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泰國竟是日本盟友!中國遠徵軍93師的東撣邦戰役

2020-12-16 看北朝

第一章 戰爭的起源

▲泰國政治強人-永年首相鑾披汶頌堪

1933年,泰國軍事獨裁者鑾披汶·頌堪發動政變推翻文官政府後成為軍事獨裁者,並將國名由暹羅改為泰國,泰國迅速軍國化。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法國第三共和國政府被納粹德國擊敗。趁法國維希當局鞭長莫及無暇東顧之際,泰國對法屬印度支那發動戰爭,旨在收復1893年割讓領土的。戰爭的結果以駐法屬印度支那的日本拉偏架而結束,法印當局被迫割讓寮國和柬埔寨的領土給泰國,泰國和日本的關係進一步加深。

1941年12月8日凌晨,日軍突然在泰國南部海岸線多處地點登陸入侵泰國,在經歷了微弱的抵抗後泰國軍隊奉命停止敵對行動。鑾披汶頌堪與日本達成一致,允許日軍借道泰國國境進攻英屬緬甸和馬來亞。12月11日,泰國與日本籤訂同盟協議,開放更多的泰國領土給日本,換來日本對泰國政權的承認並和給與泰國1909年割讓給英國的泰屬馬來省領土,同時繼續謀求自己從未染指過的英屬緬甸撣邦。

▲泰國索要的領土

然而,日本期初並不同意泰國入侵撣邦。在日本看來由於撣泰之間存在巨大的文化差異,使得吞併撣邦在短時間內不可能完成。再加上日本也不得不考慮緬甸民族主義者的感受,偽緬政府領袖八莫極力反對將緬甸領土併入泰國。在平衡日本在緬泰之間的利益後,日本政府最終同意泰國吞併撣邦領土,但僅限於薩爾溫江以東的東撣邦地區。

第二章 撣邦的歷史

撣邦的歷史和民族構成非常複雜,最大的民族是和泰國人有親緣關係撣族,還有其他的民族如佤族、漢(果敢)族、克欽族、巴朗,拉祜,阿卡族等等幾十個民族等等,甚至還包括一小部分克倫族生活的區域。

大約在16世紀,撣邦境內形成了許許多多獨立的袖珍「土司王國」,大部分「王國」都僅有一個較大的村或鎮以及周邊的區域,由被稱為詔法的地方頭人依靠家族和血緣的關係上的關係維繫對「王國」的統治。

英國徵服緬甸後將緬甸分而治之,緬甸本部包括大部分下緬和一部分現在馬來西亞領土,邊疆區包括上緬地區的撣邦、克欽邦。

撣邦名義上屬於是英屬緬甸的一部分,但擁有很大的獨立自主性,當地的詔法們但只服從於英王。每個詔法都擁有英國殖民地官員身份,各「土司王國」軍權和財權依然在當地邵法的手中,因此撣邦從政治的角度而言不能算一個邦。

▲戰前的撣邦

1922年地方邵法達成協議,成立撣邦管理委員。同年英緬當局將撣邦分三個邦,薩爾溫江以西為北撣邦和南撣邦,薩爾溫江以東為撣邦。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由於英國殖民政府給與的支持和積極的對待(如放開鴉片經營的權利等),大部分撣邦民族傾向於盟國,而不是像緬族和泰族一樣傾向於日本。

1942年,泰國入侵東撣邦地區,並將其命名為「源泰邦」Saharat Thai Doem,西部的南撣邦和北撣邦仍在日本和偽緬政府的統治之下。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1946年1月泰軍撤出東撣邦,英國殖民者恢復統治,1947年緬甸獨立時撣邦各民族達成協議成立一個統一的撣邦、但各民族擁有高度自治權的撣邦,但時至今日撣邦仍然戰火不斷。

