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縣想與嘉義市合併,面積不大的臺灣地區會出現第七個「直轄市...

2020-12-24 上觀

近日,位於臺灣地區中南部的嘉義市街頭豎起了一塊倡導嘉義縣與嘉義市合併的廣告牌,並以「蛋白(嘉義縣)、蛋黃(嘉義市)」來比喻縣市關係,因為從地圖上看,面積僅60平方公裡的嘉義市被面積1903平方公裡的嘉義縣完全包圍其中。

 

 

 

支持合併的人士打出的廣告詞是「蛋黃、蛋白一起吃較營養」,而反對的人則認為這是「大魚吃小魚」,況且嘉義市各方麵條件都強於嘉義縣,因此要求嘉義市長涂醒哲「頂住壓力」。

 

縣市合併有先例

 

縣市合併,在臺灣地區並不是沒有先例。

 

過去,臺灣地區的縣市同名情況比較普遍。比如,既有臺北市,也有臺北縣,既有臺中市,也有臺中縣,既有臺南市,也有臺南縣。與我們的理解相似,「市」主要是城市化程度較高、人口較為密集、經濟社會較為發達的地區,而「縣」往往就是郊區的概念,因此,往往出現同名的「縣」把「市」全部包圍其中的情況。但與大陸不同的是,「市」與「縣」並不互相管轄,各自選舉縣市長、縣市議會,大致可以理解為平級行政區。

 

不過從本世紀開始,島內掀起了市縣合併潮。臺中市與臺中縣合併成新臺中市,臺南縣市合併成新臺南市,高雄縣市合併成為新高雄市。由於臺北市地位特殊,臺北縣沒有併入,而是直接升格為新北市。

 

如今,面積不大的臺灣地區已經有三種類型的市。第一種是所謂的「直轄市」或稱「院轄市」,也就是「『中華民國行政院』轄市」。按照臺灣地區「《地方制度法》」規定,人口超過200萬的縣有資格提出升格為「直轄市」,臺北縣與桃園縣也就先後升格為新北市與桃園市。「直轄市」也就是外界常說的「六都」,包括臺北、高雄、新北、臺南、臺中、桃園等六市。

 

第二種就是「省轄市」,即「臺灣省轄市」。不過,隨著臺灣當局宣布「凍省」後(即凍結臺灣、福建「省長」「省議員」選舉,虛化兩省的省級建制),「直轄市」與「省轄市」在選舉規則、政治地位方面趨於接近,這就包括嘉義市、基隆市、新竹市等三市。第三種也就是「縣轄市」,這裡的市更多是中心市鎮的概念,比如嘉義縣下,就轄有太保與樸子兩市。

 

縣有情但市無意

 

既然有先例可循,嘉義縣尋求與嘉義市合併,進而升格為「直轄市」也就不算突發奇想。但合併需要的是你情我願,而目前情況很明顯是,嘉義縣郎有情,嘉義市妹無意。

 

嘉義縣長張花冠直言,嘉義縣市被迫拆成蛋黃、蛋白兩區,但「一起吃比較健康」,眼看嘉義縣競爭力每天都在喪失,「希望早一點進行縣市合併」。她認為,推動嘉義「縣市合併」,是讓嘉義未來能蓬勃發展的重要方略,但她否認豎在嘉義市的合併廣告牌是其所為。

 

這番「合併」言論引起了嘉義市的強烈不滿。同為民進黨員的嘉義市長涂醒哲提出,「嘉義市不可能會同意從『省轄市』自願降格為『縣轄市』」,他聲明縣市合併絕對不可能,相信市民也不會同意。

 

從歷史角度說,嘉義縣、市已經分家了35年,各自都形成了一套獨立的行政系統,當地民眾的屬地感都很強;而從實際操作角度來看,嘉義縣、市即使合併,人口總數也僅有78萬餘人,遠不及升格為「直轄市」的200萬人口門檻。既然新的嘉義市無法成為「直轄市」,那麼要讓「獨立」35年的嘉義市政府重新成為嘉義縣下面的一個市公所,嘉義市民接受起來確實不易。況且嘉義市的經濟狀況、社會福利都優於嘉義縣,一旦合併有福利被嘉義縣稀釋的危險。

 

 

這一情況在新竹市與新竹縣中也存在。位於臺灣地區中北部的新竹縣長邱鏡淳就認為,新竹縣、市位置相近,如果縣市合併後,多項建設可以不必再疊床架屋。比如新竹縣面臨垃圾議題,但整個大新竹區域只有新竹市擁有焚化爐,一旦縣市合併後垃圾問題就容易解決。

