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的畫中「真味」

2020-12-26 新華網客戶端

  文/王亞楠

齊白石 芭蕉樹屋(借山圖之四) 30×48cm 1910年 北京畫院藏

    日前,北京畫院美術館推出「此中真味——齊白石藝術裡的中國哲思」,與觀眾一同賞白石墨妙,品思辨之道。此次展覽於2019年在希臘雅典展出,借白石老人妙筆來講述中國文化中的哲學與美學。

    齊白石曾刊刻一枚小章,曰「此中有真味」。一個「真」字,竟將中國藝術與希臘文化最本質的內涵描繪得恰到好處。希臘人尚「真」,早期先賢不斷追問萬物與時空的真理,哲學、數學、科學、藝術……應運而生,成為歐洲文明的起源。中國人尚「真」,用自己的胸懷去感受生命的真意,宏如浩瀚宇宙,微若花鳥草蟲,皆與「我」相通,為「我」所感,經筆墨流淌婉轉,繪成丹青畫卷。

  不似之似

  描刻生命的真實

  縱觀歷史長河,「不似之似」始終是中國美學的重要命題。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儒道兩家對此便有了各自的論述。荀子云,「形具而神生」,說出了中國人的形神觀。而莊子則言「精神生於道,形本生於精,而萬物以形相生」,這恰恰與柏拉圖「三張床」的概念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一個是道、神、形的相生,一個是理念、現實、藝術的顯現。

  然而中國畫,就貴在以形寫神,不必處處描寫,卻能與物象契合,寓神情於其中,這便是「不似之似」。齊白石作畫,就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似」,是造型的真實,可以通過嫻熟的筆墨訓練以及日常的對景寫生來實現。而「不似」,則是源自「生命的真實」,往往需要畫者脫離了形的束縛並上升到對物象本質的關照,才能提煉與彰顯。

  象外之意

  體味畫外的情思

  中國有句古話,「言有盡而意無窮」。因此,善文者吟詩,旨在言外之味;善樂者賞歌,重在弦外之音;善繪者作畫,妙在象外之意。那麼,象外之意,其「意」為何呢?或許,是因物喻志;或許,是為詩造景;或許,是寓以吉祥;又或許,是慨嘆平生。況且,中國畫往往講究詩、書、畫、印四絕。這樣,畫面中的題跋就成了我們窺探畫家心跡的線索。觀者可以讀其詩、悟其境,觀其跋、感其情,因此能穿越時空,與繪者相通。

  齊白石出身農民,他的畫中有中國民間天然自成的趣味,有宗教神話世俗化或者說個人化的表達;齊白石又是一介文人,他的筆下有中國士大夫修身立德的風骨,有詞人墨客吟詠誦唱的詩意。這些,都使得白石之作超越了物象之美而充盈著詩意、道義和人情味。當我們吟一首「寒夜客來茶當酒」,乍冷的初雪,溫暖的燭光,燙一壺清水,折一枝梅花,茶杯兩盞,人影一雙,唯好茶、老友、梅香,讓今夜不同於往常。畫中有詩意,詩中有畫境,這正是中國繪畫無盡的妙處。

  物我之際

  找尋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

  中國人的哲學觀,是既入世又出世的。他們看待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因此,中國畫裡的山水,不只是山川、河流、曲徑、煙雲,它是「我」與天地精神往來的存影,是與「我」生命相關的世界。宏如造化萬象,微若花鳥草蟲,當其鋪陳於畫卷,便皆是「我」的體察和觀照,皆可與「我」共情和通感。

  齊白石的畫飽含了他對自然與生命的理解。他的山水,源自現實的圖景,擺脫了「四王」程式化的束縛,並以一種大道至簡的方式,傳遞出中國人對於家園、山川乃至浩瀚宇宙的認識。他的花鳥草蟲,源自對生命的憐愛,折射出中國文人與自然萬物相通達的精神氣質:親和世界,以及一花一木、一草一蟲,在宏觀與微觀之間任意遊走,體驗世間的美好。

  「此中真味——齊白石藝術裡的中國哲思」展覽聚集了齊白石藝術精品近百件,通過「不似之似」、「象外之意」、「物我之際」三部曲,悠揚而婉轉地吟唱出中國文化的深邃內涵以及中式哲學的思辨之道。

