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暨人的「三大碗」

2021-02-27 清風徐徐

 

作為古越之地,西施鄉裡的諸暨,有著獨特的飲食文化。若論及與別處不同且最具代表性的諸暨菜,我想就在民間自辦酒席上,原汁原味的幾道菜了。

 

諸暨傳統習俗,歲時節令、婚嫁生育、造屋遷居、生日壽誕、喜慶喪葬等都要置辦酒宴,也即土話所說的「辦酒」或「吃酒」。

 

酒宴上少不了豐盛的葷素菜餚,每家每戶不盡相似,上菜上酒的程序吾鄉各地也多有不同,但山粉豆腐蒸三鮮(另一說為甜索麵)線粉等,用清一色藍邊大碗盛裝的三樣菜餚,即俗稱的「三大碗」,則是一定有的頭三道菜。似乎成為恆古不變的規矩,也成了地地道道的諸暨老味道。

西施豆腐

 

最使諸暨人拿得出手的菜,便是西施豆腐(鄉間俗稱煎豆腐或山粉豆腐),在諸暨家喻戶曉,人人皆喜,當仁不讓的第一碗。

 

相傳,西漢淮南王劉安在煉丹時無意間發明了豆腐。千百年來,因為豆腐的玉白鮮美,頗受帝王將相的推崇,更為平民百姓所喜愛,捧為素食精品,在各大菜系中都有其亮麗的身影所在。如川菜中的麻辣豆腐、魯菜的鍋塌豆腐、京菜的蟹黃豆腐以及粵菜的四喜豆腐等不勝枚舉,而諸暨的西施豆腐獨樹一幟,又是眾多豆腐中推陳出新的一種吃法。

 

鄉間來了客人,盛情的農家都要殺雞殺鴨待客,煮雞後的雞汁湯以及雞胗、雞腸、雞肝等時件,加入豆腐後又做出鮮美無比的一道豆腐羹來,老百姓習慣叫它「煎豆腐」。

 

記得那時我剛參加工作,一師兄的老家在離街亭才三裡地的小山村,好像是過完春節不久,師兄邀我們幾個去他家「趕會場」(物資交流會)的,大家「會場」裡轉了一圈,對場內的東西,也沒什麼興趣,就直奔他老家吃中飯。

 

他母親十分熱情,殺雞買肉早準備好滿滿一桌菜餚,席間的第一碗熱菜就是煎豆腐。那個煎豆腐色澤明亮,鮮得簡直無法去形容,大家你一勺我一調羹的,沒幾下碗就見底了,有人還直叫要「添頭」。

 

打那以後的好幾年,師兄老家的「會場」,我們幾個每年都會不請自到的,當然說白了,奔的主題還不是他母親做的煎豆腐。

 

鄉間的農家也有如此美味,有點不可思議。看來烹飪「高手」,有時候還真是藏匿在民間。

 

而現今所謂的西施豆腐,其實是近些年對煎豆腐的一個與時俱進新稱謂而已。

 

可別小覷西施豆腐,雖然只是一道平常豆腐菜,但地道的西施豆腐,從選料到火候以至烹飪手法,都是相當考究的,須是土雞湯做底,豆腐也並非普通機制豆腐,多取材於本地農戶純手工的鹽滷豆腐。

 

精選黃豆,清水浸泡、石磨磨漿、柴灶煮漿、滷水點花、包袱壓制、豆腐乃成。

 

手工磨製的豆腐,口感特別滑潤鮮嫩且有種本色清香,機器製作的無法比擬。

 

豆腐既出,西施豆腐的烹飪也來不得半點閃失,宴席上的廚師師傅無不使出渾身解數,做好這道招牌菜的。

 

將豆腐切成小方塊,小心推入雞湯鍋中,放入切碎的雞時件,木耳、筍絲等,滾幾開後以農家自產的「山粉」勾芡成羹,最後佐以蛋花、小蔥點綴,即可出鍋。

 

不過,勾芡粉可是個點睛之筆,過稀過稠都會影響賣相與口感。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然這豆腐一上席,透露出一股清鮮,包藏一份火熱,立即成為一桌子人的「眾矢之的」只怕稍一遲疑,就會輪不到品嘗,氣氛也因此變得格外地熱烈。人們有點迫不及待,也有點奮不顧身,即使是大冬天,也吃出一頭熱汗來,也燙得淚眼婆娑,諸暨有句老話叫「亂搶煎豆腐」的,說的大概就是這個情景。

