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長期流傳著這麼 一個說法 ,「螃蟹是依靠地磁場來判斷方向的。在地球形成以後的漫長歲月中,地磁南北極已發生多次倒轉。地磁極的倒轉使許多生物無所適從,甚至造成滅絕。螃蟹是一種古老的回遊性動物,它的內耳有定向小磁體,對地磁非常敏感。由於地磁場的倒轉,使螃蟹體內的小磁體失去了原來的定向作用。為了使自己在地磁場倒轉中生存下來,螃蟹採取「以不變應萬變」的做法,乾脆不前進,也不後退,而是橫著走。」
這種說法靠譜嗎?
沒錯,地球磁場的磁極在過去的千萬年中的確發生過好幾次翻轉。(詳見 《地球磁極倒轉,指南針變指北針?》 )也確實有不少動物都能利用地磁場導航,包括跟螃蟹親緣關係較近的眼斑龍蝦( Panulirus argus),就能利用磁羅盤為其返巢和遷移指明方向。但在已有的研究中,「螃蟹利用地磁場導航」的說法,並未獲得研究文獻的支持,已知的大部分螃蟹種類,都無緣「磁場導航」一說。比如大西洋砂招潮蟹( Uca pugilator),就是根據天空中的參照物、沙灘的傾斜度、波浪等線索來找到回家的路。
烏泱烏泱的招潮蟹在路上挪動。 圖:berkeley.edu
其次,螃蟹沒有所謂的「內耳」結構,它們的聽覺器官分布在腿上。由於步足上分布有不少特殊的感覺器官,可以接收空氣中的聲音和高頻率的地面振動,螃蟹的腿可是非常的「敏感」。比如,招潮蟹、幽靈蟹等螃蟹就會用鉗子敲擊地面,或者用鉗子互相敲擊製造聲音和地面振動來與同類交流。
再者,「螃蟹橫行是適應地磁倒轉」的說法,本身存在著不少漏洞。能利用地磁場導航的動物並不少,但它們都沒有因為地磁倒轉就出現橫著走、橫著飛的適應性行為,為何唯獨螃蟹進化出這種奇特的行為?而且,橫著走就能適應地磁倒轉了嗎?要知道,「橫」其實只是相對於螃蟹身體的頭尾方向,它仍然可以朝著東南西北任何一個方向走。
對於只有八條腿就想冒充螃蟹的形象,要予以堅決打擊!圖:deviantart.com
螃蟹通常是指節肢動物門甲殼動物亞門軟甲綱十足目腹胚亞目短尾下目的動物。甲殼動物根據體節的形態和機能,可分為頭節、胸節和腹節。頭節主要管感覺,胸節主要管運動,腹節主要管生殖。
螃蟹共有8對胸肢,前3對特化為顎足,雖然叫做「足」,但它並沒有爬行的功能,而是協助口肢碎化食物的輔助器官。因此我們通常所說的腿,指的是螃蟹的5對步足,第一對為螯足,末端具鉗,後4對用於爬行。
螃蟹為什麼橫著走?首先,結構決定功能,螃蟹的每隻步足都由七節組成,關節只能上下活動,就如人的胳膊肘不能往外拐、膝蓋不能向後彎是一個道理。事實上,螃蟹可以緩慢地向前行走,但其步幅、速度和效率遠遠低於橫著走。要想驗證這個很簡單,你可以抓一隻螃蟹,輕輕晃動一下,它的八條腿就會左右亂顫,但如果你抓著它的腿前後晃,晃動的幅度較小,再使勁很有可能就「啪」地一聲斷掉了。
螃蟹橫著走和它身體的長寬比也有一定關係,它的左右方向寬於它的頭尾方向,整個身體呈寬寬的、扁平的形狀,這樣也便於以較低的能耗,最快的速度進入狹長的洞穴,躲避敵害的攻擊。
然而,也不是所有的螃蟹都只能橫行。比如,和尚蟹就可以向前奔走。其他不算是螃蟹的蟹類,比如寄居蟹也是直行,生活在海藻叢中的許多蜘蛛蟹,還能在海藻上垂直攀爬。
左圖為某種和尚蟹,「和尚蟹」因為背甲圓而禿而得名。它們生活在潮間帶沙土的地道中,退潮時會結群活動於地表。右圖為某種蜘蛛蟹,頭常呈喙形,足細長,行動遲緩,一般生活在深海,有時會爬到淺海的沙灘上。圖:Wiki Commons & qdedu.net
仔細觀察和尚蟹和蜘蛛蟹的身體,可以發現,它們有個共同點就是身體的長度和寬度的差值不如其他螃蟹大,身體近似圓形,也不那麼扁平,所以它們能採取向前的行走方式。
再來看一下寄居蟹,寄居蟹為十足目歪尾下目下寄居蟹總科生物的統稱,跟大多數螃蟹屬於十足目短尾下目不同,寄居蟹不能算作是「螃蟹」。寄居蟹一般體軀左右不對稱,腹部較柔軟。它們擁有一對強壯的螯肢,為取食禦敵用。第1、第2對步足較長,用於爬行,第3、第4對步足一般很小,有角質褥,可支撐著螺殼內壁,使體軀穩定。寄居蟹不在螺殼裡的時候,更像是一隻蝦,身體長大於寬,再加上背著重重的殼在身上,殼口狹小,向前行走顯然更省事。
寄居蟹可將身體捲曲於螺殼中,直行才是它們的行走方式。圖:petly.net
動物們採取何種方式行走,其實是跟它們的生存環境、身體構造密切相關的,適應環境、高效節能才是它們的行動的宗旨。不管是螃蟹,還是寄居蟹,直行還是橫走,這不過是它們生命長河中進化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