 

當然,新竹市當局反對縣市合併。道理如嘉義市一樣,自1982年新竹市與新竹縣分家,升格為「省轄市」後,儘管兩地生活區域接近,但新竹市的財政狀況遠比新竹縣為佳,新竹市民擔心縣市合併後要為新竹縣基礎建設埋單,稀釋原有的社會福利。

 

分配差距是關鍵

 

說到底,臺灣縣市首長一心想把自己的「地盤」升格為「直轄市」,更多是因為島內「直轄市」迅速拉開了與其他地區的差距。嘉義縣長張花冠就曾直言,「六都」現在是怪獸,非「六都」縣市財政差異大,「一個臺灣兩個世界」。她還自嘲,其他縣市長流汗拼政績,還不如六都首長打個噴嚏來得容易受聚焦。

 

民進黨新竹市黨部主委、市議員曾資程直言,自從「六都」升格後,資源普遍集中到了這些地區,其他縣市淪為三等。數據顯示,臺灣人口持續往「六都」集中。在2015年,島內近69%人口集中在6個「直轄市」內,其餘縣市老齡化現象嚴重。

 

前段時間,臺灣當局進行了「前瞻基礎建設計劃」,各縣市首長為「分豬肉」大談本地建設的必要性,結果依然是「六都」分到了大頭。嘉義縣長張花冠自嘲,天龍國(臺北市)已娶3個老婆,地鼠國(其他縣市)也要娶老婆了,嘉義縣只是看不到地面的蚯蚓,「這是魯蛇國(音loser)的悲哀。」她向當局喊話,請正視魯蛇國(嘉義縣)的悲哀,民進黨的「轉型正義」應該包括縮小城鄉差距。

 

因此,臺灣地區的縣市是否合併不是關鍵,關鍵在於當局合理分配機制。正如民進黨民意代表陳明文所說,「一致的行政區劃與土地規劃才是關鍵。」

 

(本文編輯:洪俊傑 內圖來源:網絡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蘇唯  編輯郵箱:shzhengqing@126.com)

