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湖北黃石大冶鐵礦:鐵山變綠谷,「光灰」終...

2020-12-19 荊楚網

天下之大,民生為最。「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導活動正在進行中。農民日報多路記者走進了多地的社區、鄉村、醫院、學校等,感受到了住有所居、老有所養、學有所教、病有所醫的小康生活帶給老百姓的滿滿的幸福感。

江西南昌鳳凰家園社區

【打造智慧社區、安全社區、 幸福社區,提升居民幸福感】

"老伴一直跟我說,我們趕上了好時代。"66歲的鳳凰家園社區居民胡蘭英告訴記者。胡蘭英和老伴2009年通過搖號搬進了鳳凰家園社區的經濟適用房。社區改造前,環境惡劣,失竊案件頻發。胡蘭英和老伴每次出門旅行都非常擔心。2018年,社區開始進行改造,通過鳳凰洲派出所爭取到市公安局及區公安分局的支持,依託信息化科技手段,在鳳凰家園小區D區推行智慧平安小區建設試點,搭建了由派出所、物業公司、社區三方共管的智能平臺,智慧社區警務管理服務平臺利用大數據、人臉識別、車輛識別等多項新技術,小區實現了人過留影、車過留牌、卡過留痕、機過留號,居民進出單元樓人臉識別,陌生人和車輛進出小區信息自動採集,徹底解決了出租房和流動人口管理難的問題。現在小區治安及居住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居民公共安全感和滿意度得到極大提升。

同時,小區還推行「溫馨港灣驛站」「愛心洗衣房」等工程,幫助社區居民提高生活質量。64歲的趙建國腿腳不便,但是在改造後的小區可以完全自理。「現在的小區好,我在這裡很幸福。」趙建國滿足地說。

如今,鳳凰家園社區已成為一個智慧社區,平安社區,幸福社區。

西藏林芝工布江達縣

【「醫共體」改革:小康路上的健康守護】

西藏林芝工布江達縣人民醫院創新打造1個縣醫院+9個鄉鎮衛生院的醫療共同體,統一調配人財物,醫院業務收入35%作為醫務工作者績效獎勵,使全縣醫療結構更加合理、資金利用更加高效、固定資產利用率顯著提高。同時,借力廣東中山市對口幫扶提升醫療技術,使縣醫院手術量由全年4臺提升至150多臺。「醫共體」改革,提升了縣鎮衛生院的醫療水平,激發醫務工作者積極性,為全縣2.9萬農牧民提供醫療保障。據了解,工布達江縣醫院在今年年初開展自治區首臺內鏡下逆行闌尾炎治療術,為高原地區微創手術提供新方案。

吉林長春紅光村

【韓國返鄉老人李英玉的稱心晚年】

2019年9月,在韓國務工10年、如今66歲的李英玉,回到了家鄉長春市九臺區紅光村。紅光村是一個典型的朝鮮族聚居村,憑藉語言優勢,村裡80%以上的勞動力常年在國內外勞務輸出。原本是年邁老人留守的紅光村,如今通過「兩換三集中」的方式,過上了令周邊村莊的村民羨慕不已的生活。李英玉說,家鄉發生的變化令她欣喜,住所由原來低矮的小平房變成了敞亮的樓房,不僅有醫院和學校,還有老年公寓和老年協會,她在老年協會和大家一起唱歌、跳舞、打門球,每天都過得特別開心。在韓國打工掙的錢,加上土地流轉所得的租金,足夠她晚年養老無憂。視頻為李英玉老人和村裡的老人一起在老年活動中心跳舞。

安徽合肥郎溪路小學

【這所小學科技感滿滿】

「各位叔叔阿姨好!我是趙倩竹,跟大家報告一個好消息,自從學校有了智能垃圾箱,教室裡連一片紙屑都沒有了,同學們都積極踐行垃圾分類,兌換積分。」趙倩竹是合肥市郎溪路小學的學生,她口中的智能垃圾箱只是該學校智慧化的一個縮影,它可以稱重並自動積分,積分還可以兌換學習用品。近年來,郎小積極建設智慧學校,先後建成數位化圖書館、三個電腦雲機房、一個創客教室,一個數位化書法教室、智慧課堂等教育教學系統,電子班牌、智能門鎖等校園管理系統。將智慧與科技融入校園學習和工作的每一個角落。

