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南陽訪古之150 遮山行(6):禿尾巴蒼龍爺,遮山的保護神】寫到:「蒼龍爺是遮山的保護神,相傳就居住在山東北的蒼龍潭中,他的老家在禹王店。」
禹王店位於黃臺崗鎮,十裡河東岸。
在這裡,「蒼龍出世」的傳說攜風帶雨、播撒千年:這蒼龍爺姓孫,家住禹王店東北五裡的大龍泉,其母親姓許,家在河西二裡的莊兌莊;其母年逾四十而尚未有一子半嗣。
一日,蒼龍爺的父親從河裡打撈出一個像鴨蛋的東西,其母吃後妊娠十一月,於九月十三日誕下一蒼色小龍,時接生婆魂飛魄散奪門而逃,其母餵奶時亦被嚇死,其父聽到驚叫衝進屋中,見此物兇神惡煞,怕它日後禍國殃民,遂拿起菜刀高高舉起欲斬之。
禹王店村邊有一龍母冢,冢前有一石碑,碑額曰;「流芳百代」 ,碑中大書 「龍母塚」三字。
碑文記載的便是這樁離奇的舊事:「宛東南四十裡禹王店,在傳孫姓婦許媼,年四十懷妊過期,於其年九月十三日誕生一龍,有蒼色,家甚驚駭,懼不敢棄,比乳時許輒氣絕,孫公斬之」。
蒼龍爺疼痛至極,騰空而起,將屋頂衝出個大洞,腥風血雨向東北方竄去。
時烏雲蔽日,天搖地動,碑文繼續寫道:「龍飛馳入騎立潭中,僅禿其尾。自後時去時來即大風雨雹,幻冥晝晦。至去後乃已,許亦尋卒,於是乎葬葬後歷百年所」。
蒼龍爺飛馳而入的騎立潭,即五垛山三潭,鎮平也便因此成為蒼龍爺的第二故鄉。因為蒼龍爺被其父砍掉了半截尾巴,所以都叫他禿尾巴老蒼龍。
過去天旱時節,官民祈雨,人們皆言去三潭最為靈驗,甚至這邊人剛出發未至半道,家裡已經大雨傾盆,人們都說蓋因蒼龍爺眷念家鄉之故。
當地還流傳著每年二月二春夏之交這一天,雷聲響處,風雨晦冥,人們就把菜刀扔到院門外去,這樣蒼龍爺就不敢也不再誤闖誤撞進來驚嚇家人。
其實,這是每年身在異鄉的蒼龍爺回家到墳上叩見其母,故風雲同行,啼哭落淚所致。「每春夏交風雨之災,往往如前俗謂蒼龍顧母也,遠近傳聞莫不知而厭道之,而亦卒無有墾易其土者,故謂為龍母冢,其信然耶」。
龍母冢碑舊有碑樓,古色古香;碑面光滑清晰,碑文無有落款,僅雲「歲在癸丑仲春吉旦」,但觀碑制及碑文最後「前明有為其志,其巔末甚鑿,鼎革之際沒於兵燹矣」,應是清初所立。
太平盛世,兵燹未見,但前年碑樓被拆,連這塊珍貴的石碑也斷為兩截,殊為可惜!可嘆!可恨!
龍母冢碑所載的傳說和千百年來鄉人口口相傳的內容基本一樣。但鮮為人知的是,這個傳說的年代還被推到了上古的夏朝,言及老蒼龍曾化身如犁,開鑿溝渠,輔佐大禹治水驅魔;而在周邊的十裡八鄉,也還流傳著蒼龍爺後來的故事。
蒼龍爺尾巴上被其父砍了一刀,疼痛難忍,慌不擇路,來到了禹王村東北方的桐河,桐河不僅是人們熟知盛產貢品桐蛋的地方,《光緒新修南陽縣誌》記載到:「桐河北魏之洞川也,出橋頭鎮,有泉上出,多蚌蛤,秋夜月明中網之,輒得珠粒,所謂宛珠也」,司馬遷《史記》所記「宛珠」也即此。
桐河上遊有清河和珍珠河兩源,在高廟東北匯流而稱桐河。「高廟到桐河,七十二潭窩」,這近二十裡地界,河床曲灣多潭,最深的叫黑龍潭。據說,被斬斷尾巴的蒼龍爺一開始就藏身於此。
每年汛期發大水時,附近的人們都能看到一條獅頭蒼龍瞪著銅鈴般的巨眼在河中翻騰,細看,原來是那禿尾巴老蒼龍憑一己之力在與興風作浪的惡龍爭鬥、分水避禍。
農耕時代,旱澇蝗蟲乃是痼疾大患。農諺曰:「庚子遇雙春,糧食貴如金」。2020年又是一個兩頭立春的年份,在民間解讀中,這一年會有災星,應予以重視防範。
禹王店北舊有蝗蟲廟,後頹敗不存,幸有《蔣公賑蝗碑》殘碑遺棄於荒溝。鄉賢王進超辛苦尋之,將其載回所辦民俗館,碑文漫漶,然「何止蝗蟎遍野」之嘆息清晰可見。
年前,還以為今年或如有歷史上有蝗蟲飛掠一樣的自然災害或乾旱水澇。殊不知,一場終將載入史冊的天災人火卻訇然而至。
己亥末,庚子春,荊楚大衣,八人封寇,九州閉虎,終致家國停擺,誤我昌盛國運,害我黎民百姓,蒼天昏晦,天人共憤。故近來時時喟嘆竟歷如是之事,哀之、痛之、恨之、惜之。
2月4日,立春;6日,正月十三,乃發微信記之:「精選十枚雞蛋,孵化小雞,到19天時將蛋頭朝上放置,此謂大頭落地。翻看日曆,正農曆二月初二。過兩日,小雞即破殼而出。古人云: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後天地開闢,萬物復生。天道有序,萬物有時,不可微逆。應吉象,南陽衣情此時也將得以徹底轉折。」
天右蒼生,眷念萬敏,二月二將至,南陽衣情連續數天為零記錄,社會經濟秩序有望漸次恢復、休養生息;然武漢等地仍處水神火熱之中尚待時日。。。
春潮帶雨,其後頌揚讚美必將如又一波浪潮洶湧;然惶恐旌旗鮮花背後,又復忘酷男西生,更不論是非短長。非店之鑑本不遠,今人若記之哀之,警心常存,新官一衣又何至於重蹈覆轍、哀鴻遍野?
「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自古天道有序,萬物有時,不可違逆。何獨有不哀前世之哀者?復使後人而復哀今日?
禹王店行雲布雨、播撒甘霖的的蒼龍爺早已不知去處。
嗚呼,惟願龍魂不死,江山無恙;風調雨順 ,國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