相關焦點

  • 嘉義縣市合併?「內政部」:應先強化區域聯合治理
    華夏經緯網5月25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嘉義縣市合併話題引發討論,臺「內政部」今天表示,為因應土地空間發展需要,已積極推動「行政區劃法」立法工作,在該法未完成立法前,縣市行政區域合併尚無法源依據,現階段建議地方政府強化區域聯合治理的模式
  • 嘉義縣市合併引綠營執政官內鬥 蔡英文被搬出擋箭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嘉義縣市合併引綠營執政官內鬥,蔡英文被搬出擋箭。圖為民進黨籍嘉義縣長張花冠。(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中國臺灣網5月25日訊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署名「大嘉義大發展聯盟」掛廣告牌鼓吹嘉義縣、市合併風波,嘉義市議長蕭淑麗24日在定期會提案反對縣市合併,獲不分黨派議員支持聯署。民進黨籍市長涂醒哲昨天再度強調,嘉市跟嘉縣合併,省轄市變縣轄市,等於是降格,絕不能接受。
  • 嘉義縣提縣市合併 涂醒哲:蔡英文沒那麼笨
    嘉義市區今傳出多個重要道路口一夜間掛起多張倡議縣市合併廣告牌,不僅在網絡上引發縣市民眾論戰,嘉義縣長張花冠接受議員質詢時也重提縣市合併,戰火因此延燒到嘉義市議會,多位議員紛紛逼市長涂醒哲表態。涂醒哲講得直白,表示嘉義市絕對不會同意,相信小英總統沒那麼笨。
  • 嘉義市_中國臺灣網
    面積第24位60.0256平方公裡人口第21位270,143人(2004/5)電話區號05區2個(東區、西區)市樹豔紫荊清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對臺灣實施統治,康熙二十三年設臺灣府統三縣,即分明鄭時代的萬年縣為臺灣、鳳山兩縣,改天興縣為諸羅縣,縣署設於佳裡興(今之臺南縣佳裡鎮),康熙四十三年(一七0四),縣治自佳裡興遷移諸羅山,即今嘉義市,以木柵為城。
  • 提「大嘉義概念」 民間團體倡議嘉義縣市合併
    倡議嘉義縣市合併的廣告牌立在縣市交界附近。(呂妍庭攝)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嘉義市北港路臨近中山高交流道縣市交界處,有屬名《大嘉義大發展聯盟》的團體懸掛議嘉義縣市合併的廣告牌,內容寫道「嘉義縣市你和我,你是蛋黃,我是蛋白,等於更大養分的大嘉義」,廣告牌上除一個大大的荷包蛋,底下大大標語「縣市合併,建構『六都』外的大巨蛋」。
  • 民進黨女縣長槓上男市長 嘉義縣市合併問題檯面化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嘉義市幾處重要路口23日出現多張倡議縣市合併的大型廣告牌,掀起政壇風暴。嘉義縣長張花冠藉機敲邊鼓,指「蛋黃、蛋白一起吃較營養」,主張縣市應該合併。
  • 嘉義縣市合併? 張花冠:越早做越有競爭力
    嘉義縣市合併議題再度浮上檯面,今上午署名「大嘉義大發展聯盟」於嘉義市北港路設立大型廣告牌,上排內容寫到「嘉義縣市你和我,你是蛋黃我是蛋白,等於更大養分的大嘉義」,下排則提及「縣市合併,建構『六都』外的大巨蛋」,經《綠豆嘉義人》粉絲頁放上臉書,引發地方議論紛紛。
  • 臺灣嘉義市出現第1例新冠肺炎確診案例
    【來源:中國臺灣網】臺灣嘉義市。(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中國臺灣網3月26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新冠肺炎疫情在島內蔓延,嘉義縣市維持零確診案例已多時,但臺媒記者在臺灣疾病管制部門的「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上發現,系統在今天(26日)上午5點44分更新後,嘉義市已出現第1起確診病例。
  • 臺灣嘉義縣成為臺灣第七個發現狂犬病疫情縣市
    新華社臺北8月2日電(記者 裴闖 李寒芳)臺灣嘉義縣政府2日晚表示,竹崎鄉奮起湖老街、阿里山鄉達邦村及番路鄉公興村的3只鼬獾,經送驗後確定感染狂犬病。嘉義縣成為臺灣第七個發現狂犬病疫情的縣市。    嘉義縣政府立即啟動四大防疫措施,包括清查竹崎鄉等尚未注射疫苗的家中犬貓並協助儘速施打、全面捕捉該地區流浪犬貓、發放滅鼠藥劑及公共區域環境消毒等。    竹崎鄉奮起湖老街有鼬獾於7月27日闖入民宅,經通報由消防隊捕獲,阿里山鄉達邦村的鼬獾7月29日被民眾發現死於路邊,番路鄉公興村的鼬獾7月31日被發現死於路邊,3只鼬獾送驗後,8月2日確認為狂犬病陽性。
  • [視頻]透視臺灣縣市合併
    6月23號,臺灣當局內政部門縣市改制升格審查會公布了7件縣市合併升格案的審查結果,其中臺北縣、臺中縣市和高雄縣市被允許改制升格為所謂的「直轄市」。那麼為什麼是這幾個縣市被確定升格?縣市升格之後地方勢力又會發生哪些變化?它對於臺灣年底的選舉又會產生怎樣的影響?今天我們就相關的話題通過衛星連縣,邀請到兩位嘉賓來共同進行探討。
