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泰州美食:你的兒時記憶裡,有這些家鄉「味道」嗎?

2020-12-13 覓食健康坊

無論腳步走多遠,在我們的腦海中,只有故鄉的味道熟悉而頑固,一旦嘗過,往往一世難忘。

在大多數人習慣了味蕾刺激的時代,那些回歸食材本身的泰州味道,依舊成為遊子舌尖心上難以忘卻的滋味。今天,我們就一起尋一尋,那些最熟悉、最難忘的「泰州味道」吧!

一餐早茶,晨起好心情

每天清晨,泰州早茶店飄出的食香就足以驅散所有殘存的困意,令人沉浸在泰州早茶的鮮香美味中。

一碟爽口開胃的燙乾絲,需選用優質的黃豆磨漿製成豆乾,再用刀「飄」成粗細均勻的薄片,切成細絲。把握好燙的時間,再加上撒上生薑絲、香菜、蝦米、餚肉、花生米等佐料,才能造就一道爽滑適度,鮮美雋永的燙乾絲。

其實,泰州的燙乾絲,很多特點和外地的不一樣。或圓或橢圓的白色碟子,潔白的乾絲,金黃的薑絲,一小撮蝦米,澆上黃豆醬油和小磨麻油,黃白相間,齒頰留香。

所以這在裡下河地區,是獨一無二的。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佛教泰鬥趙樸初對泰州燙乾絲都盛讚有加。

不過這道佳餚,食材雖然簡單,製作卻較複雜。

首先需要將豆腐乾切開,要先用「月牙刀」橫著削成厚薄均勻的20多層,薄得能透過豆乾片看清報紙,這種橫削的功夫泰州人稱之為「飄」,「飄」出的乾絲長短一律、粗細均勻,再斜鋪切成絲,切得不薄如紙、細如絲。

乾絲切成之後就是燙了,「燙」是頗有講究的,乾絲先在鍋中煮沸,旁邊放一口缸,缸中貯熱鹼水,水與鹼的比例要看季節而定。

而這個過程叫提鹼:提鹼不夠,乾絲外軟內硬,口感不佳。提鹼過度,乾絲變爛。泰州乾絲好吃就是因為有提鹼的過程,這是其他地方學不來的,是泰州的祖傳秘方。燙乾絲一般要在開水中連過三遍。

此外,泰州燙乾絲其實又叫泰州五味乾絲。這個主要有兩層意思,一是早期泰州五味乾絲的配料主要有五種,餚肉、香菜、榨菜、香菇和薑絲,第二則是說明乾絲口味獨特。薑絲是泰州燙乾絲色、香、味、型全部要旨的點睛之筆。

先說色和型:乳白色乾絲上點綴了綠色香菜、紅色餚肉絲之後,一撮嫩黃的薑絲置頂,是否如花之蕊?再說香和味:姜選初秋芽姜,切絲之後微辣微甜,與溫潤滑爽的乾絲拌和後,咀嚼口中的感覺是不是妙不可言?

除了燙乾絲外,還有這一份皮軟汁濃的蟹黃湯包,薄薄的一層皮用難以想像的韌度兜住那一大汪極其鮮美的湯汁!

輕輕晃一下,依稀能聽到湯汁碰撞皮兒的摩擦聲,小心咬開的那一瞬間,蟹黃金光乍破,湯汁滾熱奔流,內在的華麗與外在的樸素的形成強烈對比。

你知道嗎?靖江的蟹黃湯包可是被《舌尖上的中國》推薦過的。

薄薄的一層皮,晶瑩剔透,用難以想像的韌度兜住一大汪極其鮮美的湯汁!輕輕晃一下,依稀能聽到湯汁碰撞皮兒的摩擦聲,那是美食的聲音。那咣當咣當的樣子也是超級蠢萌。

而這皮薄、汁足、味美的蟹黃湯包隱藏著泰州質樸的飲食習慣。

蟹黃湯包,飽滿圓潤、含苞待開、美白如雪、晶瑩剔透、吹彈得破、柔嫩滑膩的湯包簡直要鮮掉你的味蕾,總是在不經意間讓遊客們讚不絕口。

小心咬開的那一瞬間,蟹黃金光乍破,湯汁滾熱奔流,半隻整隻蟹的內容都被凝練濃縮,這內在華麗與外在樸素的強烈對比,總讓人覺得很有詩意。

品嘗完之後,整個人都有種輕盈活潑的感覺,原汁原味的泰州美食只為滿足大家的口舌之欲。讓我們一起愉快地在泰州吃!吃!吃!吧!

