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馬蘇
今年8月7日是農曆七夕節,又名乞巧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該節日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近年來被民間稱為「中國情人節」。近日,記者採訪了我市牛郎織女·七夕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杜全山,聽他為我們講述牛郎織女與南陽的故事。
牛郎織女故事發生在南陽白河兩岸
記得小時候長輩們告訴我一件非常浪漫的事:七夕晚上,如果在葡萄架下放上一盆水細細傾聽,就能聽到牛郎織女互訴衷腸的情話。這是童年對浪漫傳說的一種嚮往。近日,在王府山隕石科普基地,記者見到了杜全山,他通過郵票、封片、連環畫、煙標、電話卡、絲織品等幾十種形形色色的關於牛郎織女的收藏品,向記者講述了牛郎織女與南陽的淵源。這些收藏品每一件都能講述一段關於牛郎織女與南陽的故事,也讓記者對南陽文化和牛郎織女有了更多更新的認識。
「白河東的織女與河西的牛郎私奔,來到河西桑林村,織女的父母發現後,拆散了他們。牛郎思妻心切,帶著一雙兒女追到白河東岸,而織女的父母嫌牛郎貧窮,阻止他們相見。無奈之下,牛郎便在織女村(現地名史窪)附近住了下來,天長日久便形成了現在的牛郎莊。這個感人的愛情故事被老百姓口口相傳,流傳時間久了,就形成了今天的牛郎織女傳說。」杜全山為記者講述牛郎織女與南陽的傳說。
牛郎莊、織女村等遺蹟印證牛郎織女的傳說
關於牛郎織女的傳說,在全國各地流傳甚廣,版本較多,但核心內容是基本一致的。
杜全山說,民間傳說具有歷史性、可信性特徵和解釋功能,一般與產生地區的地名風俗相關聯,由此使人們從感性上或直觀的感受上認為這個故事更具可信性,從而廣為傳播。東晉詩人蘇彥《七月七日詠織女詩》曰:「織女思北沚,牽牛嘆南陽」;現代諸多民俗類出版物,大都記載「牛郎織女」傳說起源於南陽,如海燕出版社1997年版程健君的《民間神話》中有「牛郎是南陽縣桑林人」之說,宗教文化出版社的《節俗》和三峽出版社的《中華民俗藝術大全》中均記載:「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
根據古今流傳的故事發生地,我們仍可以在現在的南陽城西十公裡處(白河西岸)尋到古時的桑林及相關遺蹟,在白河的東岸還有牛郎莊、織女村。漢水最大的支流——白河環繞南陽,素有「天漢中白水」之稱,形似牛郎織女傳說中的天河。梁朝蕭詧《愍時賦》曰:「彼南陽之舊國,實天漢之嘉祉」,應合了南朝梁殷雲《小說》所云:「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廢織紝。天帝怒,責令歸河東……」如此,也印證了白河兩岸發生的牛郎織女故事。
幾年前,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走遍中國》欄目曾到南陽拍攝七夕專題片。杜全山分析,南陽有兩千多年前遺存的漢代畫像石《牛郎織女》,白河兩岸有桑林、牛郎莊、史窪(織女村)等村落,這些都是傳承至今的風俗民情及遺存的文化遺址,又經過充分考察論證及文獻史料印證,南陽就是牛郎織女傳說的發源地,白河就是傳說中的天河。⑦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