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是國家級優秀旅遊城市,山、水、城渾然一體,襟江(長江)抱湖(洋瀾湖)枕名山(西山、蓮花山),尤其西山是鄂州人最引以為自豪的「皇家名山」。
西山位於鄂州市區西北,長江南岸。因在鄂城古城西而得名。古名樊山、袁山、壽昌山、樊岡山。屬幕阜山餘脈。東西長約1.6千米,南北寬約1.2千米,面積約5平方千米。東北-西南走向,形成一條山脊,略成葫蘆形,東南山坡與若干小沙丘連成一體。一般海拔100米,主峰海拔167.2米,為市區最高點。由沙礫巖組成,自東向西有三峰,依次名西山、樊山、雷山,臨大江拱連壁立。西山與樊山、雷山之間有低谷,谷寬坡緩。山上六條谷澗,串連七泉、三池、一湖和兩道瀑布。集雄險秀幽奇曠於一身。林木繁茂,植被覆蓋率95%,以松樹為主。有動物123種,植物335種。東部有銅鐵礦,三國時已開採。
西山不僅風景秀麗,而且歷史悠久,名勝古蹟甚多,是歷代著名的遊覽勝地,留下以吳王故都為特色歷史文化景觀,以孫權、蘇軾為代表的人文景觀,以古靈泉寺為標誌的佛教文化景觀和以西山園林為主體的自然景觀。主要景點有:吳王避暑宮、即位壇、讀書堂、石門開、九曲亭、廣宴樓、望楚亭、試劍石、比劍石、洗劍池、望夫石、西山積翠、擁翠亭、彭楚藩烈士墓、翠景園、菩薩泉、西山庵、望江亭等。為國家3A級景區、湖北省級風景名勝區。
古往今來,歷代文人名士如陶侃、庾亮、李白、李陽冰、元結、杜牧、蘇軾、歐陽修、王安石、黃庭堅、蘇轍、陸遊、秦觀、辛棄疾、丁鶴年、彭玉麟、張之洞、官文等人在西山留下講經布道、習武修文、遊獵宴飲、避暑隱居諸多蹤跡。晉陸機把西山譽為「王畿」,唐李白稱其為「帝裡」,宋蘇軾謂之曰「幽絕處」。故三國吳孫權遊西山時,見其六月無暑氣,故修建避暑宮。在吳王避暑宮前,有滴滴泉、涵息泉、活水泉,泉邊有亭原名為三泉亭。又因晉代陶侃、唐朝元結、宋時蘇軾三人曾在此居留過,亭在明嘉靖年間被改為「三賢亭」。此外,西山還存有數十處與孫權相關的勝跡,如即位壇、試劍石、洗劍池、釣臺、廣宴樓等。西山上的古剎靈泉寺是鄂南地區較大的一處宗教建築,晉代名僧慧遠法師在這裡首創佛教「淨土宗」。在靈泉寺後山崗上,有松風閣遺址,宋代大文豪黃庭堅所書《松風閣詩》手卷至今尚存。在西山東麓緊靠江邊的猴子石上,有唐代名書法家李陽冰的摩崖石刻—怡亭銘,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西山九曲亭內還留有蘇軾所作《西山詩》和蘇轍所作《九曲亭記》。在西山古靈泉寺後,是辛亥首義三烈士之一彭楚藩的陵園,為湖北省重點保護文物。景區內還有一批根據傳說而建的擁翠亭、青龍橋、望江樓、放龜池等亭榭池閣。規劃為西山景區、寒溪廣場、樊山景區、濱江景區、退谷景區、洲尾景區、樊水景區、緩衝區八大景區。2010年免費對外開放。
附:西山名勝古蹟
吳王避暑宮
為吳王孫權在西山避暑讀書的行宮,始建於221—229年間,歷來被稱為武昌城中的「清涼福地」。東晉太元年間(376—396 年),高僧慧遠看中這塊風水寶地,將避暑宮故基闢為西山寺,僅存避暑宮一間側殿,人稱避暑殿。1999年吳王避暑宮遷址椅子山頂重建,佔地7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850平方米,由雙闕樓、議政殿、讀書堂、避暑宮、武昌樓等構成一組仿漢古建築群。
秀園吳王御花園,是一座具有江南古典建築風格的園林,位於劍石峰和石門峰之間,布局錯落有致,匯松竹梅桔於一園之中,縮亭閣廊榭於盈尺之內,匠心獨具,神韻無窮。
望楚亭
明代為紀念屈原而建。相傳屈原遭流放,曾經行吟至此,「望楚」取回望楚國國都之意,站在此處有「極目楚天舒」之感。
松風閣
始建於宋,當代新建,閣為三層,重簷歇山屋面。底層板屏有宋人黃庭堅《松風閣》詩墨跡木刻。頂層正壁有徐遲所撰《鄂州西山記》。
武昌樓
矗立於椅子山頂。武昌樓是三國時期東吳軍事瞭望塔,後人據孫權「以武而昌」,命名為武昌樓。武昌樓樓高五層,氣勢恢宏。樓門橫額上的飄逸遒勁「武昌樓」三個大字,是郭沫若的手跡。樓上還有當代著名作家王蒙先生撰寫的《武昌樓記》。登樓遠眺,古城新貌,水光山色,盡收眼底。登樓遠眺,鄂州黃州景觀盡收眼底。