第三章 行動的開始

1941年12月24日,鑾披汶頌堪發布命令組建西北軍(Phayap army,見附錄1),用於未來入侵緬甸撣邦的行動。得到泰國王室支持的拉達那恭社裡龍裡Jarun Rattanakuln Seriroengrit中將擔任西北軍的司令。拉達那恭社裡龍裡在法泰戰爭中擔任東方(burapha)軍區的司令,出色的組織了對入侵柬埔寨部隊的後勤保障。但入侵緬甸撣邦面臨的後勤問題要比入侵柬埔寨大得多,泰國北方的鐵路只到達清邁,從那裡起西北軍的士兵需要扛起自己的補給從沿著崎嶇的山路到達緬泰邊境。許多士兵來自於泰國東北和南方地區,沒有適合於在泰國北部撣邦高原作戰的裝備。整個行動還沒開始就埋下了隱患。

▲拉達那恭社裡龍裡

由於日本對泰國入侵撣邦行動始終沒有同意,西北軍駐紮泰國北方無所事事。鑾披汶頌堪向日本駐泰國武官抱怨泰國軍隊一直駐紮在北部邊境,面臨即將到來的雨季而毫無任何行動。這會增加反對黨的不滿,導致進一步政治動蕩,這甚至可能引起鑾披汶頌堪政權的不穩定。而且長時間的駐防也對泰國軍隊的士氣造成嚴重損害,充分武裝的士兵毫無動力,他們不知道為誰為什麼去戰鬥。最後日本對泰國的入侵行動開了綠燈。此時,駐守東撣邦的部隊已經不是泰軍久違的英緬軍,而是一個從未碰過面的對手---中國遠徵軍第6軍第93師。

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不久,中國在與日本進行了4年的戰爭後也緊跟美英的步伐對日宣戰。為了保護接受外援的生命線滇緬路,1942年蔣介石派遣中國遠徵軍進入緬甸協助英軍防守緬甸。遠徵軍第6軍入緬後,從北向南以此展開93師、49師、暫55師防守日軍進攻,93師奉命駐守景棟和東撣邦地區。

1942年5月3日,泰軍的飛機轟炸了景棟,這是入侵撣邦行動的正式開始,幾天後泰國陸軍部隊跨過泰緬邊境。入侵東撣邦的行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5月底泰軍佔領景棟為結束;第二階段泰軍止步南壘河,雙方在雨季都停止了大規模軍事行動,第三階段泰軍最終抵達中緬邊境,入侵行動結束。

泰國西北軍戰鬥序列

西北軍指揮部

第2步兵師

第4步兵團:第10、第11、第12步兵營

第5步兵團:第13、第14、第15步兵營

第12步兵團:第28、第29、第33步兵營

第4、第5、第6炮兵營

第3步兵師

第7步兵團:第19、第20、第21步兵營

第8步兵團:第17、第18、第52步兵營

第9步兵團:第25、第26、第27步兵營

第7、第8、第9炮兵營

第4步兵師

第3步兵團:第4、第6、第8步兵營

第13步兵團:第30步兵營、第31步兵營、第34步兵營

第3、第10炮兵營

騎兵師

第35騎兵團:第3、第5騎兵營

第46步兵團:第4、第6騎兵營

軍直屬部隊

第12騎兵團:第1近衛、第2騎兵營

第35步兵團

第1、第11炮兵營

第1、第2、第3、第4工兵營

泰國皇家空軍支援部隊第80、第90混成大隊。(實際參戰的遠不止這兩個大隊,甚至還有日本陸軍航空隊見附錄2)

中國遠徵軍第6軍93師戰鬥序列

93師:277團、278團、279團

第四章 佔領景棟

佔領景棟的行動由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由第2步兵師、第4步兵師和騎兵師佔領從泰緬邊境至景棟沿線的主要城市,開闢通往景棟的道路,第二部分是由第3步兵師進攻景棟及周邊地區,這座城市將成為未來佔領區的首府。

93師以區區一個師的兵力防禦如此長的邊境線和東撣邦如此大的大面積實在是力不從心,因此93師採取前輕後重的布置方式,師部及279團駐守景棟,278團駐守Mongyawng,277團前出至泰緬邊境監視泰軍行動,277團1營監視Mongsart南部邊境,2營監視Mongsart至大其力一線的邊境,3營和團部駐守Mongphyak。

第4步兵師的行動

▲第4步兵師的行動路線圖

第4師步兵師的主要任務是攻佔大其力至Mongphyak的公路及沿線的城鎮,奪取Mongphyak,作為進攻景棟的前進基地。

Mongphyak坐落於Len 河和 Khong河的交匯處的一個灌木覆蓋的丘陵緩坡,是撣邦重要的貿易中心,北邊的景棟,東邊的Mongyawng和南邊的Monglen的公路交匯於此。