 

大凡人間美食,幾乎都與名人有些「沾親帶故」,有其美麗動聽的傳說。在介紹西施豆腐的一篇文章裡,西施豆腐的由來就與西施牽扯上了關係;另一篇,則娓娓講述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與寵臣劉墉在薴蘿村品嘗西施豆腐的故事。

 

西施與豆腐本無半點瓜葛,因西施所處的春秋末期尚無豆腐出現,而淮南王是在漢初發明的豆腐,比西施足足晚了三百多年。

 

假借西施美名冠於傳統美食之上,又以乾隆帝親嘗增色,實在是諸暨人的一種聰慧。

 

蒸三鮮



接踵而來的第二碗菜,就是蒸三鮮

 

曾經看過一本烹飪方面的書,書中介紹「蒸」的起源說,經專家考證,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發明了可以隔水加熱食物的獨特炊具。——甑,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有了甑便有了「蒸」的烹飪方式,蒸的歷史也可謂源遠流長的。

 

在沒有煤氣灶、電飯煲的時候,諸暨人燒飯做菜完全依靠大鑊灶(柴火灶)完成,為了節約有限的柴草,充分利用熱能,於是,諸暨人有了高鑊蓋、飯鑊架,也有了更多的蒸菜。

 

淘米入鑊燒飯時,水面擱一竹飯架,其上置要蒸的菜碗,一架不足,有的主婦會在碗上再安個飯架子,然後再放菜,最後蓋上高鑊蓋。飯熟菜香,揭蓋熱騰騰一起上,方便又省時,蒸菜就漸漸成了諸暨家常菜餚的一大特色。

 

諸暨蒸菜最大程度得保持了菜餚的原汁、原味、原形。不過,蒸三鮮因為配料講究,在以前,平時也很難吃到的。

 

小時候,一過臘月二十,諸暨人準備過年的腳步會一天比一天快起來了。

 

做肉圓、包蛋卷、炸肉皮.起早摸夜的準備三鮮原料等年貨,是大多數人家必做的「功課」。

 

那幾日,經常聽到從誰家廚房間傳出的一陣陣緊鑼密鼓般的斬肉末聲,隨後是打蛋聲,不久後就是蛋液入鍋的「嗤啦」聲.我就知道這戶人家在包蛋皮裹肉卷了。

 

也有人家,把平日吃肉積攢下來,已掛得乾巴巴的一條條肉皮,放進油鍋裡炸成蓬鬆,然後又切成小塊在水裡泡軟。

 

寒冷的一個夜晚,天空還飄著雪花,我躺在溫暖的被窩裡,聞到自家廚房裡飄來的陣陣蛋卷的香味,嘴裡直咽口水,暗暗盤算著等夜深人靜大人忙完睡下後,然後爬起來去偷點吃吃,候著候著終於還是打熬不住,一覺睡熟過去.

 

這天,在東白湖農家的一場「喜酒」上,又吃到了久違的蒸三鮮,一下子喚醒了我沉睡多年的兒時記憶。

 

說來,叫「三鮮」這道菜的,各地也不少,單周邊就有紹三鮮、杭三鮮,還有滬三鮮等等。

 

但這些三鮮不是作料臃腫、味道雜陳,如同不善打扮的富婆,佩戴了過多的珠寶首飾;就是貨色過於簡約、寡水清湯,像個家境貧困、嫁妝寒磣的新娘。

 

唯有諸暨的蒸三鮮,厚重殷實,層次分明。以豬肚片、豬心片墊底,中間是木耳、筍片、鵪鶉蛋、肉圓、水發肉皮等,最上面端端正正碼一層層質樸的蛋皮裹肉卷。

 

葷與素的攜手,幹與鮮的默契,原生和精製的相得益彰,以及多重美味的相互交融,引爆全新的味蕾感受。在這裡若以任何文字去描述、去形容這道蒸三鮮味道,都是冷靜而蒼白的,舌與腸胃才是最好的知己。

 

吃地道的諸暨蒸三鮮,只要來一小碟普通醬油即可,無需更多的蘸水,甚至於「淡口吃」也照樣吃得津津有味。

 

線粉



第三碗便是「土生土長」的線粉了。

 

