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寄居蟹在良好的飼養環境下,經常可以活到20~30年,據說還有記錄記載最長的活過了70年。
很多人,去海邊遊玩的時候,都有可能見過這樣的生物。
乍一看以為是好看的貝殼,但是從裡面伸出了腳,還會移動。仔細看的話,裡面的小生命長得和平時在餐桌上看到的螃蟹有點像,都有外殼,都有一對「小鉗子」。你要是嚇到了它,它還會縮進殼裡去。
「小螃蟹」為什麼背著房子走呀?它是不是被貝殼困住了呢?很多人可能在花地灣見過,這種小動物叫「寄居蟹」。
雖然名字裡也有「蟹」,但是寄居蟹和螃蟹其實是完全不同的生物哦。生物學家們將寄居蟹歸為「節肢動物門甲殼綱十足目歪尾下目」而把螃蟹歸為「節肢動物門甲殼綱十足目爬行亞目」,也就是說雖然寄居蟹和螃蟹同屬於「十足目」,但是再進行細分的話就會發現它們的「血緣關係」也不是那麼親。另外,我們生活中常見的蝦同樣也屬於「十足目」,怪不得寄居蟹和蝦也有些相似之處呢。
從生物分類上,可能不好理解螃蟹和寄居蟹究竟有什麼不同,那麼想想再來和大家說說寄居蟹和螃蟹在形態上的不同。見過螃蟹的話就會知道,螃蟹是左右對稱的;而寄居蟹是不對稱的。不少寄居蟹一邊的「鉗子」(其實是它們的螯腳)要比另一邊大。並且因為捲曲在貝殼裡,它們腹部以下的部位其實也是向一側彎曲的。
寄居蟹與螃蟹的另一個區別是,寄居蟹的肚子比較柔軟,不像螃蟹那樣全身都有硬硬的殼保護著它。為了保護自己,寄居蟹們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寄居」在軟體動物的硬殼裡,這也就是寄居蟹背著自己的「房子」到處走的原因。
由於寄居蟹背著的殼原來並不是它們自己的,這些殼不會隨著它們的長大而長大,因此它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就要經歷「換房子」的過程。運氣好的時候,它們可能會撿到空的貝殼換上;要是沒有遇到大小合適的空貝殼,它們也會去搶別的寄居蟹或者海螺的殼。在這一點上,寄居蟹可是很兇悍的呢。
寄居蟹的種類很多,有的生活在大海裡,而有的主要生活在海邊的陸地上。海裡生活的寄居蟹和陸地生活的寄居蟹有什麼區別呢?
首先,陸寄居蟹和海棲寄居蟹的螯腳大小不同。陸寄居蟹左邊的「鉗子」比右邊的大,而海棲寄居蟹有的兩邊的「鉗子」一樣大,有的右邊的比較大,也有的左邊的比較大。
第二,從眼睛的形狀可以辨別海棲寄居蟹和陸寄居蟹。海棲的寄居蟹眼睛呈圓形,而陸寄居蟹除了個別以外,眼睛都是四方形的。
第三,海棲寄居蟹和陸寄居蟹顏色不同。海棲寄居蟹色彩豐富豔麗,一隻寄居蟹身上可能有多種顏色。相比起來,陸寄居蟹就要樸素很多,能與沙子幾乎融為一體。
大夥來判斷下,
這是海棲寄居蟹,還是陸寄居蟹呢?
嗯,長得好看的是海裡的~
需要注意的是,海裡生活的寄居蟹要是脫離了海洋就沒有辦法生存了,要是在海邊撿到了寄居蟹,一定不要因為好玩隨便帶回去養了,保護寄居蟹,科學飼養寄居蟹,直到他們壽終正寢,是每個人的責任。
飼養缸,可以是玻璃缸或者塑料整理箱,亞克力飼養箱,重點是空間夠,一般長和高至少要30cm,為了保持溼度,最好有蓋子;圖中是我的飼養缸,長一米,蓋子是紗網蓋結合錫紙。
那麼,飼養缸裡都要有啥呢?
1.海水盆:迷你玻璃海缸或者樂扣盒,深度要能沒過蟹,中間有珊瑚一類方便蟹進出;(海水請用飼養海水魚的專業海鹽調配,一般包裝上有說明,按比例縮小用量杯或電子稱就能調,有條件可以買光學溫度計校準,比重1.023左右)
2.淡水盆:用除氯水(涼白開就行,養蟹一切用水都必須除氯),深淺合適就好,不能用鐵質的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的,和海水一樣兩隻三天一換。
3. 食物盆:不能用鐵質的,可以是培養皿或者大貝殼
4. 攀爬物:杜鵑根,沉木一類,原則是分叉多,要結實,杜鵑根是不錯的選擇,但是不能用松科等常綠植物的木材
5. 躲避物: 原則是不透光,無底,材料不是松科等對蟹有害的植物,椰子殼,樹皮洞,甚至剪開的塑料花盆都行
6. 溫溼度計:溫溼度很重要,溫度在25度左右,溼度在70%左右,陸寄居蟹是熱帶生物,鰓需要一定水分才能呼吸空氣,溫溼度不合適常常是主要死因
7. 墊材:椰土或者2~3mm直徑的珊瑚沙,貝殼砂,厚度要最大個體的三倍高度,10cm以上;墊材最好乾燥,不要積水
8. 噴水壺:用來增加溼度,有蓋子的情況下一般一天噴水三次即可維持溼度,噴水請用除氯水
9. 加熱裝置:加熱墊或加熱燈,最好用加熱墊,有利於保持溼度;貼在缸側壁,一個不夠就貼兩個;另外最好不要貼在缸底,墊材會堆積熱量,導致埋沙的蟹過熱。
攜手日本GEX、英光,臺灣海豐、惠弘
一魚一世界,一草一菩提
猛戳原文,查看「往期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