5月10日第4步兵師開始向緬甸境內進軍,在到達邊境地區Ban Ongluek後按照計劃兵分兩路,,第三步兵團從Ban Ongluek越過邊境向東北方向進佔Monglen,之後轉向西北方的Mongphyak,第13步兵團向西北方向穿過Mongai後轉向東北方的Mongphyak,左右兩翼組成鉗形攻勢佔領Mongphyak。

某日清晨,幾架80混成大隊的Corsair起飛偵查,冒著猛烈的防空火力安全返航。與此同時41中隊的Hawk III執行著偵查任務,這類任務在第一階段非常頻繁。

由於連綿不斷的大雨使得的路面被洪水淹沒,第4步兵師的進展十分緩慢,尤其是師屬炮兵。因此第4步兵師不得不從第三步兵師借調一個工兵營來整修沿途的道路和橋梁。5月20日,277團主力撤走,Mongphyak市集被攻下,277團後衛堅持到5月23日才撤走。

空軍的行動

空中支援對於戰役的成功極為重要,主要體現在空中偵查上,飛機後可以克服地形的阻隔,比地面偵查更加快速和有效,由於轟炸則由於飛機數量、武器水平、空軍素質等諸多原因,對中國軍隊陣地的打擊效果有限,不如炮兵火力支援,但對城鎮的破壞效果明顯。

對緬甸的入侵行動開始於對MongHsa-La向東至Salween薩爾溫江到泰老邊境的Keng Lap一線93師陣地的空襲。Mongsart被攻佔之後目標轉移到Mae Sai至景棟公路沿線的城鎮。最後佔領景棟後空襲目標轉向周圍的93師陣地。

戰役中的主力軍機是Vought的Corsairs和Curtiss的Hawk III,每天有兩到三架執行任務。Corsairs是最有效的,不僅僅是因為可以作為轟炸機,還可以執行觀察任務和為軍隊空投補給品。另一方面Hawk III主要集中在偵查和轟炸任務上。Ki-30s, Ki-21s和 Martin 轟炸機在16中隊Ki-27 Otas.的掩護下可以轟炸更大、更集中的目標。

▲泰國空軍的Ki-30

第3步兵師的行動

▲第3步兵師的行動路線圖

佔領景棟的任務由第3步兵師擔任,第3步兵師三個步兵團,三個炮兵營,一個摩託化偵察排和一個坦克排,是西北軍實力最強大的一個師。第3步兵師師長PhinChoonhavan屏春哈旺少將,泰國華僑,Boworadet叛亂和法泰戰爭時期湧現出的明星,撣邦戰役中後期擔任撣邦的軍政長官。二戰結束後曾發動政變扶持鑾披汶東山再起,最後官拜泰國陸軍元帥,其子差猜春哈旺後任泰國首相。

▲元帥時期的屏春哈旺

1942年5月10日,第3步兵師從清邁進入邊境地區的緬甸重鎮Tachileik大其力,然後沿著第4步兵師已經攻佔的開闢出來的交通線行軍抵達Mongphyak前進基地。像其他師一樣第3步兵師也分為多路縱隊進攻。此時防守緬泰邊境的277團已撤至景棟,留下3營在防守地勢險要的Loimwe谷底阻擊泰軍。

前鋒第八步兵團分成兩翼,18步兵營和第2騎兵營一個排組成師左翼,沿著Loimwe 和 Banchon一線向景棟進發,52步兵營和配屬的重機槍排沿著BanPongmao, Mongkhon, Ban Muserwiengpung向景棟進攻。

第7步兵團組成第二梯隊通過Ban Pangkhwai, BanJiemnuer, Ban Nam-om, Ban Panghung一線向景棟迂迴前進,第九9步兵團進駐Mongphyak北20公裡處的Thachiew作為預備隊。