諸暨人說的線粉,也即粉絲。一般以番薯粉加工而成的。細細想來,諸暨人這個詞彙用的很生動、精準,頗能形容這種食物的形態,而稱之為粉絲,顯然就不那麼貼切了。

 

第一次吃「螞蟻上樹」時,相信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這個菜的,吃完才明白,原來就是肉末番薯粉絲。

 

深秋,一夜繁霜,盡數收穫番薯。諸暨農村人便開始從番薯中提取澱粉(諸暨土話叫「山粉」),然後在冬閒時光,拿曬乾的山粉做出線粉

 

山粉入水溶解,用力攪拌均勻,上籠蒸熟後晾乾,然後用專門的刨刀刨出線粉,懸掛在風口與陽光底下,經歷大自然的「洗禮」。遠離城市的偏僻鄉村至今還保持著這個沿襲多年的傳統製作工藝。

 

每當這個做線粉的季節,群山環繞、溪水淙淙的小山村總是忙碌並快樂的,角角落落曬滿新製成的線粉,飄散歲月沉澱的清新香甜。

 

諸暨境內四面環山,山間翠竹青青,常年竹筍層出不窮,春有象牙筍、夏、秋有鞭筍、冬季是「團筍」。新鮮出土的嫩筍金衣白玉、肉質細而緊、極鮮,能夠味而不奪味,是線粉最好的配角,加一點金黃的蛋絲,再撒一把青綠的蔥花,使得,諸暨三大碗之一的線粉,除了也有肉味外,還吸附了蛋皮、筍片等多種鮮味,說實在,無論口感還是色澤,都要比「螞蟻上樹」更勝一籌的。

 

一大碗吸足肉汁筍氣的線粉晶瑩剔透、柔滑勁道,夾一筷入口,對唇齒的撫慰達到了細緻入微的程度。

 

八仙桌、長凳子,熱氣蒸騰的幾口大鍋,洋溢著各類食材的香味,在鄉間熱鬧非凡的婚宴上,聽樂隊演奏,看眾人說笑,期待爽滑透鮮的線粉,輕輕滑過舌尖的那一瞬間,確實別有一番風味的。

 

有時候,美食是一種相思,一種牽掛,也是一種濃濃的鄉愁。

諸暨三大碗,分量足,能壓場,好比一出大戲的開場鑼鼓,顯得隆重而體面。

 

