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2017-08-29
「崗前一條武關道,屋後一片大桑園」。
我們一行30人西去桑林走的正是著名的武關道。
按照計劃,此次活動網友們以騎行或自駕的方式前往,第一集合點我特意選在了麒麟路與北京路交叉口。
麒麟路因麒麟崗而名,更因那位秦穆公用五隻黑羊皮從市井之中換來的一代名相百裡奚而聞名。
而當年,和牛郎孫如意一樣,窘困潦倒的百裡奚也曾是一位放牛郎,在這麒麟崗上,他割草牧牛,並且創造性的提出了「心與牛一」的養牛經。此時的南陽如張衡《南都賦》所言:「百穀藩廡,翼翼與與」,南陽黃牛已進入舍飼、圈飼階段,且有耕種、鬥牛等習俗。
據說他耳聞周王子頹喜歡牛,遂以養牛作為覲見的見面禮。
而上世紀七十年代在獨山腳下白塔村發現了一座漢墓,這或是傳說中的「獨山前懷七十二冢,三十六陂」中的一座,其中一塊漢畫像石引起了轟動:畫像右上角有一牽牛星,星下畫一牛,牛前有一人做揚鞭牽牛狀;左下角有一織女星,裡面跪坐著一位頭挽高髻的女子。
仔細觀察,畫像石中其牛鼻穿有韁繩,神態馴服自然,已屬圈養的耕牛。
這塊漢畫像石生動形象的把星宿與傳說結合在一起,被命名為牛郎織女星座圖,成為牛郎織女傳說起源於南陽的重要物證之一。
這些也更充分證明了南陽黃牛的悠久歷史,構成了南陽豐富多彩牛文化的重要一筆,使河南三寶和全國五大優質牛之一的南陽黃牛更加聲名遠赫。
此去桑林僅七八裡,一路西行,翻越連綿起伏的十八裡崗大家準時抵達第二集合點----城西桑林村內的織女浣紗塘。
唐朝那一年的春半時分,天正下著綿綿的細雨,杜牧途徑桑林,也信步走進這座村落,並吟出《村行》那首「春半南陽西,柔桑過村塢。娉娉垂柳風,點點回塘雨。蓑唱牧牛兒,籬窺茜裙女。半溼解徵衫,主人饋雞黍。」的著名詩篇。
時空輪迴,當年那一幅村舍錯落、綠樹娉婷、水塘清澈、和風輕吹的熟悉場景已蕩然無存。
村外二十裡崗崗坡上,日益逼近的廠房、蔥綠的包穀地裡,那棵大桑樹顯得孤拔而醒目。
這棵桑樹也是近年栽植的,當時的桑樹園已經成為一片耕地,而沒有桑樹的桑林,牛郎織女傳說裡的重要元素如種桑、養蠶、繅絲、紡紗、織錦似乎也沒有了可以依附的枝幹,變得可疑和恍惚。
桑樹東邊掩映在包穀地中的是十年前樹立的碑牆,那是用單面磚砌築成牆,兩邊用磚柱壘支一塊預製樓板為頂,裡面鑲嵌著桑林、牛郎織女故裡和原本用毛筆書寫的牛郎織女故事的三塊碑刻。
放羊老漢這次嘔心瀝血樹立的紀念碑牆分為兩組,東西對稱擺放,磚砌臺基牆身,並分別鑲貼仿古或黑色牆磚,碑牆上覆灰色筒瓦,顯得古樸端莊。
西邊是主牆,正面鑲嵌著牛郎織女傳說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碑,兩邊分別是南朝梁殷雲《小說》中相關的文字記述、杜牧的《村行》詩碑及國際郵政局2010年8月16日七夕節發行的《民間傳說--牛郎織女》紀念郵票四枚石刻像中的「盜衣結緣」「男耕女織」。
對應的背面分別鐫刻著牛郎織女傳說起源地簡述、論點論據、牛郎織女星座圖漢畫像石碑及二月河題寫的「牛郎織女源起南陽」碑和及牛郎織女郵票的「擔子追妻」和「鵲橋相會」兩塊石刻。
早在2010年3月16日《中國郵政報》曾經刊文指出:這套郵票的最佳原發地非南陽莫屬。最終,這套郵票在江蘇太倉,河南魯山、南陽,山西和順,山東沂源,河北邢臺,湖北鄖西、老河口,江西新餘,陝西鹹陽、興平等八省同時首發。
東邊碑牆規制大小與西邊相同,正面鑲嵌著中國傳統節日七夕起源地、楚太子熊槐遇雨得病救治處、牛郎織女傳說根系地名等三塊碑刻。
背面是著名作家殷德傑《楚懷王初定七夕》的文章,這衍生於明代羅頎《物原》中楚懷王熊槐初置七夕的記載,王萬和特意將這篇文章製作成了一面碩大的陶瓷碑牆。
為了完成樹立牛郎織女起源地系列紀念碑刻這個鬱積於懷的多年心願,王萬合徵得家人同意,將自己的土地與村民這一片自行進行了調換,
並墊付錢款、自行設計施工完成,也為後續的牛郎織女文化紀念館等預留了發展空間,
並和桑樹、原有的碑牆一起構成有機整體,乃至和他心中全部的二十九處景觀形成完整的牛郎織女故裡。
麻尾雀,尾巴長,七月七日搭橋梁。
大家聚攏到碑牆前,受大家委託,寫秋齋主人主持了揭碑儀式。
他說:一個地方的歷史文化傳承,不僅僅是自然山水和風物地貌的保持,更是那種根深蒂固的文化內核的繼承與發揚。
而民間傳說具有歷史性、可信性特徵和解釋隱喻功能,一般與產生地區的地名風物歷史相粘連,也是我們文化遺產保護尋訪的重要內容之一。
「河西走來天仙女,河東走來放牛郎」。
秋齋首先邀請放羊老漢王萬合和他的老伴向大家傾訴牛郎織女傳承保護的經歷和切身感受。
「落到地上是七夕雨,打溼一片蠶姑娘」。
說到動情處,王萬合情不自禁的緊緊拉住老伴的手動情的說:老伴每天走十幾裡路,牽著羊到城裡擠奶,就是用這雙手一點一滴的為我攢下立碑的錢,這多麼不容易!