還有這魚湯麵:一碗湯鮮味厚的泰州魚湯麵,也是處處考究的,煞費苦心。最為關鍵的則是製作魚湯。

取鱔魚骨用葷油反覆烹炒後,再加進大塊豬肉,同鍋猛火煮燒,小火煨煮。經過熬製後,魚湯醇厚,色白如乳,肥而不膩,鮮而不腥,湯濃、味鮮、面香。

一湖「八仙」,喚醒「鮮」滋味

現在正是吃湖鮮的好時節,泰州的溱湖八鮮堪稱舌尖上的極致享受。

膏厚肉腴的溱湖籪蟹、鮮香四溢的溱湖甲魚、通體透明的溱湖銀魚、別具風味的溱湖青蝦、美味可口的溱湖水禽、殼薄肉嫩的溱湖螺貝、營養豐富的溱湖四喜、水靈脆嫩的溱湖水蔬,每吃上一口,唇齒間都殘留著鮮香,令人回味無窮。

溱潼古鎮的魚餅、魚圓同樣,是以溱湖當地的草魚、青魚作為原料,採用傳統配方油炸成型,無鱗無刺,肉質鮮嫩、鮮而不腥,具有「柔、嫩、韌、滑、鮮」的特點。

一口酥「餅」,酥脆齒留香

1940年10月黃橋戰役打響前,黃橋的百姓為了支援前線,家家戶戶漲燒餅、攤燒餅、拓燒餅、炕燒餅等,沒有統一的規格,備軍糧為第一要務。黃橋決戰的勝利,各式燒餅功不可沒。

而正宗的黃橋燒餅,其外黃裡軟,色呈蟹殼紅,不焦不糊不生,不油不膩,色澤金黃,表面酥鬆香脆、酥層層次明晰、餡心香軟肥潤,咬一口,頓時蔥香四溢、滿口生香。

草爐燒餅又叫大爐燒餅。「爐丈八十,人入爐中,左右貼之,味香全美,乃為人間上品。」《夢溪筆談》中的這段記載說的就是草爐燒餅。王氏草爐燒餅店是老街上獨具特色的「老行當」。

剛出爐的草爐燒餅像極了煮熟的螃蟹殼,吃上一口,咀嚼起來特別有勁道,純正的麥香纏繞在唇齒舌尖。

一眾小吃,飄香十裡街

走在泰州街頭上,自然而然會隨著各式各樣香氣撲鼻的小吃吸引去全部注意力。

薄似宣紙的宣堡小餛飩幾近透明,是選用上好的麵粉和五花肉,純手工做餡,皮薄餡嫩、入口即化,湯清且味道鮮美,一口一個簡直讓人慾罷不能!

俗話說「銀杏之鄉」的泰興有「三寶」:一寶當首推「銀杏」了,而二寶為「糖生薑絲」,三寶就是「宣堡小餛飩」。

宣堡小餛飩由於其製作過程精細、考究,並以其湯鮮、味美、餡嫩、柔軟,吸引了一批又一批食客,經久不衰。

宣堡小餛飩因泰興市宣堡鎮得名,相傳民國36年(1947年)宣堡的趙鴻福,人稱趙鍋子經營飲食小吃,經多年實踐形成特色,後合營泰興宣堡商業社,由梁宗黛老奶奶傳承六十多年直至退休回城,自己經營「王記宣堡小餛飩」。