諸暨人的熱情好客、豪爽耿直、大智大慧,完美地滲透蘊含其中,讓人那麼地回味悠長。

相關焦點

  • 諸暨人的「三大碗」,每一碗都是濃濃的家鄉味
    酒宴上少不了豐盛的葷素菜餚,每家每戶不盡相似,上菜上酒的程序吾鄉各地也多有不同,但山粉豆腐、蒸三鮮(另一說為甜索麵)、線粉等,用清一色藍邊大碗盛裝的三樣菜餚,即俗稱的「三大碗」,則是一定有的頭三道菜。似乎成為恆古不變的規矩,也成了地地道道的諸暨老味道。
  • 諸暨美食
    諸暨特色小吃品種繁多,發揮了江南食品資源豐盛的優勢,從選料到加工、烹飪形成自己的特殊工藝,並根據不同季節和不同風尚,都有種種獨特的節令小吃和應時點心,正月十五吃湯圓,清明時節望囡果,端午包粽子,中秋團圓餅,重陽蒸糖秧,除夕團圓飯.,今天介紹諸暨的特色美食,歡迎來到諸暨作客。
  • 諸暨綠色農業巧打三張「綠色牌」
    諸暨綠色農業巧打三張「綠色牌」 www.zjol.com.cn 2003年12月04日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 近幾年來,諸暨市依靠當地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打出「樹立綠色龍頭,叫響綠色品牌,培育綠色市場」三張牌
  • 諸暨各地都藏著讓人慾罷不能的美食,這份《諸暨美食地圖》收好
    次塢打面對於諸暨人來說,不止是一碗填肚子的主食,更是一種情懷、一種傳承。 在諸暨,次塢打面已有600年的歷史。馬劍饅頭又大又發,人送暱稱「大發饅頭」,它身上承載了百姓「大發大利」的美好訴求。是馬劍鎮飲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重要符號之一。 嶺北鹽焗雞
  • 諸暨時評 | 留下過年,諸暨擁抱你
    今年春節,我們一起留在諸暨過年吧!日前,市人社局對全市企業和全體新諸暨人發出倡議書,鼓勵彈性休假,倡導非必要不離諸,就地過節,倡議企業做個有愛的大家長,用實際行動留住更多家人。我們欣慰地看到,短短幾天,「留在諸暨過年」的倡議,已經得到眾多企業與新諸暨人的響應:黑貓神日化股份有限公司召開了全體員工大會,發布了一系列吸引外省員工留在公司過年的措施,對留下來過年的員工,整個2月份都發雙倍工資,還能得到春節全勤獎;浙江凱詩利科技有限公司為留廠員工全免食宿,還給每人2000元新年紅包的福利……這樣的待遇,很優厚很硬核,已經遠遠超出法律範疇內的加班工資,從中也充分顯現企業留人的誠意
  • 諸暨十大頂級A片,羞羞~諸暨人免費看,不過你肯定沒有全部看過!
    片名:《五洩》售價: 門票:80元 諸暨人免票(船票10元)觀賞熱線 : 0575-87773688片名:《西施故裡》售價:100元 諸暨人免費觀賞熱線:0575-87372339片名:《湯江巖》售價:20元 諸暨人免費觀賞熱線:0575-87548083拍攝場地:諸暨市同山鎮湯江巖風景區
  • 諸暨老蔡今天請500位留守的外來建設者吃年飯
    老蔡說,自己在諸暨經營多家餐飲服務公司,員工中有85%是外來建設者。服務業越到節假日越忙,尤其是過年。可由於年底外地員工都要求放假回家,他吃過這種「沒人可用」的苦。「留人要留心,我希望能通過這場年夜飯,讓更多在諸暨打拼的外來建設者,感受到諸暨人對他們的愛和感激。讓他們能舒心、踏實地在諸暨工作、生活。」
  • 舌尖上的春天,諸暨人不能錯過這些野菜
    下面,小編就網羅幾款我們大諸暨的本土野菜。這個周末,不妨趁著好天氣去山野裡找找。最佳食用時間:冬末春初推薦採挖地點:田野薺菜算得上是諸暨人最早吃到的時令野菜,從冬末就開始。薺菜的營養價值很高,食用方法多種多樣,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功效,常用於治療產後出血、痢疾、水腫、腸炎、胃潰瘍、感冒發熱、目赤腫疼等症。
  • 諸暨人,影視城開拆了!現場成這樣了!
    諸暨影視城 於2011年開建,2013年10月1日開園試運營,主要景點由太和殿、太極殿、民國街,明清府邸、紫石街、韶山故居,城牆、白塔寺、大雄寶殿,西花廳、鴛鴦樓等多處影視拍攝景觀。
  • 諸暨絕跡老照片,每一張,都讓人感慨萬千……
    也在蓬勃發展 今天讓我們通過一組老照片 看一看那些年專屬於諸暨人的 「諸暨記憶」 商貿產業遍地開花 1988年1月1
  • 諸暨人將拿到一張卡!從此我們就是杭州人?!
    遊玩,去杭州;讀書,去杭州;看病,去杭州;賺錢,去杭州……諸暨人一言不合就愛往省城跑,這風氣……以後將越來越盛。今年10月,諸暨人又將多一張卡,直接把諸暨人和杭州捆得牢牢的,各種省城人的福利,我們也能享受到啦!
