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民間傳說宋朝年間,即墨龍山下有個名叫大村的村莊,村裡住著一位名叫李太的農民,李太娶臨村王氏為妻,結婚後王氏十來年沒有孩子,夫妻倆人甚是著急,到處求香拜佛祈求早生孩子。
有一年夏天傍晚的時候,王氏到山下小河邊洗衣服,清澈的河水中一群一群的小魚在王氏周邊來回遊動追逐,就在王氏快要洗完衣服時,小河中突然水波晃動,河中的水澡向王氏聚集過來,一時間王氏感覺身體異常。過了一個月後王氏突然發現自已懷孕了,第二年六月十三日晚上,狂風大作雷雨交加,半夜時分王氏產下一個孩子,丈夫李太非常高興急忙端燈過來察看。李太藉助燈光只見妻子生下一個小黑孩,孩子頭上長著角,腚上長著一條小尾巴,身上飛有閃閃發光的鱗片。李太夫妻倆看後十分驚恐,有心將孩子送到外面拋棄,又因夫妻倆十多年來好不容易有個孩子不忍心,便把孩子養育在家。這孩子長的特別快一天一個樣,越長越沒有一點人形,把李氏夫婦愁壞了。
第六天下午,李太幹完農活從地裡回到家裡,一進門看到一條龍身子伏在坑上,尾搭在房梁上,李太心裡一驚下意識用手中鐮刀撥弄了一下。伏在坑上的小黑龍受到驚嚇,尾巴一甩正巧甩到鐮刀刃上,尾巴被鐮刀刃削去了一截,受驚了的小黑龍趕緊從窗欞空鑽出屋,小黑龍忍著痛在空中盤旋,因害怕父親小黑龍不敢回家。後來小黑龍飛到嶗山深潭中,用靈芝水治療傷口,傷口癒合後小黑龍飛到東北一條大江邊變成一個小黑孩,寄居在一位王姓老媽媽家中。小黑龍白天幫老媽媽種地捕魚,晚上練習武功,幾年間練就了一身好功夫。小黑龍思念父母,便回家看望父母,小黑龍回到家中不見父親,只聽到母親躺在坑上呻吟。小黑龍趕緊撲到母親面前詢問情況,方知當地大旱,地裡莊稼沒有收成,父親已經餓死,母親已經好幾天沒吃飯了。小黑龍趕緊走出家門,變成龍騰雲駕霧飛到玉泉山帶回供品和桃子讓母親吃。
即墨天井山上的龍池
小黑龍決定挖個井方便附近鄉親們吃水,便又出去變成龍飛奔村南小山,小黑龍在南山上一爪抓出一個大深坑,這個深坑由於天旱的厲害一點水也沒有。小黑龍又飛到西邊一座山上,一爪抓出一個很深的石井,水從井中不斷向外溢出匯成一條小河,小河流經村莊向東流入大海,河水清澈幹甜,人飲後可強身健體預防疾病,莊家灌溉後可以抗蟲害增產。從此以後村中老百姓便從河中取水飲用和灌溉莊稼。小黑龍又飛到天上呼風喚雨,剎那間烏雲密布電閃雷鳴,天空中飄下傾盆大雨,乾旱的大地得到久違的雨水,從此以後當地老百姓過上了安定生活。當地人也對小黑龍備加敬重和感激。
黃海裡的千裡巖島
後來小黑龍母親因病去逝,小黑龍把母親安喪在東海千裡島,在墳周邊栽上耐冬樹,至到現在千裡島上長滿了耐冬,每到冬天島上便開滿耐冬花。從此以後石井中的水不再外流,人們稱石井為「龍池」,村西南的小山為天井山,把村南小山稱為「乾池山」。人們把李黑龍稱為「沒尾巴老李」或「禿尾巴老李」。
