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今天絕大部分香港人都是近代不同時期自中國內地遷徙而來的,這是不爭的事實。然而,鮮為人知的是香港也有自己的「土著人」,這群人的另一個名字,叫做「新界原居民」。
什麼是新界原居民?
元朗區位於香港西北部,是香港地理位置最偏僻的地區,其知名土特產「恆香老婆餅」更是深受不少本地人和海內外遊客的喜愛。
然而從市區到元朗相當遙遠,即使坐地鐵最快也要一個多小時才能到達,因此香港本地人習慣把元朗戲稱作「大西北」。即使同處一城,元朗之於九龍、港島的市民,就好比是內地人印象中黃沙滾滾的大西北一樣,是一個遙遠、荒涼而又陌生的存在。
然而,越是交通不便、閉塞荒涼的地方,往往越容易孕育出勇敢彪悍的民風。現在的新界原居民都對自己的背景十分自豪,因為他們的祖先曾是香港這片土地上最有血性、最富有家國情懷的一群人!
新界原居民舉行祭拜祖先的儀式
新界原居民,按照香港法律,是指1899年英國租借九龍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新界地區之前,世世代代在新界各村落定居,且從未遷出過所在村落的定居者及其後人。新界原居民主要聚居在元朗、屯門和北區一帶。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新界原居民均享有眾多合法傳統權益,例如「丁權」。
「丁權」是指原居民男性有權一生一次,向政府申請興建一間樓高3層的小型屋宇(俗稱丁屋),並可獲豁免繳納差餉,土地契約和與土地有關的一切權利在香港回歸以後仍維持不變,如政府要求原居民的鄉村搬遷,還需提供特惠補償。
在香港這個寸金尺土的城市裡,新界原居民享有的土地權益可以說是相當令人羨慕的。而他們的權益之所以能得到保障,與千百年來新界原居民的血性歷史是分不開的。
「元朗群眾」的前世今生
1278年的盛夏,已經徵服大半個歐亞大陸的蒙古帝國,正在全面進攻漢人最後的抵抗力量——南宋朝廷,希望實現徵服中原的夢想。而在宋軍節節敗退之下,退守廣東一帶繼續抗元的丞相文天祥,因叛徒出賣而被元軍俘獲,押送至北京後在忽必烈的多次勸降未果下最終被殺害。
文天祥像
由於文天祥死時沒有子嗣,其弟文壁為盡家族孝道,保存血脈,只好放棄抵抗,向元朝投降,並把兒子過繼給文天祥的堂弟文天瑞,而文天瑞一家後來隱居在廣東寶安縣(今屬於深圳、香港)一帶,文氏後人便在新界紮根下來,人口和領地規模更是越來越大,與其他四個規模龐大的氏族(鄧、廖、侯、彭)一起並稱為新界五大氏族。
今天的新界,便成為了五大氏族的家族領地。在香港被割讓之前的幾百年裡,五大氏族早已在新界繁衍了數十萬後代,並在元朗廣建宗祠、書院、廟宇和集市,其中絕大部分都成為了法定文物古蹟。
元朗文物古蹟聚星樓(上)及鄧氏宗祠(下),皆由新界五大氏族出資修建
為了治安需要,五大氏族還在村落四周建起了圍牆,甚至還還培養了大批鄉勇團練作為自己的私人武裝。這些負責守衛圍村的鄉勇團練一般訓練有素、紀律嚴明,作戰能力更是絲毫不遜色於當時的正規軍隊。
清代香港新界民兵形象
今天香港新界和深圳一帶隨處都能見到的「圍村」,便是五大氏族所遺留下來的。可以說在英國殖民香港之前,五大氏族是整個新界地區實際上的管治者。
遍布香港新界各地的圍村
也許是由於祖先曾效命過中央朝廷(例如新界鄧氏始祖鄧符協是北宋科舉進士)的緣故,與香港市區文化生活和思維方式的高度西化不同,新界原居民受中國傳統文化浸潤極深,宗族和家國觀念極強,這一點哪怕是經歷過英國100多年的殖民管治也未曾改變,更使得元朗成為香港殖民地時期「比中國更像中國的地方」。
儘管歷史上新界原居民一直被視作「鄉下仔」,因為他們聚族而居,組建幫會,還經常爆發宗族械鬥,是一群典型的「麻煩製造者」,但也正是這種獨特的社會背景,形成了新界原居民血性的一面,任何外敵只要敢侵犯香港,必然會被他們教訓到學會做人。
保家衛國的血性精神
1898年,大英帝國與清政府籤訂了《展拓香港界址專條》這一不平等條約,宣布租借新界地區99年。彼時香港島和九龍半島已經被英國人統治近半個世紀,早已發展成高度發達的國際自由港,英國人想要進一步拓展領地,便把目光投向了九龍以北那片群山密布、豐腴富饒的土地。
