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視察過的唯一一座鐵礦山 1700多年開採歷史 大冶鐵礦的重建...

2020-12-12 中國鋼鐵新聞網

  本報通訊員 馬景源 邵亮

  有一座礦山,從三國時期至今已開採了1700多年,是近代中國第一家用機器開採的大型露天鐵礦;有一座礦山,曾是「鋼鐵糧倉」,是毛澤東主席視察過的唯一一座鐵礦山,是他「騎著毛驢也要去看看」的地方;有一座礦山,從1958年重建至2012年所採出的鐵礦石,可折合成220條京九鐵路的鋼材用量,所採出的金屬銅,可以製成從地球牽到月球的電線,所採出的黃金,可製成10克重的項鍊150萬條……這座礦山,為國家重振工業、經濟建設發展提供了寶貴財富。

  這座礦山,就是大冶鐵礦,現為中國寶武旗下的子公司。

  今年5月份,該礦山深部開採工程進入試生產階段,標誌著這座千年古礦由淺部開採過渡到了深部開採。

  深入考察 礦山開始重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在恢復鞍鋼生產的同時,在華中地區新建我國第二個鋼鐵中心。在這之前,中國最早的鋼鐵聯合企業——漢冶萍公司,曾在華中地區崛起,但由於經營不善,擅借日債,受日本控制,最終倒閉。

  那時,建設新的鋼鐵中心,首先要查清鐵礦資源。大冶鐵礦作為漢冶萍公司的主要組成部分和原料基地,首先要回答好這個問題。

  1950年初,中央重工業部派地質專家王文彬等人到大冶鐵礦了解礦床地質。同年12月份,中央重工業部及其鋼鐵局的負責人偕蘇聯專家馬洛歇夫到此地,考察大冶鐵礦及淮南煤礦,調查鋼鐵資源擁有量。不久後,中央重工業部召開大冶資源會議,討論新建華中鋼鐵中心的資源問題。會上提出組建大冶資源勘探隊,開展大冶鐵山及周邊地區的地質調查工作。

  1952年5月1日,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地質部前身)在大冶鐵山成立四二九勘探隊。該勘探隊投入70餘臺鑽機,以大冶鐵山為中心,對鐵山礦區及大冶境地的靈鄉、金山店、銅錄山和鄂城的西山、雷山及程潮等鐵礦進行全面勘探。同年7月份,蘇聯專家克羅特基到大冶鐵山,把先進的地質勘探經驗、勘探程序、礦量計算方法等傳授給該勘探隊。1954年3月份,該勘探隊完成勘察任務,提交勘探報告:探明大冶鐵礦鐵礦石儲量約為1.03億噸、金屬銅儲量為60.2萬噸;大冶鐵礦儘管經過1000餘年的開採,仍然是一座大型露天鐵礦,可作為華中鋼鐵中心的主要原料基地。

 

圖為中央重工業部負責人偕蘇聯專家馬洛歇夫等到大冶鐵礦調查鐵礦資源

  

    於是,中央決定重建大冶鐵礦,作為新建華中鋼鐵中心——武漢鋼鐵公司的主要礦石供給地,遂委託蘇聯列寧格勒國立採礦企業設計院設計採場、委託蘇聯莫斯科國立有用礦物機械處科學研究設計院設計選廠。

  1955年初,新成立的礦山管理機構決定,要把荒廢多年的礦山建成大型機械作業、採選聯合生產的現代化礦山。同年7月1日,大冶鐵礦開工重建。全國13個省份的72家工廠為礦山基建提供各種設備,18個省份把大量物資運抵礦山;當地農民拆遷房屋總面積達50309平方米,讓出水田1199畝、旱地2522畝。國家從蘇聯和東歐各國進口大批採礦、選礦、運輸設備。從此,礦山炮聲隆隆,機聲軋軋。

  八方支援 「三通」工程完成

  建設大型機械開採的現代化礦山,先要建設礦區電氣化鐵路及供水、供電工程,即「三通」工程。

  黃石港口的起重設備不足,如何把大型設備起岸並運到鐵山呢?「支援鐵山,支援武鋼」:大冶鋼廠的起重工們在黃石港務局的配合下,在江岸新修150米的下河線,把鐵軌鋪上躉船;為支援大冶鐵礦重建,黃石市城建局投資4萬元翻修了鐵山至武漢市區之間的全部公路橋梁,保證了交通暢通;國家公路總局第二工程局第四工程處承擔了建設獅子山與尖山相連的「五號電氣鐵路」的任務;冶金工業管道安裝公司黃石工程處承擔了鐵山至梁子湖供水工程的施工任務。

  把梁子湖水送到鐵山,須在鄂城碧石鎮建設一個水泵站。該站是礦山建設中最大的混凝土工程。當時,負責建設的礦山分公司工長舒玉龍,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

  為保證大冶鐵礦基建施工有序推進和投產後有足夠的電力,武漢送變電工程局第二工程處在沿線3000多工人的配合下,夜以繼日地緊張施工。

  為使電氣化鐵路通往採場,國家公路總局第二工程局第四工程處的職工們晝夜不停地在現場建築路基。當鐵路路基修築到獅子山時,工程被兩個巖石山頭阻擋,他們用100多噸炸藥實施爆破,愣是把兩個山頭除去一半,大大縮短了工期。

  在修建過程中,中共黃石市委第一書記楊銳和書記湯瑞善經常親臨鐵山,解決礦山建設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並調集各方力量,確保「三通」工程順利完工。