相關焦點

  • 品讀齊白石藝術「此中真味」
    和平(中國畫)  齊白石  齊白石曾刊刻一枚小章,曰「此中有真味」。  日前,北京畫院美術館推出「此中真味——齊白石藝術裡的中國哲思」展,聚集了近百件齊白石藝術精品,通過「不似之似」「象外之意」「物我之際」三部曲,悠揚而婉轉地吟唱出中國文化的深邃內涵以及中式哲學的思辨之道。  此次展覽曾於去年在希臘雅典展出,借白石老人妙筆來講述中國文化中的哲學與美學,受到希臘觀眾的關注和歡迎,在「一帶一路」的宏偉藍圖下,見證了兩國人民文化交流的熱情。
  • 中國繪畫的妙意 再品齊白石「此中有真味」
    齊白石曾刊刻一枚小章,曰「此中有真味」。    近日,「此中真味——齊白石藝術裡的中國哲思」於北京畫院美術館正式對公眾開放。展覽聚集了齊白石藝術精品近百件,通過「不似之似」、「象外之意」、「物我之際」三部曲,悠揚而婉轉地吟唱出中國文化的深邃內涵以及中式哲學的思辨之道。
  • 齊白石:冬筍炒白菜,不借他味,滿漢筵席真不如也
    不知道是不是齊白石北漂後,受老北京文化的影響。在他眾多菜蔬類作品中,白菜是他心頭所愛。他甚至為白菜打抱不平,曾言:「牡丹為花中之王,荔枝為果之先,獨不論白菜為蔬之王,何也?」齊白石 白菜冬筍 託片 紙本 設色136.5cm×33.5cm 無年款在齊白石著名的畫作《白菜冬筍》中,他寫道:曾文正公云:鴨湯煮蘿蔔白菜,遠勝滿漢筵席二十四味。
  • 齊白石畫了一幅畫去換大白菜,菜販不僅不換,還要揍他
    在齊白石的蔬果繪畫作品中,白菜、冬筍是齊白石的最愛。齊白石生於窮人世家,以白菜為菜中之王。他一生愛吃白菜。對白菜有一種特殊的情感。不若冬筍白菜,不借他味,滿漢筵席真不如也。"有一次,一位客人帶著滷肉去齊白石家,滷肉外包裹著大白菜的葉子。齊白石仔細把白菜葉子抖乾淨,不捨得扔。吩咐家人:「把這些菜葉子切切,用鹽碼上,再加點油,中午又是一頓美味。」
  • 畫梅花怎麼能加蝴蝶?齊白石:少見多怪了吧!
    民國四十七年,由臺灣國立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齊白石畫冊》中,有一張《紅梅蝴蝶圖》,為其「衰年變法」之後的作品。這幅畫,是齊白石先生取法吳昌碩先生後,以缶翁筆意繪就。諸如此類的畫稿,齊白石留下了很多。我們只知道齊白石的大寫意畫得好,卻不知道人家背後下了多少功夫,這正如他在一幅畫中所題:「盡了力子燒煉,方成一粒丹砂。」看了白石老人的作品,很多人都覺得接地氣,他「從不畫未見之物」,常以民間所見物象入畫,他說:「餘欲大翻陳案,將少小時所見過之物一一畫之。」
  • 冷軍PK齊白石畫「梨子」:超寫實像極了照片,卻畫不出梨子的香味
    然而,作為冷軍的前輩齊白石,畢竟是老而彌辣,畫出來的梨子同樣也是精彩紛呈。其實,兩位大師畫的梨子,一番對比我們就會發現冷軍超寫實畫作,像極了照片,卻畫不出梨子的香味。齊白石他老人家,是如何處理的呢?讓停留於紙上的梨子, 瀰漫著香味呢?冷軍PK齊白石畫「梨子」,孰優孰劣呢?
  • 齊白石畫蝦全過程視頻,學習了!
    齊白石的蝦,栩栩如生,情趣盎然。懂得筆墨也善於操縱筆墨的齊白石,他在下筆畫蝦時,既能巧妙地利用墨色和筆痕表現蝦的結構和質感,又以富有金石味的筆法描繪蝦須和長臂鉗,使純墨色的結構裡也有著豐富的意味,有著高妙的技巧。白石翁畫蝦,乃河蝦與對蝦二者愜意的「合象」。——李苦禪蝦的精神狀態,蝦的有彈力的透明體,蝦在水中浮遊的動勢。