自上世紀80年代後,許多客人都慕名前來品嘗,2008年,宣堡小餛飩製作技藝被列入泰州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14年10月宣堡小餛飩作為推薦特色美食參加在南京國際展覽中心舉辦的2014江蘇國際餐飲博覽會。

軟糯香甜的米糕則是由糯米粉做外皮,這是用模具製作,有方有圓。餡料有芝麻、豆沙、棗泥、赤豆、桂花等。咬一口,甜甜糯糯的,甜得恰到好處,也不粘牙。

金黃飽滿、清脆可口的春卷,配著卷在裡面咯吱咯吱作響的蔬菜,一軟一硬,吃起來口感酥脆、滿嘴升芳、齒頰留香。

當油炸臭幹的香味瀰漫在周圍的空氣中,讓人未謀其面,先聞其香。輕輕一咬,辣椒、油炸和豆腐的香味、臭幹的臭味和在一起,熱氣將這些味道激發出來,真應了那句:生臭熟香。

走過寬寬窄窄的的街道,見過鬱鬱蔥蔥的山河湖海,最難忘的終究還是小時候的味道。幸運的是,這些令人眷戀不已的兒時味道,還藏在泰州的街頭巷尾中,找個時間,和知己好友一起,重溫一下這些纏繞心頭的味覺記憶吧!

免責聲明:「覓食健康坊」所推送的文章,其目的是傳遞更多信息,所發布的爆料不代表本號同意其觀點和其真實負責。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敬請諒解。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告知我們。

一線潮流情報,一線時尚資訊!編輯:覓食健康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你的印象,我封存之;你的時光,我另存為。

