習俗,成為過年時最難忘的鄉村記憶。
今日值班小編:吳永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