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有你想去的地方,想看的風景。
人生是一個說不完道不盡的話題。古往今來,多少人在談論這個問題,多少文章在闡述人生的道理。其實,人生說來也很簡單,它不過是一次單程旅行。
歡迎各位的到來,小編帶你玩轉國內外各大風景名勝,喜歡您就往下看
從納沃納廣場到萬神殿沒有多遠,我們還是穿過這些久遠的小巷向東走去。萬神殿前面有一個中央豎立著高大的尖頂方碑的噴水池,方碑基座雕有古羅馬神話場景。萬神殿是至今完整保存的唯一一座羅馬帝國時期建築,始建於公元前27-25年,由羅馬帝國首任皇帝屋大維的女婿阿戈利巴建造,用以供奉奧林匹亞山上諸神,可謂奧古斯都時期的經典建築。公元80年的火災,使萬神殿的大部分被毀,僅餘一長方形的柱廊,有12.5米高的花崗巖石柱16根,這一部分被作為後來重建的萬神殿的門廊,門廊頂上刻有初建時期的紀念性文字,從門廊正面的八根巨大圓柱仍可看出萬神殿最初的建築規模。
公元120年哈德連大帝時代增建了圓頂建築,被米開朗基羅讚嘆為「天使的設計」。正面的16根圓柱讓人聯想到古希臘建築。殿堂建造比例協調,計算十分精確:直徑與高度相等,約43米。現今所見的萬神殿主體建築是亞德裡亞諾大帝於公元120-124年所建,為43.4米高的圓形堂,公元609年萬神殿被贈予教皇,隨即改為天主教堂,將多尊聖骸保存於內,更名為聖瑪麗亞教堂,後拉特朗協約將其定位義大利國立教堂。也正是因此,萬神殿才在後來倖存下來,沒有被視為異教建築而毀滅。
神殿入口處的兩扇青銅大門為至今猶存的原物,高7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青銅門。萬神殿是古羅馬建築藝術的傑作。萬神殿的底平面直徑也為43.4米,與高度相等。整個建築沒有照明,穹頂頂部開有直徑9米的圓洞,這是整個萬神殿內唯一的光源來源。後來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圓頂建築。為使穹頂牆厚的遞減更有利於萬神殿整體建築的穩固,萬神殿穹頂內壁被整齊劃分為5排28格,每一格皆被由上而下雕鑿凹陷,不僅使牆厚的遞減更為合理,也增加了萬神殿內部的美觀性。
萬神殿下半部為空心圓柱形,從高度一半的地方開始,上半部為半球形的穹頂,穹頂的牆面厚度逐漸減小,其下方牆厚6米,與萬神殿下半部牆壁等厚,到頂部則遞減為1.5米。萬神殿整個殿堂內寬廣空曠,沒有一根柱子。這是建築史上的奇蹟,表現出古羅馬的建築師們高超的建築知識和深奧的計算方法。萬神殿還是第一座注重內部裝飾勝於外部造型的羅馬建築。萬神殿的裝飾風格前後發生過很大變化。供奉諸神時期的描畫神人大戰的銅雕等大量裝飾,在改為教堂後被大面積更替,原有的屋大維與阿戈利巴的雕像也已不在。神殿入口的青銅大門,原與穹頂和門廊天花板所覆的鍍金銅瓦互為呼應,現今銅瓦早已用作他途。
萬神殿,Pantheon在希臘詞中,意思是「所有的神」,它是供奉宇宙主要神祗的神殿。按照中國人的思維,一般會把這個萬神廟理解成神仙居住的天堂,其實這個神廟之前只是一個公墓。現在的萬神殿是為義大利帶來榮耀的藝術家拉斐爾和為義大利統一作出了貢獻的埃曼紐爾二世、溫貝爾特一世和他的妻子瑪爾蓋麗妲王后等重要人物的長眠之地。
許願池的全名叫做特雷維噴泉,是羅馬市內最大的也是知名度最高的噴泉。特雷維是三岔路的意思,因為噴泉前面有三條道路向外延伸,這也正是噴泉名字的由來。許願池的名稱是由於電影《羅馬假日》風靡全球後才聞名全世界的,並取代了它原來的稱呼。許願池總高約25.9米,寬約19.8米,是全球最大的巴洛克式噴泉。早在公元前19年,噴泉就是古羅馬人將貞女泉引進羅馬城水道的終點。15世紀,這裡又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整修,一直保留至今。
感謝你與本編的一同成長 百忙之中的瀏覽 您的評論、點讚和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舞 我們下期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