相關焦點

  • 這些春節美食,有你兒時的「舌尖記憶」嗎
    嘗到了家鄉的味道,才算過年。」對很多安徽人來說,很多兒時的美味,都承載著過年的美好記憶。時代變遷,物質豐富,有的習俗和特色美食也在變遷甚至淡化了。日前,新安晚報的記者在黃山、安慶、淮南等地尋訪到了一些當地特色美食及過年傳統習俗。小編將這些都說道說道,你就準備好紙巾吧。
  • 【風味浙江 · 東陽篇】兒時記憶 家鄉味道
    Dongyang東陽美食SWEETFOOD風味浙江「人的胃是有記憶功能的」。一個人在年少時喜歡吃的美食,在他的味覺裡會留下深深的烙印。故鄉的美食,是鄉愁的解藥。上盧餛飩,六穀餅,梅乾菜……這些帶有家鄉符號的食物味道,通過歲月的沉澱與發酵,已經幻化為在外東陽人鄉愁的一部分。鋁製飯盒裡裝滿的不僅僅是「博士菜」,更是世代東陽學子勤學苦讀的精神圖騰。兩院院士11人,大學校長、書記近100人,博士、博士後1100餘名,教授、副教授10000餘名……「奮鬥者套餐」如何造就名副其實的「博世鄉」、「教授鄉」?
  • 尋找舌尖上的兒時記憶
    我的家鄉是廣東的一個建陶小鎮,今天跟二寶在村裡溜達了一圈,居然發現了不少兒時舌尖上的珍寶。下面由我帶領大家開展尋味之旅吧!廣東話有句歇後語:黃皮樹鷯哥——不熟不吃,可見連只小鳥都抵擋不了黃皮的魅力。我家這樹結的果個頭大,酸甜誘人。黃皮的皮其實是個寶,可小時候只懂吃肉嗦汁,生怕皮裡的甘苦辛澀影響了口感,長大之後才發覺這甘苦才是味道所在。
  • 家鄉的味道,兒時的回憶
    ,兒時的回憶」!    將薄薄的潤餅皮攤平,撒上一層酥脆的虎提,隨後依次撒上花生粉末以及主餡料,最後再撒上一層花生粉,捲成圓筒狀,一卷美味的潤餅菜就成了。    手握一卷潤餅菜,輕輕咬一口,一下子,脆、甜、鹹、滑、酥都來了,讓人胃口大開。「潤餅圓,也象徵著團團圓圓。」有很多華僑回鄉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吃上一捲地道的潤餅菜,以解舌尖上的相思。
  • 「風味浙江 · 東陽篇」兒時記憶 家鄉味道
    一個人在年少時喜歡吃的美食,在他的味覺裡會留下深深的烙印。故鄉的美食, 是鄉愁的解藥。上盧餛飩,六穀餅,梅乾菜……這些帶有家鄉符號的食物味道,通過歲月的沉澱與發酵,已經幻化為在外東陽人鄉愁的一部分。鋁製飯盒裡裝滿的不僅僅是「博士菜」,更是世代東陽學子勤學苦讀的精神圖騰。
  • 舌尖上的家鄉|石獅街頭 夏日味道
    1 舌尖上的家鄉 大排檔 2 舌尖上的家鄉 經典冷飲
  • 油炸粿——兒時的記憶,你吃過嗎?還記得它的味道嗎?
    80後的我,在記憶中有很多兒時的記憶美食,突然很想吃,然後問了很多身邊的朋友都說沒有,就算有也不是兒時的味道,每次放學就會直奔那個誘人的味道,趁著剛出鍋,一口咬下去,那「咔嚓」一聲清脆的響聲,包裹著裡面各種蔬菜,外焦裡嫩,特別滿足。
  • 家鄉印象系列 | 舌尖上的城子坦第三季
    開始試圖找尋曾經記憶裡的菜餚那些深藏在記憶中的味道——還是原來的配方還是原來的味道誰說農家的飯就不能驚豔了>絕對的兒時味道我發現小時候不愛吃的食物怎麼在長大後就開始了想念想念一家人圍在一起的飯桌幸福,就是和你一起吃很多頓飯!
  • 想念家鄉的美食,更想念家鄉的你
    《舌尖上的中國》裡有這麼一句話:中國人對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鄉,是懷舊,是留戀童年的味道。倔強的我偏偏不信邪,拉著她在市區走了一天,硬是要找到她心目中的家鄉味道!一天下來,倒是見到了不少阿清家鄉的美食,但阿清說無論食物的味道如何相似,也不是家鄉的感覺。
  • 泉州這些美食上了《舌尖上的中國3》,你都吃過嗎?
    《舌尖》挑選的石花膏和面線糊,可謂泉州最具代表的兩種街邊美食。在閩南很多人的記憶裡石花膏與仙草凍一樣有清熱解暑功效是閩南人盛夏的清涼利器一碗清澈的石花膏裡冰涼的蜜水、多樣的配料這是閩南人最原汁原味的冷飲
  • 兒時記憶裡媽媽的味道,好吃不膩的東坡肉,你們還記得嗎?