湖北黃石大冶鐵礦

【鐵山變綠谷,「光灰」終光輝】

位於湖北黃石的大冶鐵礦為新中國的工業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然而長期開採也挖出了不少生態隱患,裸露的巖石白天吸熱、晚上放熱,礦山溫度比市區高四五度。「晚上睡覺都要先在地上撒上水,白天也不敢穿白色衣服,不一會兒就全黑了。」在鐵礦開了30多年火車的退休職工巫東明對過去的「光灰」日子記憶猶新。

意識到生存危機的大冶鐵礦人開始在廢礦坑裡尋希望。不過在修復環境之初,巫東明和工友們不是很理解,「與其把那些錢花在改造環境上,不如直接發給我們」。隨著荒山一點點生綠、天空一天天放藍,置身其中的大冶鐵礦人逐漸明白,只有生態好了,日子才能真正小康。

如今,巖石堆上栽滿了刺槐,每年4月槐花盛開時,花朵、綠植與灰巖組成了絕妙的生態修復畫,曾經「光禿禿的山、灰濛濛的天」搖身一變成了峭壁「梯田」、「鐵谷」綠野。黃石國家礦山公園不僅每年實現300多萬元的旅遊收入,更形成了礦業與旅遊的互補格局,實現傳統工業的綠色轉型。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系列海報:

來源:農民日報、中國農網採訪組

相關焦點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遊客來了,小康近了——生態旅遊引領湖北山區...
    來源:新華網(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遊客來了,小康近了——生態旅遊引領湖北山區蝶變二三事新華社武漢9月23日電題:遊客來了,小康近了——生態旅遊引領湖北山區蝶變二三事新華社記者李偉、田中全「以前這裡到處是破房子,現在村民以房屋入股,貧困戶變成了民宿主人,吃上了旅遊飯。」
  • 湖北大冶鐵礦:從亞洲第一採坑到國家礦山公園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張一彪 ★劉青峰 熊鬱雲 鄭金芬/湖北報導大冶鐵礦位於湖北東部的黃石市,從公元226年至今已有1780多年,從孫策築爐、嶽飛鍛劍,到張之洞洋務建廠,再到現代的大冶鐵礦開採,最終形成了「亞洲第一採坑」。而這個見證中國礦冶文明千年歷史的「亞洲第一採坑」,卻差一點淪落為城市的「垃圾場」。
  • 湖北黃石國家礦山公園:生態修復扮靚小康生活
    來源:經濟日報黃石國家礦山公園中的大冶鐵礦天坑 本報記者柳潔攝3000多年的銅礦採掘冶煉史,1700多年的鐵礦採掘冶煉史,600多年的石灰石礦採掘冶煉史,100多年的現代鋼鐵和水泥製造史……因礦設廠、因廠設市的湖北黃石市,是我國近代洋務運動和漢冶萍公司的重要發起地之一
  • 湖北黃石:礦冶名城綻放工業旅遊之花
    3000多年的銅礦採掘冶煉史,1700多年的鐵礦採掘冶煉史,600多年的石灰石礦採掘冶煉史,100多年的現代鋼鐵和水泥製造史……因礦設廠、因廠設市的湖北黃石市,是我國近代洋務運動和漢冶萍公司的重要發起地之一,也是我國重要鋼鐵水泥搖籃。
  • 湖北黃石,被低估的城市?
    、湖北水泥廠、漢陽鐵廠等大型工廠中拆運的數千噸設備紛紛向西南大後方撤退工業的種子隨之從這裡走向全國在重慶、雲南、湖南等地大量鋼鐵廠、鐵礦、煤礦、紗廠造紙廠、水泥廠如同雨後春筍我們蓋起了大工廠,裝上了新機器,歡迎你長期住在這裡。
  • 湖北黃石:一座城市的千年爐火見證一個國家的工業化之路
    千年不熄的爐火  黃石不僅有銅綠山的古銅礦,鐵山上長2200米、深440米、被稱為「亞洲第一採坑」的大冶鐵礦露天採礦坑,見證著湖北黃石市「千年鐵都」的歷史。1875年,盛宣懷在湖北廣濟盤塘設立「湖北開採煤鐵總局」。  1877年秋,被盛宣懷聘用的英國礦師郭師敦在勘礦報告中說:「大冶縣屬鐵礦較多……現就探見鐵層鐵脈約有五百餘萬噸之數。若以兩座熔爐化之,足供一百年之用。」此地的鐵礦石淨質為60%-66%,而世界上最好的鐵礦石淨質為70%,大冶鐵礦足以與英、美等國所產上等鐵礦相提並論。
  • 黃石國家礦山公園的時光印記
    礦山車、挖礦機、火車頭、鐵軌……8月24日,走進黃石國家礦山公園,濃濃的工業設計風撲面而來。8月24日,無人機鏡頭下的黃石國家礦山公園鬱鬱蔥蔥、綠樹成蔭。遊客在黃石國家礦山公園遊玩。(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蔡俊 攝)「壯觀!」
  • 黃石國家礦山公園的時光印記
    站在礦山「天坑」旁,中央媒體「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報導團成員不斷發出感嘆——東西長2.4公裡,南北跨度1公裡,最大垂直高度達444米,坑頂邊緣面積118萬平方米,相當於150個標準足球場。天坑中一圈圈宛如年輪般的痕跡,是幾十年間採礦留下的印記。天坑周圍,滿眼的綠樹和鮮花,讓人很難想像,這裡曾是寸草不生的硬巖廢石堆放場。
  • 黃石作為湖北曾經的經濟總量第二,有一個中國的黃石國家公園
    黃石有我國近代第一座機器開採的大型露天鐵礦,建立中國第一個國家級桌球訓練基地,更是中國三千年礦冶古都。除了水資源,黃石還有多種礦產資源,已探明儲量的有37種,其中金、銅、鉬、鈷、鍶、矽灰石等14種礦產的儲量位居湖北省的首位,是全國六大銅礦基地、十大鐵礦基地之一。
  • 石海變綠洲——黃石國家礦山公園的時光印記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蔡俊 攝)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廖志慧閱讀提要近半個世紀,黃石礦山人接力種樹,在硬巖廢礦山上栽活刺槐樹120多萬株,形成萬畝槐花林。每年4月的鐵山槐花遊,列入了中國賞花遊路線圖。礦山車、挖礦機、火車頭、鐵軌……8月24日,走進黃石國家礦山公園,濃濃的工業設計風撲面而來。「壯觀!」站在礦山「天坑」旁,中央媒體「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報導團成員不斷發出感嘆——東西長2.4公裡,南北跨度1公裡,最大垂直高度達444米,坑頂邊緣面積118萬平方米,相當於150個標準足球場。天坑中一圈圈宛如年輪般的痕跡,是幾十年間採礦留下的印記。