第3步兵師的第一個挑戰是攻佔Loimwee。Loimwe位於景棟東南3公裡,海拔1600米,這個山城曾經是英國殖民者的一個非常好的度假區,現在則是防守景棟的主陣地。行動的前幾天,Loimwe遭到第11和12轟炸機中隊的Ki-30s的攻擊,5月18日遭到了12中隊的12架飛機的攻擊。

在泰軍抵達Thachiew村後發現通往山谷的橋梁已經被摧毀,雖然工兵在兩天搭設完便橋,但在即日的大雨便橋中被摧毀。心灰意冷的泰國工兵只得又花了兩天在建立第三座橋。同時由於93師用了許多從周圍的山上搬運下來的巨石做路障,使得炮兵、騎兵、步兵幫助工兵花了好幾天的時間才清理完這些路障。

遲至7日後的5月24日,泰軍才到達Loimwe外圍。前鋒連遭到來自於山頭上的陣地的輕武器的攻擊,泰軍立刻停止前進,呼叫炮兵支援。但是沒有得到回應,因為道路仍然在搶修中,火炮還無法安全的移動。師長Phin將軍親自呼叫了空軍支援。

「在我的前方我們注意到一個廢棄的農場,那裡有許多牛」師長在他死後出版的回憶錄裡寫道:「我想到可以試試用這些牛來拖炮。於是炮兵營的一門75mm炮被拆解,並由人力運送這門炮去農場。在農場對火炮進行重新組裝,並由兩頭牛用牽引。試驗取得成功,下午這門炮和炮兵抵達前鋒。而當天中午中國軍隊剛剛被12轟炸機中隊的17架Nagoyas轟炸過。與效率低下的空中打擊不同,火炮直射的效果要好的多,在三輪射擊過後,277團3營放棄了陣地撤走,泰軍隨即佔領的陣地和Loimwe。

▲泰國陸軍的77mm山炮

然而,泰國人當時並不知道,在同一時間,中國遠徵軍主力在日軍的壓力之下已經向國內和印度撤退,最高指揮部下達了全面撤退的命令,93師主力放棄景棟和撣邦的防務渡過Taping渡口向國內轉移。

5月26日,泰國軍隊抵達景棟外圍,與擔任後衛的279團交火,從被俘的傷兵口中得知93師主力撤退的消息。立即發布了進佔景棟,追擊中國軍隊的命令。16:30三個方向全部開始行動。17步兵營開始進攻駐守城市外圍1500米的圍牆向的93師。同時展開側翼迂迴進攻,55分鐘的激烈射擊後279團從景棟撤走。52營很快從側翼進入城中。發現城鎮已經空了而且相當安靜,93師主力已經撤走了很長時間。為確信不會落入陷阱,17營開始排仔細搜查了城市區域,每一條街每一棟房子的搜查。城市很冷清,沒有任何撣邦的居民。

但直到6月4日, 93師的遊擊部隊依然在Loimwe通往景棟的道路上不斷的對泰軍發動襲擊,大大的延遲了第3步兵師的進軍速度。6月5日08:00,第3步兵師主力部隊進入撣邦首府,受到景棟居民的歡迎。此時城市的大部分已經被摧毀。景棟的撣族統治者前來迎接師長,在一個鄭重的儀式上泰軍在景棟王宮舉行了泰國國旗(Trairong,意為泰國三色旗)升起儀式,。

景棟居民先前誤以為進攻景棟的是日軍,所以他們放棄了城市逃入了森林。當他們發現是泰軍時他們返回了城市。

▲泰軍抵達景棟

佔領Mongyawng

在第3步兵師攻佔景棟的同時,第4步兵師也在向著行動第一階段的最後一個目標Mongyawng前進。

Mongyawng位於景棟以東78公裡,Mongphyak東北55公裡,是撣邦第二大城市和撣邦、中國雲南省、寮國之間的主要貿易節點。整個城市是個長方形,北部、東部、南部由一圈連綿的磚牆環繞,西部則由Yawng河提供屏障。唯一一條公路路向南通往Mongphyak,向北通往Mongyu。駐守Mongyawng的是93師278團一個營

按照計劃,第4步兵師將從Mongphyak的前進基地出發,沿著通往Mongyawng唯一的公裡前進,從國內增援的第1近衛騎兵營從大其力出發在到達緬老的景拉Keng lap放棄車輛。向西北方向騎行與步兵團協同行動包抄Mongyawng。

