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於臺灣地區中南部的嘉義市街頭豎起了一塊倡導嘉義縣與嘉義市合併的廣告牌,並以「蛋白(嘉義縣)、蛋黃(嘉義市)」來比喻縣市關係,因為從地圖上看,面積僅60平方公裡的嘉義市被面積1903平方公裡的嘉義縣完全包圍其中。
支持合併的人士打出的廣告詞是「蛋黃、蛋白一起吃較營養」,而反對的人則認為這是「大魚吃小魚」,況且嘉義市各方麵條件都強於嘉義縣,因此要求嘉義市長涂醒哲「頂住壓力」。
縣市合併有先例
縣市合併,在臺灣地區並不是沒有先例。
過去,臺灣地區的縣市同名情況比較普遍。比如,既有臺北市,也有臺北縣,既有臺中市,也有臺中縣,既有臺南市,也有臺南縣。與我們的理解相似,「市」主要是城市化程度較高、人口較為密集、經濟社會較為發達的地區,而「縣」往往就是郊區的概念,因此,往往出現同名的「縣」把「市」全部包圍其中的情況。但與大陸不同的是,「市」與「縣」並不互相管轄,各自選舉縣市長、縣市議會,大致可以理解為平級行政區。
不過從本世紀開始,島內掀起了市縣合併潮。臺中市與臺中縣合併成新臺中市,臺南縣市合併成新臺南市,高雄縣市合併成為新高雄市。由於臺北市地位特殊,臺北縣沒有併入,而是直接升格為新北市。
如今,面積不大的臺灣地區已經有三種類型的市。第一種是所謂的「直轄市」或稱「院轄市」,也就是「『中華民國行政院』轄市」。按照臺灣地區「《地方制度法》」規定,人口超過200萬的縣有資格提出升格為「直轄市」,臺北縣與桃園縣也就先後升格為新北市與桃園市。「直轄市」也就是外界常說的「六都」,包括臺北、高雄、新北、臺南、臺中、桃園等六市。
第二種就是「省轄市」,即「臺灣省轄市」。不過,隨著臺灣當局宣布「凍省」後(即凍結臺灣、福建「省長」「省議員」選舉,虛化兩省的省級建制),「直轄市」與「省轄市」在選舉規則、政治地位方面趨於接近,這就包括嘉義市、基隆市、新竹市等三市。第三種也就是「縣轄市」,這裡的市更多是中心市鎮的概念,比如嘉義縣下,就轄有太保與樸子兩市。
縣有情但市無意
既然有先例可循,嘉義縣尋求與嘉義市合併,進而升格為「直轄市」也就不算突發奇想。但合併需要的是你情我願,而目前情況很明顯是,嘉義縣郎有情,嘉義市妹無意。
嘉義縣長張花冠直言,嘉義縣市被迫拆成蛋黃、蛋白兩區,但「一起吃比較健康」,眼看嘉義縣競爭力每天都在喪失,「希望早一點進行縣市合併」。她認為,推動嘉義「縣市合併」,是讓嘉義未來能蓬勃發展的重要方略,但她否認豎在嘉義市的合併廣告牌是其所為。
這番「合併」言論引起了嘉義市的強烈不滿。同為民進黨員的嘉義市長涂醒哲提出,「嘉義市不可能會同意從『省轄市』自願降格為『縣轄市』」,他聲明縣市合併絕對不可能,相信市民也不會同意。
從歷史角度說,嘉義縣、市已經分家了35年,各自都形成了一套獨立的行政系統,當地民眾的屬地感都很強;而從實際操作角度來看,嘉義縣、市即使合併,人口總數也僅有78萬餘人,遠不及升格為「直轄市」的200萬人口門檻。既然新的嘉義市無法成為「直轄市」,那麼要讓「獨立」35年的嘉義市政府重新成為嘉義縣下面的一個市公所,嘉義市民接受起來確實不易。況且嘉義市的經濟狀況、社會福利都優於嘉義縣,一旦合併有福利被嘉義縣稀釋的危險。
這一情況在新竹市與新竹縣中也存在。位於臺灣地區中北部的新竹縣長邱鏡淳就認為,新竹縣、市位置相近,如果縣市合併後,多項建設可以不必再疊床架屋。比如新竹縣面臨垃圾議題,但整個大新竹區域只有新竹市擁有焚化爐,一旦縣市合併後垃圾問題就容易解決。
當然,新竹市當局反對縣市合併。道理如嘉義市一樣,自1982年新竹市與新竹縣分家,升格為「省轄市」後,儘管兩地生活區域接近,但新竹市的財政狀況遠比新竹縣為佳,新竹市民擔心縣市合併後要為新竹縣基礎建設埋單,稀釋原有的社會福利。
分配差距是關鍵
說到底,臺灣縣市首長一心想把自己的「地盤」升格為「直轄市」,更多是因為島內「直轄市」迅速拉開了與其他地區的差距。嘉義縣長張花冠就曾直言,「六都」現在是怪獸,非「六都」縣市財政差異大,「一個臺灣兩個世界」。她還自嘲,其他縣市長流汗拼政績,還不如六都首長打個噴嚏來得容易受聚焦。
民進黨新竹市黨部主委、市議員曾資程直言,自從「六都」升格後,資源普遍集中到了這些地區,其他縣市淪為三等。數據顯示,臺灣人口持續往「六都」集中。在2015年,島內近69%人口集中在6個「直轄市」內,其餘縣市老齡化現象嚴重。
前段時間,臺灣當局進行了「前瞻基礎建設計劃」,各縣市首長為「分豬肉」大談本地建設的必要性,結果依然是「六都」分到了大頭。嘉義縣長張花冠自嘲,天龍國(臺北市)已娶3個老婆,地鼠國(其他縣市)也要娶老婆了,嘉義縣只是看不到地面的蚯蚓,「這是魯蛇國(音loser)的悲哀。」她向當局喊話,請正視魯蛇國(嘉義縣)的悲哀,民進黨的「轉型正義」應該包括縮小城鄉差距。
因此,臺灣地區的縣市是否合併不是關鍵,關鍵在於當局合理分配機制。正如民進黨民意代表陳明文所說,「一致的行政區劃與土地規劃才是關鍵。」
(本文編輯:洪俊傑 內圖來源:網絡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蘇唯 編輯郵箱:shzhengqi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