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0日14點20分,央視《讀書》欄目向觀眾推薦了2019年度中國好書《春歸庫布其》。
節目先從兩張照片說起。第一章是昔日的庫布其,著名的死亡之海,中國第七大沙漠。庫布其沙漠位於河套平原黃河的「幾」字灣裡。黃河的沙子多半都是出自它的「貢獻」。過去,它大約每年向黃河岸推進10米,流入泥沙最多時高達1.6億噸,甚至曾經導致黃河出現斷流,直接威脅著塞外糧倉河套平原和黃河安瀾。沙區百姓的生存和生命安全常受其擾。再來看一段視頻,這就是今天的庫布其,沙漠裡的一大片綠洲。這種巨變就發生在近30年。
接著,主持人與讀者一起分享了和谷、楊春風著,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春對庫布其》,給大家講述了王文彪和沙漠綠洲的故事。
1988年,剛剛接手杭錦旗鹽廠的王文彪,在廠會上做了一個讓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決定——治沙。一個鹽廠廠長為什麼要跟沙子較勁呢?原來這個杭錦旗鹽廠位於沙漠深處,當時負債500萬。鹽湖被黃沙覆蓋,生產難以為繼。要保住鹽廠,就必須治沙。庫布其沙漠到處都是沙,這個想法聽起來有些天方夜譚。大伙兒等著瞧這個年輕的廠長有什麼妙招。只見王文彪非常堅決地說:「我想好了,挑一些責任心強、素質相對較高的職工,啥也別幹,就種樹。」大家都覺得他是不務正業,人們搞金融或者是做實業,賺錢很多,都不知道治沙究竟要幹什麼。他執拗地說:「我是這個廠長的一把手,我說了算。」說幹就幹,買苗挖坑種苗挑水澆水,王文彪領著林工隊,風裡來沙裡去,在烤得炙熱的沙子中不停耕耘,他和員工們此前也沒有經驗,柳樹死了他們就種楊樹,在背風坡種不活大家就換迎風坡種,沒有人能告訴他們怎樣才能提高樹苗存活率。一次偶然,竟讓他想到了一個新的種樹方法,是什麼呢?書中說:一天,一名員工從沙漠裡回來給王文彪送來一瓶不知名的插花,「鮮花正開,芬芳馥鬱,王文彪忍不住俯下身子湊近那朵鮮花。突然,他停下來,兩眼直勾勾地盯著插花的玻璃瓶」。王文彪找來一堆廢酒瓶,灌滿水,把楊樹苗插進瓶中,種到沙漠裡,風一吹,有些瓶子從沙漠裡露出來了,但是沒有被吹出來的瓶子幾天後竟然發芽了(水瓶種樹法)。沙層以下長滿了根須,一絲新綠,給了這些種樹人天大的驚喜,就用這種辦法種樹。王文彪大手一揮,不經意間,一個改變沙漠種植的發明就誕生了。這之後,王文彪和林工隊還發明了許多前所未有的植樹方法,比如氣流植樹法,用這種方法8至10秒鐘就能摘一棵沙柳,成活率能達到85%以上。就這樣,樹活了,草綠了,鹽廠保住了。初嘗勝利喜悅的王文彪說:「不制服沙漠,沙漠就會吃掉我們!」然而鹽廠雖然保住了,產品產量也翻了十倍,但是因為沙漠沒有路,產品運輸困難,鹽廠不得不面臨停產。王文彪決定,他要修一條穿沙公路!但是,然而這次的決心更加強烈,因為此前他曾經深入沙漠腹地做過一次調查,所見所聞讓他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您一定想不到,生活在沙漠腹地的人,曾經過著的是什麼樣的生活!
主持人繼續和觀眾分享書中的描寫。書中說,生活在沙漠裡的牧民常年吃不到新鮮的蔬菜和鮮活的產品,即使是去最近的鎮上也要全副武裝地徒步,或者騎駱駝跋涉很遠的路,一去一回至少得花費兩三天的時間。假如遇到疾病、婦女生小孩等難產的情況,若走不出去只能活活等死。沒有路,要想上學,孩子就得找寄宿學校,很小就要遠離家鄉和父母,讀不了書在沙漠裡是普遍現象。如果穿越庫布其沙漠的柏油路建成通車,則一通百通。在王文彪的說服和動員下,修路工程不久後便浩浩蕩蕩地展開了。然而在沙漠裡修路遠比想像中的艱難。起初打路基的階段常常是白天修好,一夜之間就被沙子掩埋。施工隊推了埋,埋了推,幾個月沒有進展。為了保住這條救命的公路,王文彪帶領施工隊迅速調整重心,開始在路基兩側進行綠化防沙。起初樹苗剛種下,沙暴狂風一過,就全都沒了影蹤,只能重新種。後來他們發明了一個方法叫做「打方格」,就是用柳條插成網格形狀,把沙子固定住。用了這種方法,路基終於逐漸擺脫了被黃沙掩埋的命運。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有難題大家一起想辦法解決。他們在沙漠裡流血流汗,與沙漠為伴,與風暴共舞。路在他們的腳下一步步向前延伸。1999年10月8日,浩瀚大漠庫布其終於闢沙成途。王文彪在通車慶典儀式上語聲哽咽。他說:「65公裡的路,修了將近3年哪!在沙漠裡修路,我們修成了!」現場許多參加修路的幹部職工和群眾都忍不住落下激動的淚水。王文彪他們憑著愚公移山的意志,讓不可能又一次實現了!就這樣,王文彪帶著與生俱來的倔強和堅韌,帶著億利集團的員工們徵戰沙海30年,公益投入30多億元,產業投入300多億元,實施了6000多平方公裡的沙漠生態建設和保護工程,一點一滴地在蒼涼荒漠裡放飛綠色夢想,最終實現了綠富同興,政企共贏、普惠全民的可喜成果。2017年12月5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主辦的第三屆聯合國環境大會向王文彪頒發了「地球衛士終身成就獎」。中國庫布其的治沙模式,也成為了全球治理荒漠化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