  • 鑑賞:齊白石畫給黎丹的《紫藤圖》
    「黎丹要我常與他書信來往,其用心良苦的做法,使我深藏在記憶中,這確實算我生平的一個紀念」,這句話非常中肯地表達了齊白石為此常記勿忘的友情,雖然後來齊白石與黎丹各奔東西,但純真之友情始終未變。今故將齊白石與黎丹交往的舊事作其介紹,有助於讀者對齊白石畫給黎丹力作《紫藤圖》品鑑及齊白石、黎丹之友誼有完整的了解。
  • 畫吾自畫:從齊白石的京華生活與梅、菊作品談衰年變法(下)
    通過刻苦的臨摹、嚴謹的雙鉤,不斷的吸取前人畫梅的經驗,逐漸的形成自己的風格。而在早年,齊白石的詩文中以及題畫中,關於梅花的句子也多是偏重古味、傳統意蘊的表達方式,如1902年以前所寫的《過沁園呈漢查夫子》:梅花香處沁園東,深雪停車立晚風。愧我無長知己少,羨公三絕古人同。事經挫折形彌慎,詩有牢騷句欠工。客裡侯芭應有夢,夢攜詩稿拜揚雄。
  • 齊白石畫牡丹:大富貴
    大富貴家風牡丹是白石老人最常見的繪畫題材,一生中創作了大量的牡丹作品。齊白石早年畫牡丹,畫幅中紅色、黃色等多色搭配,工寫兼而有之,在探索中求變。齊白石 絕筆之作 風中牡丹在其生命的最後時刻,仍畫了一幅《風中牡丹》,畫中的牡丹似花非花,似葉非葉,花葉交錯,混為一體。風從畫外吹來,花葉舞動著波浪般的韻律,絢麗的色彩,靈動的姿態,洋溢著燦爛而又濃鬱的生命力。
  • 羅元欣:齊白石畫呆萌小鳥所藏的真意
    ,真有天然之趣。齊白石在《白石老人自述》中記載是陰曆三月初來到北京。因此他是這些歷史事件真實的旁觀者。一個為了求得生存,期望能夠到北京安定賣畫的人,反而經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革命浪潮,命運有時候就像開了一個玩笑。時代浪潮卷雜著個人命運,翻滾出無數的無奈無助的故事。
  • 齊白石傳人-湯發周分享齊白石結交好友的同時還不忘提高自己畫技
    1894年2月,齊白石的妻子又為他生了個男孩,這是他的第二個兒子,齊白石為他取名為良黼,號叫子仁。此時的齊白石以賣畫作為營生,已經不為生活發愁了。他在生意中結交了很多好友。這年春天,住在長塘的黎松安,名培鑾,又名德恂,是齊白石朋友黎雨民的本家,經過胡沁園介紹,又來找齊白石為他父親畫遺像。
  • 畫吾自畫:從齊白石的京華生活與梅、菊作品談衰年變法(上)
    藉助學界近年來整理出版的新材料,齊白石研究者、齊白石曾孫女齊駙近期通過對20年代變法期間齊白石的京華生活進行考證,並以此切入點重新審視齊白石「梅」「菊」兩種傳統文人畫題材,對它們在齊白石變法歷程中的風格演變重新進行梳理分析,嘗試以新的角度分析齊白石衰年變法的成果和動力。本文為全文上半部分,從齊白石在北京的生活狀況說起,探索其內心對於「變法」的渴望與原因。
  • 齊白石畫了9隻蝦,沒他畫的一隻鳥值錢,賣了6272萬
    這樣隱姓埋名,真可謂是對朱家王朝一片赤膽忠心。朱耷這樣形容自己:「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橫流亂世杈椰樹,留得文林細揣摩。」明朝滅亡,他無法挽救。他所能做的,便要把明朝的江山臨摹下來。《孤禽圖》顧名思義,這幅畫的內容就只有一個飛禽,也就是一隻翻著白眼的鳥兒,真可謂是世界上最貴的一隻鳥。整張畫長103釐米,寬44釐米,在左上方有作者的題字、署名、和印鑑,正下方就是這隻形單影隻的鳥,顯得很悽涼,孤獨。作者「八大山人」的草書署名看起來像一個「笑」字又像一個「哭」字,反正是哭笑不得,飽含著國讎家恨。明朝滅亡之後,朱耷受刺激精神失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繪畫風格。
