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那佛納廣場步行到萬神股(Pantheon)不用10分鐘的路程即可抵達,途中從遠方就可看到一個很矬的圓形建築,心想舉世聞名的萬神殿已經到了。
萬神殿最早興建於公元前25年,是由奧古斯都(Augustus. 即屋大維)大帝的女婿兼大臣戰將阿格利帕(Agrippa) ,為了慶祝奧古斯都在亞克興海戰勝利所興建的;公元80年因大火而被燒毀,直到公元125年時才由熟悉建築學的哈德良(Hadrianus) 皇帝下令於原址重建,這也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樣貌。
萬神殿在古羅馬帝國滅亡後,是碩果僅存的一個圓頂建築,對後來的建築史,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其中最有名的便是設計佛羅倫斯聖母百花大教堂(Duomo S .Maria delFiore)圓頂的布魯內列斯基(F Brunelleschi)。原本是金匠的他,在與吉伯提(L.Ghiberti)競賽洗禮堂失敗後,便和好友一同到羅馬旅行散心,當他看到萬神殿後,對於古羅馬建築圓頂的技術感到佩服,便決定投身建築之路,這才有了後來聖母百花大教堂大圓頂的誕生。
萬神殿的入口是由16根圓柱組成,大圓頂的直徑與離地面高度同樣是43.3米,主體呈現圓型,到1436年前都還是世界上最大的圓頂建築。萬神殿裡唯一的光源, 就是來自頂部那9米的圓形天窗。現今萬神殿內有許多名人都長眠於此,像是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拉斐爾(Raffaello)。
用「矬」這個字來描述萬神殿的第一眼感覺,其實很適當,因為我看到萬神殿的第一眼是背面而不是正面,已經有好幾千年歷史的萬神殿,背面的混凝土泥磚牆早已布滿不少歷史的痕跡,直到順著一旁的路抵達萬神殿的正面,看到希臘神殿式的大門出現眼前後,心中的那個「矬」字,馬上消失得無影無蹤。雖然當時有一半的門廊是架上鷹架整修,不過也是無法阻擋萬神殿的氣勢。
進入萬神殿內部時,看到偌大的圓頂,心中不禁佩服起古羅馬人在建築藝術上的成就,這也難怪為什麼萬神殿會成為聖彼得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與聖母百花大教堂圓頂的藍本了。不過可惜的是,因為先前的一場雨,雨水從萬神殿裡唯一的開口滲透進來, 使中央的部分積了些水,因安全考慮所以圍起來不能靠近,也讓我無法站在圓孔的正下方,好好地去感受萬神殿所帶來的震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