  • 天坑「變「網紅「——黃石國家礦山公園的生態轉型之路!
    在湖北省黃石市境內,有一處景觀,形如一隻碩大的倒葫蘆,東西長2200米、南北寬550米、最大落差444米、坑口面積達108萬平方米,這就是位於黃石國家礦山公園的礦冶大峽谷,被當地人稱為「天坑」。這裡曾是中國近代第一座用機器開採的大型露天鐵礦,還是中國第一家真正的鋼鐵聯合企業——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的一部分。新中國成立以後,這裡更是成為華中地區的「鋼鐵糧倉」。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大冶鐵礦東露天採場累計剝離巖石3.64億噸,採出的鐵1.3億噸,生產的礦山銅32.5萬噸、黃金16噸、白銀32萬公斤。
  • 吃在湖北——黃石、大冶、陽新
    身在武漢,湖北境內幾乎沒什麼地方有興趣去走一走。小長假的長途奔波已經有點疲憊,而周邊的美食卻沒能靜下心來品嘗。那就開啟我們的美食之旅吧,順便欣賞一下家鄉的風光。2019年的中秋居然這般酷熱,13號下午2點一行五人從武漢出發,一個多小時抵達黃石磁湖風景區。說是風景區也就是一個公園,烈日下這只能隨便逛逛了。
  • 從天坑到4A景區,湖北黃石國家礦山公園藏著怎樣的秘密
    湖北黃石,這是一座怎樣的城市呢?孫權在這裡鑄過兵器、楊廣在這裡鑄過錢幣、嶽飛在這裡鑄過刀劍......1700多年的中國古代冶金工業文明在此薪火相傳。
  • 毛主席視察過的唯一一座鐵礦山 1700多年開採歷史 大冶鐵礦的重建...
    那時,建設新的鋼鐵中心,首先要查清鐵礦資源。大冶鐵礦作為漢冶萍公司的主要組成部分和原料基地,首先要回答好這個問題。  1950年初,中央重工業部派地質專家王文彬等人到大冶鐵礦了解礦床地質。同年12月份,中央重工業部及其鋼鐵局的負責人偕蘇聯專家馬洛歇夫到此地,考察大冶鐵礦及淮南煤礦,調查鋼鐵資源擁有量。
  • 「天坑」變「網紅」——黃石國家礦山公園的生態轉型之路
    在湖北省黃石市境內,有一處景觀,形如一隻碩大的倒葫蘆,東西長2200米、南北寬550米、最大落差444米、坑口面積達108萬平方米,這就是位於黃石國家礦山公園的礦冶大峽谷,被當地人稱為「天坑」。儘管被稱為「天坑」,但它並非天然形成,而是人工所挖。這裡曾是中國近代第一座用機器開採的大型露天鐵礦,還是中國第一家真正的鋼鐵聯合企業——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的一部分。
  • 黃石國家礦山公園:「鋼鐵糧倉」的轉型之路
    來源:人民日報人民日報記者 範昊天 湖北黃石,一座因礦而興的城市。3000餘年的青銅冶煉史,1700多年的鐵礦採掘冶煉史,近代以來建立的大冶鐵礦更是被譽為共和國的「鋼鐵糧倉」。而黃石國家礦山公園的原址,便是大冶鐵礦所在地。
  • 【工業旅遊看黃石】漢冶萍公司的前世今生,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今天,我們《工業旅遊看黃石》帶您繼續探訪。漢冶萍公司成立於1908年,但是,她的創建經歷和背景,卻是源於19世紀後期洋務運動的興起。當時,國內對鋼鐵需求日益增大。興辦鋼鐵,成為湖廣總督張之洞實施「湖北新政」的第一要務。
  • 湖北大冶:「2019星空潮童」榮獲全球超級童模總決賽冠軍
    特約撰稿 汪夢婷《中國紀錄》新聞專欄 機動組 湖北大冶報導「2019中國超級童模大賽全球總決賽」日前在廣州花都體育館落下帷幕。經過層層選拔,湖北黃石大冶「星空潮童」多名參賽選手獲獎,獲得中國總決賽的冠軍、季軍、以及「百強」獎項。
  • 黃石國家礦山公園:「鋼鐵糧倉」的轉型之路_旅遊中國_中國網_中國...
    湖北黃石,一座因礦而興的城市。3000餘年的青銅冶煉史,1700多年的鐵礦採掘冶煉史,近代以來建立的大冶鐵礦更是被譽為共和國的「鋼鐵糧倉」。而黃石國家礦山公園的原址,便是大冶鐵礦所在地。如今,這裡已是一個草木蔥蘢、遊人如織的國家4A級景區,成了黃石工業歷史的一個縮影和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