  • 齊白石書畫院-湯發周揭秘:是否有人說過齊白石的畫是「野路子」
    齊白石畫畫中當年白石先生到了北京以後,他的畫風其實很有探索創新精神。在那個時候,因循守舊的中國傳統畫壇人士對白石的創新面貌一時接受不了,所以不少人說齊白石的畫沒出處、沒章法、就是一個「野狐禪」。齊白石作品《蜜蜂絲瓜圖》 收錄於:齊白石全集《齊白石全集》裡講述了創新是白石先生藝術上的一大特色,不光他的畫是這樣,他的印章也是這樣。
  • 齊白石畫櫻桃,好看但不能吃,還是徒弟許麟廬畫得好,漂亮又生動
    見面齊白石畫的花鳥魚蟹,可以用一絕來形容。甚至放眼畫壇中的大師,就數齊白石的齊派畫法自成一派,而且另有童趣味。其實齊白石畫的水果也是很有趣味性,尤其是畫他愛吃的水果,齊老提筆作畫,更是從那些往日的繪畫作品之中可以看出一些關於老先生的生活趣味!齊白石畫櫻桃,好看但不好吃,不如徒弟許麟廬畫得好,漂亮又生動!
  • 長沙美術館上新,齊白石的畫來了!
    齊白石的花鳥畫寓意深遠說到齊白石的作品,世人印象中最深刻的可能就是花鳥畫了。此次畫展的5個單元中,就為花鳥畫留了3個單元的位置,分別是「瓜土桑陰俱似舊」「蟲入藤溪是雅君」「何處名園有佳果」,展示了齊白石對瓜果蔬菜、花木藤蘿、水族草蟲等題材的高超駕馭能力。
  • 「鑑賞」齊白石這幅畫貴在哪裡?
    山水十二條屏其一條屏中每一幅落款的名字都不一樣,齊白石把他所有的筆名、號、齋全都用在這一套畫上了。且每屏上均題有自作詩,並鈐蓋齊白石常用印,加上形制裝裱統一,可謂「詩書畫印」四絕俱全。通常認為,齊白石一生只畫過3套十二條屏,一套就是此次拍賣的作品;一套是1932年為四川軍閥王瓚緒所繪,現收藏於重慶博物館;第三套卻下落不明,主流說法是它被齊白石在湖南老家換取了40畝田地,也有專家說關於第三套的內容收錄在某些版本的齊白石年譜中。
  • 齊白石美術館籤約畫家、子海湯發周揭秘:齊白石畫蝦的特點是什麼?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蝦的寓意也很深刻,北方喻其為「龍」,有鎮宅吉祥之意,南方喻其為「銀子」,取長久富貴之意。今天請到的是,齊白石再傳弟子--湯發周先生,一起看看他是如何揭秘齊白石老人畫蝦的吧,以及齊白石那些密不外傳的特點是什麼?
  • 齊白石送梅蘭芳一幅畫,外加28個字,展現了他的高情商
    梅蘭芳雖然身為齊白石的弟子,但在齊白石沒有成名之前,其實他與師傅之間也有一段佳話在民間傳播開畫。在大家的眼裡,齊白石在畫壇之中的引路人除了徐悲鴻,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人物,此人正是他的弟子梅蘭芳!齊白石送梅蘭芳一幅畫,另外加28個字,展現了他的超高情商!齊白石其實是一個比較孤傲的人,尤其是晚年北上到了北平,當時的他被眾人形容成一個吝嗇的、不懂得人情世故的,不討人喜歡的畫壇老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