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 / 麻糬祝哦漏四周年快樂本文由ACGx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萬物皆可擬人
在二次元的世界中, 「擬人化」一直以來都是備受市場歡迎的內容創作手法。
從《黑塔利亞》到《寶石之國》,再從《艦隊Collection》到《刀劍亂舞》,包括非人類的動物、植物、軍事武器、國家地區等在內的一切事物,都成為了被擬人化的對象。而這些優秀作品的不斷湧現,也印證了「萬物皆可擬人」這在二次元世界中恆古不變的真理。
隨著二次元文化在中國的不斷發展壯大,擬人化的風潮也同樣逐漸被中國的內容創作者們所接受。由於文化背景不同,這些中國的擬人化作品顯然更能為我們帶來親切的感受,從而引起中國人的文化共鳴。
字體擬人:更接地氣的書法藝術解讀
書法藉助漢字,通過點線的變化和墨色的濃淡乾枯,來表達作者的審美觀念、學問修養與性格氣質。不同的字體凝鍊出的是不同的特色、不同的風骨,楷體的「起收有序,筆筆自然,乾淨利落」,隸書的「蠶頭燕尾,一波三折」,行書的「舒展流動,逆入平出」,草書的「運筆放縱,點畫狼藉」……
2011年,作家馬伯庸在微博上發起一場「字體擬人」活動,受到了眾多網友追隨,他們將自己的畫作上傳微博,掀起了一場將傳統字體擬人化的熱潮。
圖為@趙老溼愛吃肉包 繪製的狂草擬人,作者將狂草設定成為了蓬頭垢面、放蕩不羈、武功高強、性格乖僻且嗜酒的人。因為經常喝醉了說些別人聽不懂的話(大部分字別人看不懂),導致沒能位列字庫之中。
像這樣根據字體的特色進行擬人化創作,使得各類字體的特點展現得更為有趣,也更為直觀。
高校擬人:原來學校也可以這樣萌
或許是因為二次元愛好者絕大部分都是學生的關係,他們往往會傾向於將自己憧憬的事物進行二次創作,中國的各大高校也是其中之一。
2011年,畫師@商陸子 繪製了許多高校的擬人形象,其中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等各大名校,都在這位畫師的筆下被擬人化。這些高校還因作者的個人喜好,組成了奇怪的CP組合。
近些年來,中國各大高校的各種擬人作品也產量甚高,遇上校慶等重要節日更是會出現更多作品,這也成為了當代學生對一起走過多年的院校表達喜愛之情的一種方式。
除了擬人圖,還有許多高校也結合自身特點,通過擬人化的方式進行官方微博的運營,甚至一些學校之間偶爾還會進行CP組合之間的互動,讓同學們在看戲的同時,增添了不少談資,也豐富了各個學校之間的交流。
省份擬人:發現地方文化(食物)之美
「兩湖兩廣兩河山,三海兩江雲貴川,京津黑吉遼皖贛,兩西寧蒙新渝甘,福建港澳和臺灣。」中國的34個省級行政區,自然環境不同,人文背景更是各異。
2012年,名為@神秘魔法石 的網友在黑塔利亞貼吧發布了《省/擬/人、直/轄/市/擬/人、自/治/區/擬/人》的帖子,此帖作者是在大陸生活了6年的臺灣女生「涵仔」,她在回臺灣之前開始了「省擬」的創作,最終為網友們展現出了中國31個地區(除港澳臺外)的擬人形象。
比如有拿著摺扇和京胡的「京爺」、叼著紙菸端著小籠包的「滬娘」、戴著頭巾還喜歡製作狗不理的 「二爺津」、穿著棒棒軍的衣服脾氣耿直的「小渝」……作者結合了各地的不同的人文風俗,並將這些元素融入到了可愛的Q版形象中。
如此富有有當地特色(尤其是美食)的擬人形象,再加上每個角色擁有的背景故事,讓許多網友都驚嘆「真是太可愛了」。
中藥擬人: 二次元養生了解一下
作者@岐黃小神龍 創作的《本草孤虛錄》,正是以中草藥為原型創作的漫畫作品。漫畫通過精美的畫風,講述了人、魁(草藥)、罹厄(疾病)三族相剋相生的故事,同時進行一些簡單的中草藥科普。