母親逝世後禿尾巴老李又回到了東北大江邊,這時江中住著一條白龍,白龍作惡多端威害周邊的姓,禿尾巴老李便潛入白龍江把白龍趕走,為當地除了一害,天上的龍王便封李黑龍為白龍江王,從此禿尾巴老李便鎮守白龍江,白龍江便被人們稱為黑龍江。禿尾巴老李鎮守黑龍江多年沒回老家,這時東海一條惡龍強佔了龍池,經常在禿尾巴老李家鄉一帶興風作惡,終年無雨莊稼久收,搞的當地民不聊生。當地老百姓得知禿尾巴老李在東北戰勝白龍的消息後,遂在龍山設壇祈求禿尾巴老李回老家趕走惡龍。禿尾巴老李聽可消息後藉機先回千裡島祭奠母親,然後又來到龍山看到那條惡龍正在農田上空嬉戲,禿尾巴老李二話不說便飛到天上和那條惡龍打鬥在一塊。惡龍根本不是禿尾巴老李的對手,不一會的功夫便被禿尾巴老李打的跪地求饒。禿尾巴老李念其有悔過之心,便貶其到渤海海峽掌管山東到遼寧的航道安全,保護航線上山東老鄉的當全,凡是有山東人的船隻都要保護其安全。倭寇船隻要勸其返航,如果不聽就讓倭寇船毀人亡。從此以後渤海裡往來山東與遼寧的船隻在啟航前都要問一下船上有沒有山東人,當有山東人時才開船,沒有時不敢開船啟航。
相傳宋代的時候,有一年日本大旱,田地裡的莊稼顆粒不收,日本有幾十條船來我國購買糧食。日本船隻航行到東海時無論如何也不能繼續前行,原來是禿尾巴老李派來管理山東沿海航行安全的那條惡龍懷疑船上是倭寇,便施法阻止船隻前行。船上的日本人便焚香禱告:「中國、日本原本是一家,現在日本大旱缺糧,祈求海神保佑順利通過」。管理航道的惡龍聽後,向禿尾巴老李報批放這些日本人通過,到岸後購得糧食滿載而歸。
禿尾巴老李怕自已離開時間長了惡龍不服管教,託夢給雲遊道人張道士,張道士了解情況後便鑄造了兩面銅牌放在龍山龍池中,一是鎮惡龍用,二是遇到天旱取出龍牌,禿尾巴老李便知情況回老家行雨。銅牌又被當地人稱為「龍牌」,後來惡龍神訓服後,「龍牌」只當求雨牌用。以後每當遇到天旱人們便到龍山龍池內取出「龍牌」求雨,由於龍山「龍牌」求雨比較靈驗,經過幾百年延變在明代禿尾巴老李成為當地百姓眼裡管理行雨靈驗的「龍王神」,禿尾巴老李也就成了管理行雨的李龍王,備地紛紛建立廟宇祭祀李龍王。每年農曆六月十三禿尾巴老李誕辰日和農曆二月初二,即墨周邊地區都會舉辦勝大的廟會和祭龍活動,其中禿尾巴老李誕辰日這天會舉辦規模盛大的取「龍牌」祭龍祈雨儀式。
以上便是青島即墨、嶗山、城陽地區禿尾巴老李的傳說及延變,故事發生在宋代,宋代時期膠東半島地區道教盛行,青島市嶗山是宋代道教重要道場,全真派掌門人丘處機曾多次來嶗山傳道,使嶗山成為全真派重要道場。供奉祭祀禿尾巴老李的廟宇基本上都是由道士管理,從中我們可以發現禿尾巴老李故事的延化塑造和道教、道士有著潛移默化密不可分的聯繫。禿尾巴老李是道教文化塑造出來的人神故事,後經延變被道教和各個朝統治者所利用。
明朝以來盛行的取「龍牌」祈雨活動又演化出許多民間故事,民間傳說慈禧太后曾經出迎十三裡接「龍牌」,親書「澤國壯武」匾額,並賜龍山龍王廟御製紗燈(民間稱為燈籠)一對。民間傳說德國佔領青島以後,德國兵經常到即墨一帶為非作歹搶奪百姓錢財,1898年的一天十幾個德國兵騎馬來到龍山上的廟內,德國人早就聽說這座廟內珍藏有一對慈禧太后賞賜的燈籠,這群德國兵便請求廟內道士想看看這對燈籠,道士便引領這群德國兵來到懸掛燈籠的廟堂,道士哪知這群德國兵對這對燈籠早有耳聞,垂涎三尺想佔為己有,當這群德國兵看到燈籠後不由分說打倒道士,把這對燈籠搶走。道長見慈禧太后賜的燈籠被搶走心急如焚,便點香、燒紙祈求李龍王顯靈,讓德國人送還燈籠。拜祭完畢後只見梁上的龍眼睛射出三次光亮。德國鬼子搶走燈籠後放在青島總督府內,大小官員爭著前來參觀這對做工精緻巧妙的燈籠。