  • 張花冠:提過嘉義縣市合併 蔡英文未拒絕
    華夏經緯網5月25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嘉義縣長張花冠24日接受廣播節目專訪時表示,基於資源共享,推動嘉義縣市合併,這議題早就向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提及,蔡英文未拒絕,檢討結果還未出爐據報導,張花冠說,嘉義縣市於1982年時分治,導致原本同為共同生活圈的兩地,被迫分立而治,這也造成縣市間公共事務出現難以協調的困擾,當年這是錯誤的政策,基於資源共享,以及嘉義縣市未來發展,縣市應該要合併。
  • 臺灣中心城市,是臺灣省的「直轄市」,也是臺灣最發達的城市之一
    高雄市,是中國臺灣省的「直轄市」。位於臺灣本島西南部,由原高雄直轄市與臺灣省高雄縣於2010年12月25日合併而來。市中心位於東經120°19'32",北緯22°37'29"其轄域東北至中央山脈以及玉山主峰,西南至南海上之南沙太平島、中洲島,以及東沙群島。
  • 臺中合併升格 新「直轄市」明年出現
    臺海網4月4日訊 臺「立法院」昨天三讀通過「地方制度法」修正案,縣市合併升格取得法源,不僅兌現馬英九臺中縣市合併升格的政見,臺灣的行政區劃和政治版圖也將出現重大變革。據臺媒報導,為消弭「量身訂做」疑慮,「立法院」院會通過「一體適用」附帶決議,凡是計劃明年12月25日單獨或合併改制「直轄市」的縣市,應擬具改制計劃,經議會同意後,今年5月31日前送「內政部」,「內政部」應本一體適用原則,不主動提出改制計劃。
  • 嘉義縣市分久必合?張花冠槓上涂醒哲
    針對合併議題,嘉義縣長張花冠說,越早做越有競爭力。     嘉義市幾處重要路口23日出現多張倡議縣市合併的大型廣告牌,掀起政壇風暴。嘉義縣長張花冠藉機敲邊鼓,指「蛋黃、蛋白一起吃較營養」,主張縣市應該合併。但妹有情,郎無意,不僅嘉義市議員群起反對,嘉義市長涂醒哲也強調,市府絕對不會同意,他也不會隨之起舞,更質疑合併議題是有人刻意炒作,廣告牌應是嘉縣所設。
  • 嘉義市長黃敏惠:3條件下支持雲嘉嘉三縣市合併
    華夏經緯網5月29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地區年底縣市長改選,嘉義市議員張秀華認為縣市合併將再成為話題,昨天質詢問嘉義市長黃敏惠態度,黃敏惠表示,她主張雲林縣、嘉義縣、嘉義市如要合併,行政中心必須在嘉義市,市名也應稱為嘉義市,這些看法迄今沒改變。
  • 臺灣百科:新竹縣
    新竹縣三面環山,土地面積 1,427.5931 平方公裡,以東南部與宜蘭、臺中二縣交界一帶的雪山山脈地勢最高,海拔多在3000米,地形從東南部向西北逐次降低,至竹北市附近僅20至30米間,平原分布於近海地帶及河岸山谷之間,中部有廣大的丘陵、臺地,東南依山丘,北部為伯公岡、湖口臺地,東北部以李崠山及雪山諸山脈,東南以雪山山脈與宜蘭、臺中相鄰,其全縣的地形除鳳山溪、頭前溪河口一帶衝積平原以及部份河川谷地外
  • 收復嘉義市藍天 黃敏惠支持度第一
    《時報周刊》提供   嘉義縣市合併議題,不僅造成綠營內訌,連帶影響藍軍2018年縣市選舉布局。在中南部一片綠油油的形勢下,黃敏惠一旦回鍋參選,極有可能替藍軍奪回嘉義市陣地。    黃敏惠曾經兩度讓嘉義地區綠大於藍的政治版圖翻盤,包括許家班嫡系的陳麗貞,以及現任市長涂醒哲都曾是她的手下敗將,如果黃決定回鍋參選市長,將是民進黨最懼怕的勁敵。
  • 臺灣百科:桃園縣
    境內最重要的地點,莫過於桃園國際機場,每年利用桃園機場出入境旅客達二千餘萬人次,對桃園縣來說等於是臺灣大門之所在。  根據「憲法」增修條文及地方制度法規定,臺灣地區行政區劃原來包括,一級行政區有2個省(分別為臺灣省與福建省,已虛級化)、2個「直轄市」(分別為北臺灣的臺北市與南臺灣的高雄市),二級行政區有18個縣(其中16個縣是「臺灣省轄縣
  • 打臉張花冠 過半嘉義市民反對縣市合併
    華夏經緯網6月2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嘉義縣市合併與否,從地方鬧到臺當局,《時報周刊》最新民調顯示,有高達52.4%的嘉義市民不贊成縣市合併,贊成者僅33.8%。    據報導,嘉義縣議員王啟澧、李國勝、林緗亭等認為,「自從縣市分治後,生雞蛋都在嘉義市,結果放雞屎全在嘉義縣。」另外,嘉義市鐵路高架化早已核定,但嘉義縣鐵路高架化至今遙遙無期,很顯然在體制出現問題,「行政區域必須要改革。」嘉義縣長張花冠則表示,不清楚當初嘉義縣市要分治的原因,造成嘉義縣市被迫拆成蛋黃與蛋白兩個區域,但她認為「蛋黃蛋白應該一起吃才比較健康,縣市結構調整一定要做。」
  • 臺灣百科:基隆市
    基隆市原名「雞籠」,位於臺灣本島北端,舊時系取「基地昌隆」之義定名「基隆」。  根據「憲法」增修條文及地方制度法規定,臺灣地區行政區劃原來包括,一級行政區有2個省(分別為臺灣省與福建省,已虛級化)、2個「直轄市」(分別為北臺灣的臺北市與南臺灣的高雄市),二級行政區有18個縣(其中16個縣是「臺灣省轄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