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由金灣區民主黨派人士組建的三灶島日軍侵華罪證調研團隊,發布了一份由侵略三灶島日軍人員撰寫的回憶錄。回憶錄中記述了大量日軍侵華事實,包括在三灶島犯下的各種滔天罪行。據悉,這是珠海首次發現此類回憶錄。
本報訊 記者魏康報導:剛剛過去的12月13日是我國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寄託著國人對死難者的哀悼和牢記日軍侵華歷史的立場。在此背景下,昨日,由金灣區民主黨派人士組建的三灶島日軍侵華罪證調研團隊,發布了一份由侵略三灶島日軍人員撰寫的回憶錄。回憶錄中記述了大量日軍侵華事實,包括在三灶島犯下的各種滔天罪行。據悉,這是珠海首次發現此類回憶錄。
大量細節佐證歷史
寫下這份回憶錄的,是一名臺灣籍日軍翻譯,名叫羅時雍。據其在回憶錄中透露,他出生於臺灣一個教師家庭。1937年「七七事變」時,他在當時的臺灣臺北州南港公學任教。1938年3月,被徵召為日本海軍翻譯。
在回憶錄中,羅時雍將自己從1938年3月至1945年5月在日本海軍中任職的經歷,分為海上、三灶島、香港三個時期。其中,海上時期從1938年3月到同年12月末。在這段時期,羅時雍隨同日本海軍驅逐艦「芙蓉號」,在伶仃洋海域巡邏,主要負責封鎖珠江口。期間,還參與攻打廈門,掃蕩三灶島遊擊隊,侵略白耶士灣(註:即大亞灣)、虎門等廣東各地。其中,羅時雍對掃蕩三灶島遊擊隊的描述,與當地經歷過這段歷史的老人們的回憶高度吻合。
據回憶錄記述,日軍之所以掃蕩三灶島遊擊隊,直接源於1938年4月,日軍在島上北部的一支先遣隊「幾乎被全殲的大事件」。事件發生後,日軍發動了「三一三」大屠殺,2000多名當地群眾被殺害。「(島上)北方的村落基本沒有人居住了」、「所有的民居都一間一間分頭搜索,但基本都是空的」、「數月來沒有耕作的水田旱田都隨意荒廢著,到處是荒涼的景象」、「路邊的屍體散發著臭氣衝進鼻子」……回憶錄中的這些文字將日軍犯下的罪行清楚地記錄下來。
羅時雍的三灶島時期長達三年多,從1938年末一直到1942年夏天。他這段時間的主要工作是對島民進行宣撫,也包括與當地維持會會長湯聘臣進行聯絡和作為島民與日軍之間的溝通者。宣撫工作主要通過興辦興亞小學來實現。該小學實際是日軍推行奴化教育的工具,羅時雍負責該小學訓育事務,也就是教務長,並負責日語教學。
儘管回憶錄是時隔數十年後寫下,但羅時雍對日軍司令部周圍各村落位置、人口等信息記述得非常清楚。回憶錄中還有關於至今仍存遺蹟的日軍慰安所的記載,並稱慰安所前「因人多排不上隊而在樓下來來回回罵罵咧咧的準士官屢見不鮮。」
作者受到當地尊敬
三灶島日軍侵華罪證調研團隊由金灣區民主黨派人士劉昌言發起、並與同為金灣民主黨派人士的華躍進共同組建,核心成員一共有六位。成立以來,該團隊一直致力於日軍侵華罪證的搜集,走訪了多位親曆日軍侵佔三灶島的當地老人,並發掘、搜集到大量日軍侵華罪證,包括本報曾做報導的日軍極密文件《三灶島特報》。
據劉昌言介紹,羅時雍回憶錄是其團隊於今年8月在香港調研期間,由日本反戰友人提供,原文為日文。據提供者介紹,該回憶錄是羅時雍在1998年前後撰寫,是日本二戰史學研究機構組織編纂的二戰參與者回憶錄的一部分。
調研團隊獲得該回憶錄後,請專人翻譯,終於使其面世。市博物館保管部副主任楊長徵現場翻閱回憶錄後表示,回憶錄的撰寫圖文並茂,內容較為完整。回憶錄有對三灶島二戰期間各類情況的詳盡描述,屬於第一手資料,非常罕見。「更重要的是,羅時雍作為日軍親歷者,他的這些記述與三灶島親歷者口述內容及其他國內研究成果基本一致,甚至更加詳細,有力佐證了日軍侵華歷史。」
回憶錄中,羅時雍對自己參與的活動有諸多記載,包括在廈門安撫婦孺、參與修建興亞小學,及持槍與不明身份的敵人交火等。那麼,在三灶島當地人眼裡,他是怎樣一個人?
據劉昌言透露,其團隊在三灶調研過程中,不少當地老人對羅時雍心懷感恩。有位老人回憶,羅時雍在興亞小學任教時很年輕。他在學校很少穿日本軍服,也不掛指揮刀,不打罵學生。曾有一次,一名當地孩子撿到日軍丟棄的物品,被日軍認定是偷竊,準備進行殺害。緊急關頭,羅時雍出面說,小孩子這種行為是想對廢棄品再利用,不是偷竊。這番說辭讓孩子倖免於難。
還有一次,日軍抓了三灶幾十名青壯年到海上準備殺害,也是羅時雍為他們解說,從而保住了這些人的性命。「這些人回到家與家人抱頭痛哭,就像撿回一條命。」
據悉,戰後羅時雍回到臺灣。上世紀末,他多次返回三灶,受到當地的接待,並與當年的學生促膝長談。羅時雍還多次向學生寄送賀年卡,一直被學生們銘記。2012年,羅時雍在臺中辭世,時年96歲。
記者了解到,三灶島日軍侵華罪證調研團隊準備將回憶錄徹底整理好後,捐獻給市檔案館作為史料保存,供後人參考研究。
珠海特區報
責任編輯:胡光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