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吃的東西為什麼要最後吃,據說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有這個習慣
個人認為是屬於比較有節制的一點體現,我是做不到啊,但是家裡老婆和兒子都是這樣的,最好吃的都留在最後一口,很奇怪為啥這樣的,我問過老婆,她說,最後一口最喜歡的,能把這種美食最美好的留在記憶裡,一頓飯也是最美好的收尾,兒子也不知道為啥,反正,我先把蔬菜啥的吃了,最後吃肉,一口香,應該各有理由,不管什麼心理,都不是什麼壞心思,隨便了。
也勸大家別糾結心理不心理了,只要是讓人愉悅的,又不影響別人的利益的,就無關緊要了,開心最好,好吃的留在最後吃,這是延遲滿足快樂一種心理,這與家庭生長環境、教育息息相關。好吃的留在最後,需要忍耐,這是一種自控力表現。先苦後甜滋味更甜。社會心理學家米歇爾博士實驗證明,延遲滿足的人擁有積極的人格因素。擁有這種能力的人更容易成功。
不好吃的東西,如果我們去吃它,如果不是單純的為了填飽肚子,那得到的體驗肯定是「苦」的,而我們常說風雨過後,才有彩虹,如果說沒有之前的苦,那哪裡來的甜呢?舉個例子,如果先吃糖,再吃檸檬,體驗是不是比較差?但是如果先吃檸檬,再吃糖,是不是覺得很甜很滿足?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人們一般都會把好吃的放在後面,最後再來品嘗。
感覺對比,感覺對比是個很奇怪的東西,好得更好,壞的更壞。先吃不好吃的再吃好吃的,經過對比及等待,會覺得滋味更好!這些記憶刺激疊加。更容易形成好吃的留在最後吃這種習慣,好吃的留在最後吃,永遠都有希望。換個角度,好吃的最先吃了,也不能說沒希望了,而是把握當下,人生苦短及時行樂。
事實上我們都應該拋開這些見鬼的標籤,你喜歡留在最後吃還是最先吃,都是自己的事,與他人無關。只要自己喜歡快樂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