就在道長拜祭的第二天晚上,德國人正在總督府會商議何時把這對燈籠送回國內時,天空中烏雲密布狂風大作,很快下起了大雨,一聲巨裂的雷聲在總督府上空炸開,嚇的總督府內的德國人一個個心驚膽戰抱著頭鑽到會議桌下。第二天,德國人發現總督府樓頂的建築構件被雷擊劈掉大半,忙找人進行修理。德國人找的修理工中有個姓毛的師傅,毛師傅居住在龍山下深知禿尾巴老李的靈驗,便勸德國人這是搶了專門供奉給禿尾巴老李的燈籠,冒犯了禿尾巴老李遭報應,希望德國人趕緊把燈籠送還廟內。德國人根本不信這些,幾天後便把燈籠帶上軍船準備運回德國。軍艦啟航時風平浪靜,當軍艦快要駛出膠州灣時忽然狂風大作,海面上翻起巨浪一波又一波的拍向軍艦,軍艦在大海中來回晃動搖擺,艦上的人嘔吐不已,軍艦不能前進。艦長急令返航,軍艦到港時海面上又風平浪靜。德國人這次真相信了禿尾巴老李的靈驗,就請工匠又仿製了一對燈籠,在中秋節連同原來那對燈籠一起送歸龍山龍王廟。此後德國兵在即墨地區的搶奪行為有所收斂。
據傳說,民國時軍閥張宗昌佔領山東,有一年山東地區鬧春旱,很多人便請張宗昌到濟南當地的龍王廟求雨,便有了一段張宗昌龍王廟求雨的故事,並做了一首讓人啼笑不得的詩:玉皇爺爺也姓張,為啥為難俺張宗昌?三天之內不下雨,先扒龍王廟,再用大炮轟你娘。最後龍王爺罵也罵了,打也打了,就是不下雨。後來張宗昌大怒,下令讓士兵在濟南千佛山架起十九門山炮,讓士兵裝上炮彈對著天空進行轟擊,不料張宗昌的無意洩憤之舉,竟收到奇效。在隆隆炮聲中瓢潑大雨從天而降,報紙新聞都稱前所未聞之術。濟南一帶的雨是下了,還有張宗昌老家膠東一帶還旱著呢?張宗昌正在犯愁時,手下一位謀士對張宗昌講述了龍山鑄龍牌祈雨的故事,建議張宗昌派人去即墨龍山龍王廟求雨,並許願如果求得普降甘霖,必定敬獻龍牌還願。
龍池發現的民國九年祈雨牌
後來膠東地區普降甘霖莊稼豐收在望,張宗昌和手下的人認為是取龍牌祈雨的功勞,張宗昌於是決定東巡青島、煙臺進行還願,順便回掖縣老家看看,在途經即墨龍山的時候向黑龍王敬獻銅牌還願。後來途經即墨時,張宗昌派手下謀士代表自已將龍牌獻給龍山黑龍王。張宗昌進獻的為銅質鎏金銅牌,長21.6釐米,寬16釐米,重2斤,銅牌上刻有「甘霖迭沛」四個字。
龍山龍池中發現的求雨牌
以上傳說是否真實存在我們已無法考證,但龍山龍王廟天井裡確實實在在的遺存有63塊龍牌,1992年當地重修龍王廟,在清理天井底部時發現2塊銀牌、43塊銅牌、18面鐵牌,這些發現的龍牌大都因長期在水中鏽蝕字跡模糊,只有光緒三十二年和民國九年的兩塊字跡清晰。最早的一塊龍牌為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距今已455年之久,這種龍牌求雨的習俗在全國各地禿尾巴老李的傳說中是獨有的。
光緒十二年祈雨牌
禿尾巴老李的故事傳說全國各地分布很廣,其最早發源地應為膠東半島地區,禿尾巴老李的傳說形成和道教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隨著道教和移民在各地的散播,而形成了每個地區各有地方特色的禿尾巴老李傳說,現在很多地方禿尾巴老李故事傳說已成為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受到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