278團設在通往Mongyawng的山谷中的阻擊陣地使泰軍前進幾乎停滯,這一時期連綿不斷的大雨和一路上複雜的地形也給泰軍帶來了很大的麻煩,所幸有空中支援。5月19日是一個難得無雨之日,泰國空軍61和62轟炸機中隊的馬丁和在KI-21中隊的掩護下轟炸了93師的陣地。在連續不斷空軍的攻擊之下,278團決定逐步撤出Mongyawng。十天後的1942年5月30日,泰軍終於跟在278團的屁股後面進入了Mongyawng。隨後第13步兵團30營佔領了Mongyawng北部25公裡處的Mongyu,31營佔領Mongyawng東南50公裡處的Monglwoi。

註:本文所有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本文作者:地鐵人

相關焦點

  • 國民黨93師,全體加入泰國國籍的國軍部隊,也是唯一敢反攻的部隊
    國民黨93師是國共合作時期的傳奇部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加入中國遠徵軍。在同古保衛戰、斯瓦阻擊戰、東枝收復戰等戰役中,這支部隊立下了很大戰功,為敵人提供了有力的支援。渡江戰役後,93師在湖南失利。第八軍軍長李彌丟了部隊,一個人逃到了臺灣島。
  • 國民黨93師,建國後唯一敢反攻大陸的部隊,最後全體加入泰國國籍
    國民黨軍93師,這支部隊原來隸屬於李彌的國民革命軍第八軍。抗戰時期,這支部隊被編入遠徵軍,曾參加過仁安羌戰役,同古保衛戰,東枝收復戰等重要戰役,給予日軍重大打擊,為收復緬北立下赫赫戰功。解放戰爭末期,國民黨軍大勢已去,第八軍軍長李彌扔了部隊獨自逃到了臺灣,93師成為了一支孤軍,一直退到了緬甸境內。93師和另外一個團,一個師的殘部還有很多家屬共7000多人在緬北地區紮下了根,這支部隊雖然在內戰中屢戰屢敗,但是面對緬甸政府軍卻打的很輕鬆,所以很快控制了金三角地區。
  • 二戰東南亞戰場秘聞:泰國軍隊竟在日本支援下打到了中泰邊境?!
    ▲泰國民間的牛車終於在1943年1月,鑾披汶頌堪訪問東撣邦後補給問題才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鑾披汶頌堪返回曼谷後親自下令向前線運送10噸奎寧,幾天之後西北軍需求的乾淨的制服、糖、軍餉、醫生和數噸新鮮的水果(主要是香蕉)也陸續發往景棟。同時在日本的支持,鑾披汶頌堪下令在東撣邦境內建設上百公裡的道路連接清邁與撣邦。
  • 二戰時期,泰國幫著日本侵略中國,二戰結束後日本向它賠款150億
    二戰時期,參加的國家多大60多個。二戰爆發後,地理位置重要、自然資源豐富的東南亞,讓日本人垂涎三尺。當時東南亞的泰國並不是西方殖民地,保持著名義上的獨立地位,不過與西方殖民者還存在著不少矛盾。但在諸多東亞國家中,卻有一個國家,在整個二戰期間,堅定站在了日本這邊,為二戰中的日本提供了很多便利。甚至還出兵幫助日本打仗,更為神奇的時,就是這樣一個可以說是軸心國盟友的國家,在戰後搖身一變,還成為了戰勝國,最後還向日本提出了戰爭索賠,並且獲得了150億的賠款。
  • 他被譽為中國巴頓,抗戰時期,率領遠徵軍打出中國虎的威名
    巴頓是二戰時期美軍著名鐵血戰將,擁有戰術天才的美譽。相當於是美軍在歐洲戰場上一隻猛虎,帶領美軍橫掃歐洲戰場,為擊敗納粹德軍作出了重要貢獻。世人也把他與蒙哥馬利、朱可夫、山本五十六、古德裡安、隆美爾、艾森豪、麥克阿瑟、布萊德雷、尼米茲等人並稱二戰十大名將。
  • 二戰中最牆頭草的亞洲國家,不但未被日本侵略,日本還被它忽悠得欲哭無淚