因自身局限和行為方式等原因,王萬合在當地也是一個頗受爭議的人物,但他對牛郎織女傳說起源地十年如一日的一腔熱情、勤勉執著與辛勤付出有目共睹。
肯定和鼓勵老漢行為的同時,我還是勸誡老漢:一定要量力而行,一定要嚴密認真,不能因為完成心願而大量突擊立碑。
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牛郎織女傳說申報者天寶系統講述了發生在白河兩岸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
他說:「根據古今傳說的故事發生地,結合史書記載印證,我們尋到了南陽城西二十裡崗的古桑林以及相關遺蹟、風俗、傳說,進一步確認牛郎織女傳說起源於這裡。」
一個感人的愛情故事被當地老百姓口口相傳,代代傳承,傳向天南海北。天寶最後提高了聲音說:時至今日,全國各地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是無數個,而牛郎織女傳說起源地只能有一個,那就是南陽。
以《老南陽》一書彰顯古城情結及濃鬱人文情懷的著名作家殷德傑今天也拔冗參加了揭碑儀式。
十年來,他對牛郎織女傳說相關文字、說唱等資料等進行了系統的梳理、修改和完善。
在評述南陽厚重的歷史文化與牛郎織女傳說和七夕起源地的重要性外,殷德傑還深有感觸的說,今天的活動很有意義,在文化遺產保護和文化建設這一方面,南陽的民間力量自覺主動的發揮出了重要作用。
作為大河網文化遺產板塊的版主,雪蓮也一直關注支持牛郎織女傳說起源地的宣傳保護,並親自參與有關方案策劃、資料整理、財務審計等工作。
今天,雪蓮不僅準備並現場發放了本次活動的相關內容和文化遺產保護宣傳頁,她還簡單回顧介紹了「訪古尋蹤·南陽文化遺產保護公益團隊」的組建與歷程;並向大家介紹了剛剛在上海舉辦的第二屆社會力量參與文化遺產保護論壇的相關精神與共識。
訪古尋蹤團隊主要發起人之一的飛舟也回顧講述了幾年來到桑林尋訪的感受和收穫。
他還深刻的提醒道:隨著新農村建設和村民改善生活居住條件,和前幾年相比,桑林的原生態村容村貌現在已經改變很大,連重要的浣紗塘也失去了原有的韻味,這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很不利。
一定要統籌規劃,合理利用改造,保留必要的元素,讓桑林成為名副其實的牛郎織女故裡。
十年前,具有文化情懷的大河人家老闆張有臣與天寶等一起為牛郎織女傳說起源地鼎力相助,奔走呼籲。
南陽集郵協會也多次啟用紀念郵戳支持本土民間文化的傳承,這也已成為南陽牛郎織女文化傳承獨具特色的表現形式和內涵。
最後,在鞭炮和大家的掌聲中,殷德傑、張有臣、天寶、寫秋齋主人共同為牛郎織女傳說起源地系列紀念碑刻揭碑。
曲終人散,駐足四望,我又想起2011年8月寫的那篇《【南陽訪古之57】七夕:我和牛郎織女有個約會》,在文中,我寫到:
歷史,不僅僅寫在書上;傳說,也不僅僅只活在民間。
那棵桑樹在廣袤的原野和步步緊逼的廠房面前顯得那麼柔弱和單薄,那傳說中的桑林還能在挖掘保護牛郎織女故裡的大背景下蔚然成林嗎?
我們真誠的希望政府和民間攜手,讓牛郎織女起源地真正落戶桑林,造福南陽,庇蔭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