古靈泉寺
位於西山青龍、白虎二峰之間,又名圓通寺、資福寺、西山寺,是東晉太元年間高僧慧遠所建,寺中有泉出崖穴間,因迎文殊像供奉於此,盛傳泉中有靈光呈現,故名菩薩泉,又名靈泉,西山寺亦名古靈泉寺。是中國佛教「淨土宗」的發祥地。現存寺廟為清同治三年(1864年)湖廣總督官文捐款修建的。整座寺院面積為4700平方米,是西山上的主體建築。有文殊師利堂、天王殿、拜殿、大雄寶殿、觀音殿、武聖殿、藏經閣等殿堂。殿堂為磚木結構。
廣宴樓
自古靈泉寺向東,過青龍橋,東側石壁下有一座兩層樓的別致建築,這就是廣宴樓。此處原有廣宴亭,為孫權飲宴之所。南北朝詩人謝眺曾寫有「樊山開廣宴」的詩句,典出於此。此地原有山亭一座,久廢。唐代武昌縣令馬在廢亭的原址重建廣宴亭,當時隱居西山的詩人元結為之作《廣宴亭記》。今之廣宴樓是1979年依地而建的。樓分上下兩層。一樓設快餐廳,旁列「素錦齋」,專門供應鄂州名點。西山東坡餅加工廠亦在樓後。二樓為筵宴雅座。
九曲亭
在西山南麓的九曲嶺上,取「羊腸九曲」之義,命名「九曲亭」。九曲亭始建於三國時期,後來荒廢。宋人蘇軾謫居黃州,過江興攀西山,覓得故址,擴地重修。九曲亭內黃屏紅柱,屏壁正反兩面,分別書有蘇軾的《武昌西山》詩和蘇轍的《武昌九曲亭記》。此外,西山庵、松風閣、翠景園、秀園、試劍石、即位壇、退谷、石門開、龐統讀書處等景觀,也一定會給遊人留下美好而深刻的記憶。
試劍石
西山劍石山頂有一立一臥的巨石各一塊,仿佛用利劍劈削而成,傳為「吳王試劍石」。離試劍石不遠處,有一巨石裂為4塊,石上隱約留有刀痕,傳說這是孫權與劉備比試劍鋒的比劍石。在此石左上方建有望楚亭。
洗劍池
自試劍石右側沿階而下數十步,有一水池。池水清澈見底,終年不竭,色碧而味甘。相傳當年孫權、劉備試劍罷,都曾至此池洗劍,故曰洗劍池。宋時,池畔尚有「洗劍池」石刻碑,今已佚。清人有「一片澄潭水,千年洗劍池」之詩以紀之。
吳王讀書堂
自西山主峰雙石峰峰頂向東,沿山徑拾級而下,有一清幽開闊地,這就是吳王讀書堂遺址。當年孫權建都武昌期間,曾於此築室讀書,史稱「吳王讀書堂」。遺址上修竹茂密,霧籠煙鎖,遺址下寒溪漱玉,波清影綠。旁有石泉一眼,世稱「吳王井」。泉水淙淙,終年不竭,石隙間有臘梅數株。
此外,據《湖北舊聞錄》記載,鄂州西山多銘文。分別為:唐元結《(窪尊銘》、《抔湖銘》、《退谷銘》;裴虯《怡亭銘》;宋蘇軾《菩薩泉銘》和明李東陽《蘆泉銘》,現僅存裴虯怡亭銘摩崖石刻,殊稱一絕。
怡亭銘摩崖石刻位於鄂州市城區小北門外長江南岸江邊,距離市中心約1千米。是一塊東西長3.8米、南北寬3.3米的天然巖石,舊名觀音崖,因其形似猴狀,俗稱猴子石。石刻是唐代名人李陽冰、李莒、裴虯等於永泰元年(765年)懷古遊玩時留下的珍貴銘刻。石刻在巖石北面,有李陽冰的篆書《怡亭銘並序》及李莒的隸銘、巴慰祖隸書題記、江恂隸書題記等銘刻。石刻平面呈橫長方形,長1.2米,寬0.5米。李陽冰篆序22字,李莒隸銘56字。內容為:「怡亭裴鶠卜而亭之,李陽冰名而篆之,裴虯美而銘之曰:崢嶸怡亭、磐礴江汀;勢壓西塞,氣涵東溟;風雲自生,日月所經;眾木成幄,群山作屏。願餘逃世,於此忘形。永泰元已巳夏五月十一日隴西李莒」。其下為清代金石家巴慰祖題名隸書:「歙巴慰祖,著舟於此,遍覽舊跡,得元次山題名於郎亭山下島中,水落始見,留連十有七日,手拓諸摩崖而去,同遊蘇門陶石,即時則乾隆五十一年之孟春也」。共計62字。該石刻是唐代著名書法家李陽冰篆書所倖存在世的唯一原刻,具有很高的歷史與藝術價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吳王散花灘
龍蟠磯(觀音閣)後是一片寬闊的沙灘池,泥土淤積,地勢平曠。東吳靠水軍立國,孫權常在此地檢閱水軍,迎送將士。每逢將士徵戰凱旋,孫權又總要在這塊沙灘上舉行散花犒軍儀式,「吳王散花灘」因此得名。
資料連結
據《辭海》記載西山有六處分別是北京、昆明、蘇州(太湖)、(廣西)桂平、(湖南)永州、太原,但鄭州、(江西)新建、(四川)南充、鄂州四西山未列入,合稱「十大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