    雖說今天去泰國玩耍的中國人很多,但在七十多年前的二戰戰場上,中泰兩國卻也是見面就掐的「死對頭」。那麼,泰國為什麼會加入軸心國集團?它在二戰中都做了些什麼?戰後在德日等國紛紛接受正義的審判時,同為軸心國集團成員的泰國為何會相安無事呢?說出來可能有人不信,看起來十分弱小的泰國,在二戰前卻和中國、日本一道,是亞洲僅有的三個擁有獨立主權的國家。至於原因,有人歸納為日本太強、中國太大、泰國太巧。
  • 德國納粹有7大盟友,第一名是日本,最後一名也在東亞
    二戰時期是距今最大的一次全球範圍內的戰爭,大部分被侵略國家生靈塗炭。二戰是由德國這個記不住教訓的國家挑起的,但是德國不是孤軍奮戰,有很多的盟友。不過二戰期間被廣為傳頌的只有軸心國的三位:德國、義大利和日本。
  • 慘烈的滇西松山戰役,中國遠徵軍如何打破戰場僵局?
    而在東南亞戰場,中國遠徵軍吹響了反攻的號角,經過浴血奮戰,不僅收復了失地,還與盟軍遙相呼應,一舉打通了中印公路,在世界反法西斯戰場取得了意義重大的勝利。然而,勝利不是無代價的!滇西反攻以松山戰役最為慘烈,為了奪取這一要地,遠徵軍將士付出了巨大的犧牲。現在,我們就來重憶這場驚心動魄的戰役。
  • 展示「佛國」天空的守護者:泰國空軍曾經轟炸過越南首都河內
    當日本帝國軍隊於1941年12月8日在泰國南部登陸,在幾個小時發生了幾次小的戰鬥後,泰國就停止與日本作戰,並於1942年1月向英國和美國宣戰,同時與日本結盟,直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博物館中有一些圖畫表現了泰國戰鬥機截擊美國的B-29、P-38和P-51。泰國空軍的源起,是在1911年。一位名叫查爾斯.範登升的比利時飛行員駕駛飛機出現在了暹羅,給泰國王室留下深刻記憶。
  • 【不能忘卻的紀念】中國遠徵軍老兵回憶松山戰役
    【不能忘卻的紀念】中國遠徵軍老兵回憶松山戰役   滇緬戰役是亞洲反法西斯戰場從失敗走向勝利的轉折性戰役之一。而其中的松山之戰更是最為關鍵的一戰。松山之戰過去整整70年了,我們的記者有幸訪問到松山腳下僅剩的一名中國遠徵軍老兵,讓我們一起通過他的回憶重溫這場悲壯的勝利。
  • 中國遠徵軍兩次入緬作戰,主要取得了哪些戰役的勝利?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不僅在遠東牽制了大量小日本軍隊,而且還組織中國遠徵軍兩次入緬,同英美同盟國一道,為最終打敗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貢獻。當然了,此舉為人,也是為己。對抗新興的小日本,近代積貧積弱的中國非常吃力,靠著四大國際通道,源源不斷輸入的國際援華物資,與之周旋。
  • 披汶·頌堪:一生排華的華裔總理,讓泰國人懷念的二戰甲級戰犯!
    在日本〝調停〞下,泰國獲得了柬埔塞的3個省和寮國的兩個省,包括吳哥窟所在的暹粒地區和寮國古都琅勃拉邦。1942年5月,泰軍佔領緬甸的撣邦。同期,日本人把佔領的馬來亞四個邦交給泰國。這塊土地約一萬四千七百平方英裡,讓泰國朝野欣喜若狂。
  • 中國遠徵軍,一段所有人都不該遺忘的英雄歷史
    中國遠徵軍是什麼意思?中國遠徵軍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入緬對日作戰部隊,亦稱「中國赴緬遠徵軍」、「中國援緬遠徵軍」。1941年12月根據《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編成,遠徵軍受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中將和羅卓英司令長官指揮。該軍由第5、第6、第66軍編成,計9個師10萬餘人。
