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大,民生為最。「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導活動正在進行中。農民日報多路記者走進了多地的社區、鄉村、醫院、學校等,感受到了住有所居、老有所養、學有所教、病有所醫的小康生活帶給老百姓的滿滿的幸福感。
江西南昌鳳凰家園社區
【打造智慧社區、安全社區、 幸福社區,提升居民幸福感】
"老伴一直跟我說,我們趕上了好時代。"66歲的鳳凰家園社區居民胡蘭英告訴記者。胡蘭英和老伴2009年通過搖號搬進了鳳凰家園社區的經濟適用房。社區改造前,環境惡劣,失竊案件頻發。胡蘭英和老伴每次出門旅行都非常擔心。2018年,社區開始進行改造,通過鳳凰洲派出所爭取到市公安局及區公安分局的支持,依託信息化科技手段,在鳳凰家園小區D區推行智慧平安小區建設試點,搭建了由派出所、物業公司、社區三方共管的智能平臺,智慧社區警務管理服務平臺利用大數據、人臉識別、車輛識別等多項新技術,小區實現了人過留影、車過留牌、卡過留痕、機過留號,居民進出單元樓人臉識別,陌生人和車輛進出小區信息自動採集,徹底解決了出租房和流動人口管理難的問題。現在小區治安及居住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居民公共安全感和滿意度得到極大提升。
同時,小區還推行「溫馨港灣驛站」「愛心洗衣房」等工程,幫助社區居民提高生活質量。64歲的趙建國腿腳不便,但是在改造後的小區可以完全自理。「現在的小區好,我在這裡很幸福。」趙建國滿足地說。
如今,鳳凰家園社區已成為一個智慧社區,平安社區,幸福社區。
西藏林芝工布江達縣
【「醫共體」改革:小康路上的健康守護】
西藏林芝工布江達縣人民醫院創新打造1個縣醫院+9個鄉鎮衛生院的醫療共同體,統一調配人財物,醫院業務收入35%作為醫務工作者績效獎勵,使全縣醫療結構更加合理、資金利用更加高效、固定資產利用率顯著提高。同時,借力廣東中山市對口幫扶提升醫療技術,使縣醫院手術量由全年4臺提升至150多臺。「醫共體」改革,提升了縣鎮衛生院的醫療水平,激發醫務工作者積極性,為全縣2.9萬農牧民提供醫療保障。據了解,工布達江縣醫院在今年年初開展自治區首臺內鏡下逆行闌尾炎治療術,為高原地區微創手術提供新方案。
吉林長春紅光村
【韓國返鄉老人李英玉的稱心晚年】
2019年9月,在韓國務工10年、如今66歲的李英玉,回到了家鄉長春市九臺區紅光村。紅光村是一個典型的朝鮮族聚居村,憑藉語言優勢,村裡80%以上的勞動力常年在國內外勞務輸出。原本是年邁老人留守的紅光村,如今通過「兩換三集中」的方式,過上了令周邊村莊的村民羨慕不已的生活。李英玉說,家鄉發生的變化令她欣喜,住所由原來低矮的小平房變成了敞亮的樓房,不僅有醫院和學校,還有老年公寓和老年協會,她在老年協會和大家一起唱歌、跳舞、打門球,每天都過得特別開心。在韓國打工掙的錢,加上土地流轉所得的租金,足夠她晚年養老無憂。視頻為李英玉老人和村裡的老人一起在老年活動中心跳舞。
安徽合肥郎溪路小學
【這所小學科技感滿滿】
「各位叔叔阿姨好!我是趙倩竹,跟大家報告一個好消息,自從學校有了智能垃圾箱,教室裡連一片紙屑都沒有了,同學們都積極踐行垃圾分類,兌換積分。」趙倩竹是合肥市郎溪路小學的學生,她口中的智能垃圾箱只是該學校智慧化的一個縮影,它可以稱重並自動積分,積分還可以兌換學習用品。近年來,郎小積極建設智慧學校,先後建成數位化圖書館、三個電腦雲機房、一個創客教室,一個數位化書法教室、智慧課堂等教育教學系統,電子班牌、智能門鎖等校園管理系統。將智慧與科技融入校園學習和工作的每一個角落。
湖北黃石大冶鐵礦
【鐵山變綠谷,「光灰」終光輝】
位於湖北黃石的大冶鐵礦為新中國的工業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然而長期開採也挖出了不少生態隱患,裸露的巖石白天吸熱、晚上放熱,礦山溫度比市區高四五度。「晚上睡覺都要先在地上撒上水,白天也不敢穿白色衣服,不一會兒就全黑了。」在鐵礦開了30多年火車的退休職工巫東明對過去的「光灰」日子記憶猶新。
意識到生存危機的大冶鐵礦人開始在廢礦坑裡尋希望。不過在修復環境之初,巫東明和工友們不是很理解,「與其把那些錢花在改造環境上,不如直接發給我們」。隨著荒山一點點生綠、天空一天天放藍,置身其中的大冶鐵礦人逐漸明白,只有生態好了,日子才能真正小康。
如今,巖石堆上栽滿了刺槐,每年4月槐花盛開時,花朵、綠植與灰巖組成了絕妙的生態修復畫,曾經「光禿禿的山、灰濛濛的天」搖身一變成了峭壁「梯田」、「鐵谷」綠野。黃石國家礦山公園不僅每年實現300多萬元的旅遊收入,更形成了礦業與旅遊的互補格局,實現傳統工業的綠色轉型。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系列海報:
來源:農民日報、中國農網採訪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