    #東坡肉是一道紅遍大江南北的家鄉菜,記憶中小時候媽媽經常做我吃,東坡肉好吃不膩口感順滑的美味讓我至今難忘,如今你們還記得其中的味道嗎?這裡說一下,東坡肉又名紅燒肉,不過為什麼會有東坡肉這樣一個名稱呢?我來告訴你們,在古代赫赫有名的蘇軾在徐州做官,正好碰上了黃口決堤。蘇軾身為官人以身作則,便帶領當地的平民百姓一起日日夜夜奮鬥了七十多天,終於解決了這一難題。當地百姓為了感謝這位造福的父母官,便贈送了蘇軾很多豬肉,結果蘇軾用自己的方法把這些肉做成了四四方方,香滑潤口,肥而不膩的東坡肉,反贈給平明百姓。
  • 舌尖上的中國傳承中國美食文化
    是不是每每懷念小時候的味道呢?現在《舌尖上的中國》將中國的傳統美食搬上螢屏,希望我們的美食文化得到傳承。  5月22日晚,《舌尖上的中國》在央視一套播出了最後一集《我們的田野》。其中,來自我市的靖江蟹黃湯包、興化龍香芋兩道美食也在節目中驚豔亮相。  這兩道美食是如何與《舌尖上的中國》結緣的?
  • 糖畫,兒時記憶的美食
    相傳唐代四川大詩人陳子昂在家鄉時,很喜歡吃黃糖(蔗糖),不過他的吃法卻與眾不同,他首先將糖融化,在清潔光滑的桌面上倒鑄成各種小動物及各種花卉圖案,待凝固後拿在手上,一邊賞玩一邊食用,自覺雅趣脫俗。 後來他到京城長安遊學求官,閒來無事時,便用從家鄉帶去的黃糖如法炮製,以度閒暇。
  • 【舌尖上的桐城】家鄉的菜飯軟又香
    因其製作方便,味道鮮美,頗受百姓好評。全國著名的菜飯有很多,如上海菜飯,臺灣菜飯。但桐城民間柴火土灶做出來的菜飯,飯和菜幾近完美的糅和,飯中有菜,菜裡有飯,風味獨特,堪稱一絕。我的母親是做菜飯的好手,她做的菜飯原汁原味,柔軟清香,讓人百吃不厭,回味悠長。
  • 舌尖上的靈山,在外打拼的你還記得家鄉的老味道嗎?
    是否早已歸心似箭回到家鄉的這片熱土上我想.不僅體積大,而且很有料,人家把整個豬腳都包到粽子裡了。粉利以前只是過年時才能吃到,現在一年四季都有了,靈山各地都可吃到。槐花甜品       解暑佳品用槐花泡水和米做成的清涼甜品,在我們小時候,這種東西是可以拿心愛的小零食來交換的甜品喲。看到槐花粉,有沒有勾起你兒時的記憶?
  • 舌尖上的美食記憶 | 五味乾絲
    無論春夏秋冬,每天天剛麻麻亮,泰州城內的茶館裡都準時坐滿了吃早茶的食客,吃早茶,五味乾絲是少不了的保留節目,瞅著色彩繽紛的乾絲,嗅著清香撲鼻的味道,食慾指數迅速上升,就著一壺清茶或二兩小酒,不溫不火地吃完乾絲,舔舔嘴唇,嘖嘖嘴巴
  • 泉州這些美食上了《舌尖上的中國3》
    《舌尖》挑選的石花膏和面線糊,可謂泉州最具代表的兩種街邊美食。在閩南很多人的記憶裡石花膏與仙草凍一樣有清熱解暑功效是閩南人盛夏的清涼利器一碗清澈的石花膏裡冰涼的蜜水、多樣的配料這是閩南人最原汁原味的冷飲送入口中,暑氣一掃而空凍狀的石花膏原材料是海裡生長的天然植物石花草富含藻膠和豐富的礦物質
  • 尋古早味道 探舌尖記憶
    在城西就有這樣一家店,用老底子的上虞味道烙刻著上虞人心中最深沉的記憶,它就是謝老家食堂。再開新店,打造屬於上虞人的餐飲下午4時,陽光正好,沿著復興東路前行,路旁出現一幢高樓,這是城西的雙語大廈,謝老家食堂便坐落在大廈一樓。門口印著一個大大的「謝」字,一下子抓住來往路人的視線。
  • 《舌尖2》開播 無錫吃貨爭相幫家鄉美食上頭條
    各地網友爭先恐後推薦自己家鄉的美食,無錫網友也不甘落後,肉釀麵筋、太湖船菜、四色湯糰等,都獲得了本地網友的「提名」。網友建議,將家鄉美食與文化結合起來,讓無錫美食更有味道。各地美食大比拼,網友尋找家鄉菜一個名為《舌尖上的故鄉:100座城市和它的美食》的帖子被人民日報在微博予以整理髮布後,猶如在平靜的水面投入一顆石子,網友們紛紛坐不住了,都在睜大了眼睛尋找自己家鄉的那道菜。
  • 春節的家鄉味道:糖環甜,牛耳香,兒時記憶深
    春節是中國人最隆重的節日,而舌尖上的記憶,是中國人一道繞不過去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