  • 遠徵軍的出國首戰:第一次緬甸戰役中,各國心裡都打著什麼算盤?
    ▲第一次緬甸戰役舊照關於第一次緬甸戰役,這一場大戰對於中國遠徵軍來說是一場非常憋屈的戰爭,是一場非常茫然的戰爭,在正面戰場上,中國遠徵軍和日本軍隊不相上下,相互廝殺得非常激烈,但是這支軍隊在戰術上犯了一個失誤,那就是被日本軍隊抄了退路,失去了退路的遠徵軍被迫進入到了兇險的野人山,在野人山兇險的地形和自然條件之中遠徵軍的損失非常嚴重,在回國的時候大部分士兵們都已經是戰死在異國他鄉。
  • 二戰時期,日本侵佔整個東南亞,為什麼唯獨沒有進攻泰國?
    在中國的五代十國有一個叫荊南的政權,這個政權攏共也就幾座城池,在當時算得上一個袖珍國,周圍所有的國家都有實力,毫不費力地吞併他。可是這個政權依然在五代十國這個大混亂時期挺了幾十年,靠的就是他們左右逢源,靈活多變的外交政策。
  • 《中國遠徵軍》歷史真實性相當高(組圖)
    》同時登陸江蘇和雲南兩大衛視,這是電視螢屏上再一次觸及「中國遠徵軍」的歷史題材。而這一次《中國遠徵軍》沒有迴避真實存在過的「失敗」。  抗日戰爭中,遠徵軍第一次入緬,儘管取得了同古保衛戰、斯瓦阻擊戰等戰役的勝利,但由於盟友英軍的不戰而退,決策高層意見的分歧和指揮失誤,最終「像一個疲於奔命、四處幫閒的戲班子」,在陷入日軍重圍,付出慘烈犧牲後,一部分翻越野人山艱難回國,另一部分撤往印度,寄人籬下。
  • 二戰珍貴彩照,法國逃難平民默默的看著英國遠徵軍!
    回顧歷史,守望未來,繼續為大家帶來【有觀點大歷史】精心整理考據的二戰珍貴彩照,為你講述影像背後的故事。這是一張拍攝於1943年11月24日的照片,兩名隸屬於美軍第五集團軍的士兵正在加熱罐頭,這裡是義大利中部山區,在整個冬天,盟軍與德軍都在「古斯塔夫防線」僵持,直到次年初,盟軍才稍稍打開局面。
  • 二戰時期在不使用核武的情況下,哪幾個國家可以消滅日本
    二戰時期在不使用核武的情況下,哪幾個國家可以消滅日本對於這個設想我們首先要解讀它的大前提,它的第一個大前提是在二戰時期,二戰時期具有戰鬥力的國家,美,中,蘇,英,德,日,法,第二個大前提不使用核武器,首先在歷史上日本是被美國原子彈轟炸,之後才選擇戰敗投降的
  • 在滇西打的騰衝戰役有多慘烈?日本軍官見勝利無望,選擇自殺
    二戰時,軸心國日本在其餘反法西斯國家的攻勢下節節敗退,損失慘重,於是日本抱著挽回損失的想法,於是在太平洋加上東南亞挑起了新的戰爭,還斷掉了中國用來接收國際物資的重要通道,雲南到緬甸的公路,滇緬公路。在這場戰爭裡,遠徵軍也是犧牲巨大,死亡人數為9168人,在傷亡方面經過統計更是超過了1萬。不過贏下戰爭的獎勵,就是能獲得許多新式武器,比如有野山炮,步兵炮,以及迫擊炮和重機槍,以及大量的輕機槍,還繳獲了二十輛以上的汽車。戰役結束後,日軍遺留的屍體都被埋到了一處地方,以後,這裡就留下了一個稱為倭冢的地方,也是日本侵略別國的堅實證據。而我們的很多先輩,以及少量的盟軍士兵也永遠留在了騰衝。
  • 多少國家慘遭戰爭荼毒,為何唯有泰國倖免?旅行看得不只是景色
    二戰中,波蘭又夾在德國和蘇聯之間飽受摧殘。所以,泰國沒有被殖民,一定還有其他的什麼原因。-------------------------1868年-1910年在位的泰國國王朱拉隆功被稱為「拉瑪五世」,他在列強之間的左右逢源與外交手腕絕對是泰國免遭殖民命運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