  基建隊伍中的人,有身經百戰的解放軍工程兵,有在江西剛剛完成南昌八一大橋建設任務的高水平建築隊伍,有武漢青山土建公司和砌築公司的工人,還有黃岡、鄂城等縣數以萬計的農民……經過1年5個月的奮戰,「三通」工程於1957年12月28日正式完工。

  歷經萬難 採場投入生產

  1955年8月15日,獅子山開工剝離;8月25日,尖山開工剝離巖石。大冶鐵礦的職工剛開始用小型機械打眼放炮,人力裝車,通過輕便鐵路把土石運到指定地點。隨後,大冶鐵礦從國外引進的採礦運輸設備先後到達,職工開始用電鏟、穿孔機作業,實現了機械化大生產。

  1957年冬末的一個夜晚,暴風雨襲擊尖山,1號電鏟司機室的玻璃被打碎,風雨直往司機室灌,司機穿上雨衣堅持操作,一個班裝了70多卡車土石,超額完成當班任務。

  在建設者的共同努力下,大冶鐵礦1955年完成剝離任務36萬多噸,1956年完成剝離任務390萬噸,1957年完成剝離任務700多萬噸。1958年7月1日,大冶鐵礦採場正式投入生產,提前半年與武鋼高爐同步投產。

  1957年春,大冶鐵礦選礦廠開工建設,全部工程分兩期進行:一期工程包括粗碎、中碎、細碎車間等6項建設任務;二期工程即興建選礦、脫水部分。1958年9月份,大冶鐵礦選礦廠破碎系統完工;選礦、脫水系統於1959年10月份投入生產。大冶鐵礦選礦廠從破碎到精礦倉庫,工業建築總面積為116674.5平方米,為我國山海關內最大的選礦廠。

 

圖為大冶鐵礦打造的花園式工廠——選礦廠一隅

圖為大冶鐵礦露天採坑

 

  重建後的大冶鐵礦,迅速形成年生產原礦440萬噸、年選礦430萬噸的綜合生產能力,可生產鐵精礦、銅精礦、鈷硫精礦、塊礦、粉礦等礦石產品,可直接和間接回收鐵、銅、硫、鈷、黃金、白銀等金屬和非金屬元素,成為全國十大鐵礦生產基地之一。

  如今的大冶鐵礦,基礎設施成龍配套,管理方式先進,生產工藝精良,科技實力雄厚,先後獲得安全標準化一級企業、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專項優秀礦山企業、綠色礦山試點單位、綠化先進集體等稱號。聰慧質樸的大冶人,在這片熱土上用他們勤勞的雙手,創造著燦爛美好的未來。

  

相關焦點

  • 湖北大冶鐵礦:從亞洲第一採坑到國家礦山公園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張一彪 ★劉青峰 熊鬱雲 鄭金芬/湖北報導大冶鐵礦位於湖北東部的黃石市,從公元226年至今已有1780多年,從孫策築爐、嶽飛鍛劍,到張之洞洋務建廠,再到現代的大冶鐵礦開採,最終形成了「亞洲第一採坑」。而這個見證中國礦冶文明千年歷史的「亞洲第一採坑」,卻差一點淪落為城市的「垃圾場」。
  • 探訪毛主席視察紅光社紀念館,毛主席在成都唯一視察過的合作鄉社
    前些時間在導航上輸入紅光鎮就彈跳出「毛主席視察紅光社紀念館」,感到好奇。在成都這麼多年現在才知道這個地方。於是今天自駕過來參觀,導航直接輸入「毛主席紅光社紀念館」就直接帶你到目的地。中午我從成都青羊宮出發的,到了目的地不仔細看還找不到,因為紀念館在廣場裡面,路邊看不到。
  • 黃石有家四姊妹,世界唯一
    此外,她還創造了多個第一或唯一:亞洲第一大人工天坑;中國第一個用機器開採的大型露天鐵礦;張之洞創辦的洋務企業中,唯一保留下來的一家;毛主席視察過的唯一鐵礦山;中國第一支大型地質勘探隊在這裡成立;見證侵華日軍瘋狂掠奪中國礦產資源的第一家鐵礦山。不得不說,大冶鐵礦露天採坑是個敢為人先的奇女子。
  • 湖北黃石:一座城市的千年爐火見證一個國家的工業化之路
    1958年9月15日,參加武鋼第一爐鐵水出爐慶典後的第3天,毛澤東原本要從武漢前往安徽視察。但他臨時提出,要再到黃石去看一看。他這一天去看的大冶鐵礦,是他一生唯一到過的鐵礦山。據檔案記載,毛澤東還再次來到大冶鋼廠,登上平爐臺和正在操作的工人一一握手,點讚鋼廠「發展很快」。  5年間兩次到同一個地方視察,在毛澤東的一生中並不多見。
  • 亞洲最深露天鐵礦:大孤山鐵礦
    大孤山鐵礦位於祖國鋼都鞍山東南12公裡的千山腳下,佔地面積10.6平方公裡,因其豐富的鐵礦處理素有「十裡鐵山」之稱。這座有著百年開採歷史的亞洲最深露天鐵礦,礦坑深不見底,據說可以塞下十幾座能坐九萬人的鳥巢體育場。開採之初 慘遭掠奪從開採之初,大孤山鐵礦就鍛造了一部掠奪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