  • 「諸暨老味道」體驗店增至23家!記得去打卡!
    相傳朱元璋還未稱帝時,率軍隊駐紮在諸暨,偶然在一家小麵館吃到了店家祖傳的手工打面,驚豔之餘,讚不絕口,連呼「百吃不厭」。自此,次塢打面的名聲越傳越響。寓意:每一碗精心製作的打面背後都是諸暨人不服輸的性格與親力親為的特徵。
  • 五顏六色,刷新諸暨人對清明粿的認知!就在大唐
    每年的清明節前夕,很多諸暨人都會忙著做清明餜。在清明時節祭祀祖先、吃清明餜等民俗活動,是諸暨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也是諸暨人永遠的鄉愁。當然,朱錦奇也不例外。他當即有了想法:讓清明餜這種令人懷念的傳統美食走出家鄉,讓更多的人品嘗到。  那年,朱錦奇正好在杭州虎跑路四眼井開了一家精品民宿餐廳。於是,他就和戚偉幸夫婦商定,為自己的餐廳提供清明餜。那時,清明餜成了餐廳裡的一道特色點心,深受客人們的喜愛。
  • 這份《諸暨美食地圖》請收好!|白塔湖|麵條|諸暨美食地圖|諸暨
    諸暨各個犄角旮旯裡都藏著讓人慾罷不能的美食這份《諸暨美食地圖》請收好!次塢打面次塢打面對於諸暨人來說,不止是一碗填肚子的主食,更是一種情懷、一種傳承。在諸暨,次塢打面已有600年的歷史。「打面」的秘密全在一個「打」字。
  • 諸暨歷史故事之雪泥鴻爪
    諸暨歷史故事之雪泥鴻爪暨陽大地,山川生色,歷代多有聞人名士駐足於此。他們或慕諸暨山水,遊歷觀覽;或因公務在身,匆匆路過;或處紛亂時世,尋幽避居。此外,或聯姻、或訪友、或傳道,而留下了他們的印跡。——高士奇《題章侯畫扇》詩序清代有一位博學多才的史學家,他出生於紹興府餘姚縣高家村(現屬慈谿),後入籍錢塘;他深受康熙信賴,三次隨駕皇帝西徵;他歷任翰林院侍講、侍讀、侍讀學士,官至禮部侍郎兼翰林院學士;他能詩文,擅書法、鑑賞,所藏書畫甚富,所撰著作等身。他就是高士奇,字澹人,號瓶廬,又號江村,諡號文恪。
  • 「諸暨老味道」體驗店增至23家!記得去打卡!
    小編了解到,為創建「詩畫浙江·百縣千碗」——諸暨老味道體驗店,這些餐館下了不少苦功夫,不僅精心挑選了諸暨「百縣千碗」代表菜,還在餐館軟硬體建設方面花了不少心思。相傳朱元璋還未稱帝時,率軍隊駐紮在諸暨,偶然在一家小麵館吃到了店家祖傳的手工打面,驚豔之餘,讚不絕口,連呼「百吃不厭」。自此,次塢打面的名聲越傳越響。寓意:每一碗精心製作的打面背後都是諸暨人不服輸的性格與親力親為的特徵。
  • 國慶諸暨遊
    這裡曾是浙東人民解放軍金蕭支隊的駐地,也是浙東解放區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的辦公地點。半山腰,風景很不錯。有小夥伴說想來住幾天,師太說沒問題。西施故裡的聯票是100元,就是這5館收費:中國名媛館(介紹中國歷代的美女和傳奇女性),鄭氏宗祠,範蠡祠,中國民俗館,西施殿,網上惡評如潮,大家也就不湊熱鬧了,外面轉轉。
  • 「諸暨老味道」體驗店增至23家!記得去打卡
    相傳朱元璋還未稱帝時,率軍隊駐紮在諸暨,偶然在一家小麵館吃到了店家祖傳的手工打面,驚豔之餘,讚不絕口,連呼「百吃不厭」。自此,次塢打面的名聲越傳越響。寓意:每一碗精心製作的打面背後都是諸暨人不服輸的性格與親力親為的特徵。
  • 《歡樂喜劇人》決賽,大碗三少爆冷被張雲雷碾壓!網友:絕對黑幕
    歡樂喜劇人第四季,將迎來最後一場總決賽!走完12期,通關的團隊僅剩5組,分別是賈冰、大碗三少、張雲雷、程野宋曉峰及郭陽郭亮。如今喜劇人舞臺上,除了賈冰無爭議遙遙領先外,其他四組基本上算是平分秋色。先說說大碗三少吧,何歡、卜鈺、許君聰目前在賈玲公司籤約,單拎出一個,都是集創作導演於一身的全能型演員,早先在《喜劇總動員》《跨界喜劇人》中三人都是獨當一面的角色,三人此次合體,竄出來的本子,創意足,笑點新,取得了很好的現場效果!與此同時,他們也是一組沒什麼背景、沒什麼靠山的喜劇人,尤其是其第二部作品《健忘村》爆笑之餘,很走心,很有深意。
  • 諸暨三款經典美食,吃了還想吃!今天終於知道製作要訣了……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吃著「諸暨小吃」長大的你 還記得這些家鄉的味道嗎? 今天,文明君要來簡說 三款用不同麵團製作的代表性小吃 第一款:桃源大包 我們諸暨人一直以來對吃饅頭可說是情有獨鍾,尤其是肉饅頭。而桃花源肉包子,更是很多老城關心裡最具代表性的家常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