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盛產小吃,但獲得「中華名小吃」稱號的卻鳳毛麟角,五味乾絲有幸入列其中。縱然名氣大了,五味乾絲還是一如既往地親民,不到五元的價格,讓很多人每日樂此不疲地消受。
無論春夏秋冬,每天天剛麻麻亮,泰州城內的茶館裡都準時坐滿了吃早茶的食客,吃早茶,五味乾絲是少不了的保留節目,瞅著色彩繽紛的乾絲,嗅著清香撲鼻的味道,食慾指數迅速上升,就著一壺清茶或二兩小酒,不溫不火地吃完乾絲,舔舔嘴唇,嘖嘖嘴巴,看著乾絲碟子裡剩下的醬汁,忙喊來夥計,「給我再下一小筷子湯麵」,熱燙燙的麵條上桌後,倒上醬汁叉上一口,真是香醇勁道——醬汁裡的豆鮮氣都鑽到麵條裡去了,有前面的乾絲墊腹,吃上了一碗這樣的麵條,是極為愜意滿足的。
乾絲其實沒什麼深文大義,說白了就是豆乾切成的絲。泰州地跨「魚米之鄉」裡下河地區,出產圓潤飽滿的黃豆,以黃豆為原料製成的卜頁、茶幹、豆腐等豆製品以質好味美著稱,而用質地細膩的白豆腐乾切成的乾絲更是為民眾所喜愛,據餐飲界統計,泰州人日消耗乾絲在六噸左右,可見這絲絲縷縷的乾絲,不知索繞住了多少人的舌尖?
乾絲分燙和煮兩種,用高湯煨煮的煮乾絲配料足、味道好,但耗時間、價格高,銷量遠不及以五味乾絲為代表的燙乾絲。製作五味乾絲,要先將豆乾剖片,再斜鋪切成火柴棒大小的細絲,接著用清水浸泡去除乾絲的黃泔味,之後將乾絲投到放有食鹼的滾開水裡燙煮,要使生硬的乾絲變得綿軟而不失韌性,食鹼量投放是個關鍵環節。燙好的乾絲擠幹水分,擱放作料就可食用了。淋上白糖、花椒、八角、蝦子等多種作料熬製的醬油攪拌,撒上些薑絲、香菜、胡蘿蔔絲、花生米、榨菜丁,臨了再澆上一勺小磨芝麻油,在賞心悅目色彩的包裹下,醬汁的回甜、薑絲的微辣、香菜的異香、胡蘿蔔絲的嫩爽、花生米的堅脆、榨菜丁的小鹹和柔滑的乾絲湊在一起,構成濃鬱而雋永的鮮美,食者吃在嘴裡,才能意會到乾絲的「五味」當是謙詞,其味道呈多樣性面目出現,層次分明而不失飽滿,清新的蔬菜與不油不膩的醬汁把手言歡,被飽含豆香的乾絲循序漸進地吸納進輕盈的觸角裡,用轉變出的精華滋味去撫慰綻放的味蕾。
散文家朱自清曾感言,燙乾絲就是清的好,不妨礙你吃別的。故吃五味乾絲可佐食冰餚、燻魚、雪菜、脆鱔等一類的澆頭。美食作家唐魯孫認為泰州舊時「一枝春」茶館的脆鱔澆頭較為正宗,用以拌乾絲可謂酥鬆爽脆,比別處的都好吃。其實現在泰州規模較大的早茶館還是有脆鱔等澆頭供應,只不過人們在吃乾絲時很少點用,歸根到底,民眾還是喜歡更貼近生活土壤的味道。
作者簡介
李晉,80後人,亦有汲悟、敬白等名行世,研究地方文化數十載,先後編著多本地方文化研究書籍,在國內外報刊發表各體裁文字數百篇,並有文字被《讀者》等轉載。為江蘇省作家協會、中國食文化研究會民族飲食委員會等處吸納,然喜小情小趣生活,參加組織活動絕少。近年來側重藝術、飲食文化研究,偶隨心情塗鴉小說、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