但是與在世界上其他殖民地的遭遇一樣,殖民者想要霸佔新土地,必然會遭到原住民的激烈抵抗。新界由於南面多山,向來與香港市區交通不便,相反當時其與鄰近的深圳、東莞同屬廣東省新安縣管轄,與祖國內地的聯繫高度緊密,加上不少新界原居民本來就有親屬生活在廣東省內,清末列強不斷侵犯廣東一帶,也使得他們與鄰近的廣東人民一樣同仇敵愾,痛恨殖民者的侵略行為。
1898年英國殖民者在香港大埔舉行升旗儀式,正式宣布接管新界
19世紀末的大英帝國如日中天,在世界各地的殖民戰爭中屢戰屢勝,殖民者想到佔領港島和九龍時並沒有遇到任何像樣的抵抗,便在接管新界後大搖大擺地舉行了升旗儀式。然而,當時世居元朗的鄧氏族人,痛恨洋人的侵略與殖民統治,便秘密號召元朗一帶的其餘鄉民以武力反抗接管。
鄉民們在新界各村落貼出檄文:「我民所深惡痛絕者,英夷也,該夷入我鄉界,奪我土地,貽無窮之患。禍在旦夕,我民夙夜焦愁。我鄉間百姓不甘安坐待斃,決心抵抗夷人!」
1898年英國宣布接管香港新界地區後向當地華人發出的諭告
在抗英鬥爭開展的第一天,在村內漢奸的通風報信下,港督梅含理早已知悉元朗鄉民即將起事,但他卻過分自信地只帶了數十名英國警察去掃蕩反抗力量,結果遭到眾多元朗民眾的迎頭痛擊,無奈之下只好請求戰艦增援,當時戰艦向元朗山頭先後發射了17枚炮彈,才迫使抗英民眾撤離陣地。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受元朗抗英鬥爭的鼓舞,新界各地的鄉紳和村民紛紛前來支援,抗英人數更一度躍升至二千餘人。英國殖民者沒料到新界鄉民的反抗竟如此頑強,便分別從水陸兩路調派了數千名士兵前來鎮壓,其中有一百多名配備現代化武器的印度籍僱傭兵,更是遭到了一千多名只裝備了舊式火槍的新界民眾包圍,最後英軍只好派軍艦把他們救出來,相當狼狽。
英國殖民印度後從當地僱傭的,曾參與鎮壓新界鄉民反殖民起義的印籍官兵,他們是英國進行全球殖民戰爭的急先
然而新界鄉民與英國軍隊之間的實力對比實在太懸殊了,在頑強抵抗六天以後,裝備落後的鄉民們在犧牲500多人後終於選擇了投降,史稱「新界六日戰」。
事後英軍為了報復,把他們在戰爭中炸毀的兩座元朗鄧氏圍村的鐵門,作為戰利品運往倫敦展覽,直到1925年才歸還給元朗的鄧氏後人。
整個「六日戰爭」中,新界鄉民儘管只有數十件相當於明朝時代水平的火器,大部分人更是只有短刀、長矛等簡陋兵器,但就是這樣一支隊伍,憑藉其出色的組織能力和勇猛的作戰精神,竟然逼得英國人需要調動400多支現代化步槍和4艘戰艦才能鎮壓下去。
新界原居民的抗英鬥爭為近代中國人民的愛國反侵略歷史寫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頁。殖民者正是領教過新界原居民的血性,才承諾給予他們眾多土地上的特權,以穩定他們的民心。
參與過「新界六日戰」的英籍官兵合影
戰爭結束後,「六日戰爭」中戰死的村民名字被秘密供奉在元朗的一間祠堂內。戰爭中唯一一個向英軍通風報信的漢奸也被憤怒的村民亂棍打死,屍體被裝進豬籠扔到了河裡。
然而,為了穩定香港殖民地的秩序,避免引起當地中國人對殖民者的反感,殖民政府一直對「新界六日戰」避而不談,直到回歸之前這段歷史在香港都鮮被提及。以至於現在很多香港人都忘記了這段歷史,年輕一代更是不知道他們的祖先為了捍衛這片土地曾流過多少鮮血。
「新界六日戰」路線圖
儘管最後還是無法擺脫被殖民的命運,新界原居民的愛國愛鄉情懷依然十分濃厚,例如1941年日軍佔領香港,許多新界原居民加入了東江遊擊縱隊展開抗日鬥爭,當中有大部分來自元朗。他們配合華南地區的抗日武裝力量,多次抵抗日寇進攻,還參與營救了不少抗日誌士和盟軍戰俘。
1941年12月日寇侵略並佔領香港,開始了香港長達三年零八個月的悲慘歲月
以元朗人為代表的新界原居民,儘管在殖民時代享受過不少優待政策,但他們從未否認過自己的中國人身份,更一直以恪守中華傳統文化美德為榮,光是這一點就值得點讚!
看完元朗群眾的血性歷史,你是否有被感動到呢?建議大家來香港的話可以去元朗買一下雞蛋卷、老婆餅,逛一逛歷史古蹟,體驗當地獨特的鄉土文化,還能感受到香港最淳樸、最好客的一面呢!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