由於各位網友開始吐槽自己「英年早禿」,使得全民開始關注自己的髮際線,霸王也抓住了這股養生風潮。霸王由於中草藥的配方,與《本草孤虛錄》的設定不謀而合,於是與@岐黃小神龍 進行合作,通過漫畫擬人,將側柏葉、白首烏、黑芝麻等各類中藥材自身的特點囊括其中,創作出了霸王家的小「藥」精形象,使得大家在不知不覺中野對霸王洗髮水的功效有了更多了解。
擬人化之後的人物形象新鮮有趣,也充分考慮到了年輕人的喜好,讓年輕人對霸王品牌的好感度增加了不少。
文物擬人:「會說話」的國寶
中國擁有上下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國寶正是這悠久歷史的親歷者與見證者。這一件件寶藏之中蘊含的是歷史的縮影,讓處於現代社會的我們得以窺探到數千年前的歲月。
2017年12月,綜藝《國家寶藏》在央視熱播,節目以輕鬆愉快且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述了國寶背後的故事,好評如潮,掀起了一場文博熱。出於對節目的喜愛,兩位畫師@林茶的知錯就改 、@Akiya-ko_卒業修煉 攜手繪製了節目中出現的國寶擬人。
圖中所展示的,是距今3000多年的皿天全方罍。它造型雄渾,形體巨大,展現出高超卓絕的鑄造技術、精美絕倫的紋飾和神採飛揚的氣勢。這幅擬人圖還用輕快的語言展示皿方罍的回歸過程,但當我們去了解實際歷史,國寶的回歸之路令人感動的同時也令人心酸——它的蓋子與器身分離了百年,漂泊海外,最終還需要國人用高價買回,這一切都在提醒著我們那段國家羸弱、山河破碎的歷史。
在「文博熱」風頭正盛之時,今年1月,央視又推出了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每一集都只有短短5分鐘,但敘事風格多變、文案也十分優美,以這樣的方式,將厚重的歷史一一展現出來。
為了年輕人能夠以多元化的方式了解這些國寶,《如果國寶會說話》還與B站共同推出了「國寶復『活』計劃」,為紀錄片第一季中出現的二十五件文物徵集擬人化形象。
這是參與評選的形象中人氣最高的一個,它由@麻糬祝哦漏四周年快樂 所創作,所展現的文物原型是賈湖骨笛。這支用鶴的翅骨製成、音色明亮且古樸的骨笛,是迄今為止中國考古發現的最古老的樂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
紀錄片導演徐歡認為,古物的美,看似無用,卻能讓今人「感受到生命撲面而來的力量。這種人文精神才是傳統文化的魂魄」。如果你喜歡這個擬人形象的演繹,不妨去看一看紀錄片,聽著清脆悠揚骨笛聲,仿佛可以感受到歷史的沉澱:「穿行在骨笛孔洞之間的,是九千年前人類的呼吸,那是文明的先聲。」
除了以上提到的中國擬人系列,還有朝代擬人、節日擬人、食物擬人、古代樂器擬人等眾多優秀的作品。
在這些作品的背後,大多是與常人的生活有一定距離、但極具中國特色的事物,通常情況下人們不會去全面地了解這些事物的特點,因此這些事物對於普通人來說雖然大致知曉,但仍然會感受到些許距離感。而擬人化的演繹形式使這些事物打破了以往的「高冷」形象,賦予了它們人類的溫度與特有的魅力。在充滿趣味性的同時,也使年輕人可以更加直觀地感知到畫面背後所蘊含的文化,促使更多人去主動了解、研究擬人創作背後的故事。
「萬物皆可擬人」,我們希望能夠看到更多具有中國特色、更能體現中國人文情懷的擬人形象出現,讓更多人看到中國形象,了解中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