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羅馬,我建議你一定要夜晚去一次納沃納廣場。
因為沒有地鐵線到納沃納廣場和萬神殿那一帶,所以只能坐公交車。戲劇性的是,公交車每一次停車都不報站,而且有時停車處連站牌都沒有,即使有站牌也是很小的字,在車上根本看不清。
公車一直開,幾乎每隔幾分鐘就能看到一群類似景點的建築物,沒辦法,羅馬古蹟真的太多太多,一兩百年歷史的建築都屬年輕之輩。到底什麼時候下車,兩人開始急。
快過橋的時候終於下車了,也不知道是哪條街哪條道,拿起旅遊地圖看,原來我們已經來到另一個景點,既然來都來了,於是便到橋上走了一圈,可惜暮色已降,河水不清,也沒有太大興致。
於是往回走,終於看到一個廣場的箭頭標識。這就是納沃納廣場。
窮遊錦囊裡介紹說,納沃納廣場以巴洛克藝術著稱。於是我特意學習了一下巴洛克建築的特點:「建築造型方面利用規則的波浪狀曲線和反曲線的形式賦予建築元素以動感的理念。巴洛克建築不在崇尚那種含蓄的邏輯性,而是追求令人感到意外的、如戲劇般的效果。」老實說,學習了等於沒學習,反而更糊塗。
納沃納廣場最著名的是中心的四河噴泉,四河噴泉代表文藝復興時代地理學者心目中四大洲的四條大河:非洲的尼羅河,亞洲的恆河,歐洲的多瑙河,和美洲的拉普拉塔河。
噴泉建築上有四位河神,以各種姿勢坐在上方,水中還有馬過川流,惟妙惟肖。噴泉中心佇立著一個埃及方尖碑。總體甚為壯觀。距離主噴泉上百米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個小噴泉。
在四河噴泉前面站著一位老人,穿著青綠色的棉襖,戴著帽子,拿著話筒邊唱邊舞動著身子,他不時向對面咖啡廳的客人招手致意,每個走進廣場的人都會樂呵呵地看著他,這種能使人開心的角色大家都喜歡。
廣場兩邊有許多商鋪,有的是打氣槍、玩飛鏢換禮品的店,大多店鋪賣各種各樣的小玩意兒,有小陶瓷壺、小駱駝、神話小雕塑等裝飾品,也有聖誕禮盒、水晶球音樂盒、彩球盒等,還有許多我叫不出名字的小物件。
逛了一圈小店鋪,忽然被右側小噴泉旁的一位街頭藝人的吉他聲吸引住了,這位街頭藝人坐在一家露天小餐廳的側對面彈吉他,過了一會兒看到一位餐廳男顧客拿著錢走過去,說了一句:「I like your music」,隨後回到餐廳繼續和女伴用餐。不禁想起那句:「我不是聖人,也不是富豪,但是賺錢稍比你容易一些,所以請收下。」
實在太好聽,我們便坐在這位街頭藝人旁的一張石凳上,享受著現場直播的吉他演奏。浸滿吉他聲的夜色下,你能看到幾對情侶坐在小噴泉前耳鬢廝磨,看到賣圍巾的小夥兒向遊人兜售圍巾。
即使成功率很低,看到一家三口的遊客,小孩還在推車上,父親脖子上掛著照相機一臉興奮,甚至坐在我們身邊的兩老頭後來更是一起哼起吉他彈奏的歌曲。
此時此刻只覺得,這吉他聲把人世的溫情和感懷都撥抵上了夜空,既細膩又渾厚,彈奏者的每一次撥動琴弦,每一次指抵指板都把這份情懷攪得更濃鬱。
某一瞬間,聽到某個觸碰神經的音符,毫無徵兆的,我的眼淚竟然奪眶而出,我這個人太愛流淚,委屈的、傷心的、生氣的、激動的外加打哈欠的,但是我確定這一次和以往都不同。後來他開玩笑跟我說:「怎麼哭了?看來以後我要學吉他。」我便破涕為笑。
隨後倆人還去玩了一圈旋轉木馬。
我們依依不捨地離開,一路走到了羅馬萬神殿。萬神殿對面和兩旁整齊有序地坐落著許多餐館,中間有一個噴泉,噴泉中心還立著一個方尖碑,好幾個人坐在噴泉下。萬神殿門口有兩個人在做音樂表演,一人演奏大提琴,另一人彈奏吉他,地上放著兩個樂器箱,收集遊客硬幣用的。
許多遊客圍著他們看表演,一曲完畢眾人鼓掌。曲子不似剛才納沃納廣場的音樂那麼自由歡快,顯得悠揚沉重,也許是為了跟萬神殿契合吧。
萬神殿不需要門票,免費參觀。晚上遊客也不少,很多角落都安放著歷史人物的棺木,莊嚴肅穆,時而聽到管理員用喇叭提醒眾人安靜。萬神廟自文藝復興以來就成為偉人的公墓,義大利著名的藝術家拉斐爾(文藝復興藝術三傑之一)就埋葬在這裡。
萬神殿於公元前27年開始建,但是公元80年被大火燒毀,又於公元125重建,距今將近1900年,現在除了殿外右側有破損,殿內和柱廊都仍完好。一千多年來,羅馬有過多次地震記錄,看來萬神殿是真正的風雨不傾地震不倒,果然大火燒毀後的重建,真能鳳凰涅槃。
其實萬神殿也受到過重創,16世紀中葉,教皇烏爾班八世下令將萬神殿門廊天花板上的鍍金青銅板拆下來熔化,用來建造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主祭壇上的天蓋和其它建築。
怪不得歐洲16世紀會爆發宗教改革運動呢,連鍍金青銅都要爭搶,可見當時的教皇權力強勢侵佔世俗權力,加上教會腐敗逐步失去人心,在文藝復興思想影響下,路德和加爾文等新教徒便站出來了。
值得一提的是,巴黎的先賢祠就是效仿萬神殿建造的,凱旋門也效仿,先賢祠也效仿,到底是高盧人創新能力不夠還是古羅馬文化影響太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