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爸爸」教孩子做冬團。
吃「鹹丸」、包餃子、吃湯圓、泡酒吧……
俗話說「冬至大過年」,而昨日東莞市場上一片熱鬧的景象再次印證了老百姓對冬至的重視。記者走訪各大市場發現,僅冬至當天,各大賣場的湯圓、餃子等應節食物的銷量就比平時多了至少兩倍。
東莞是一個外來人口眾多的城市,不同地區的人有著迥異的過節方式,比如東莞本地吃冬團,河南等北方省份包餃子,潮汕人拜神吃湯圓,而一些年輕人選擇去酒吧過冬至。無論大家以何種形式慶祝,所表達的心願都一樣:希望生活「團圓美滿」。
銷量翻番:水餃、湯圓應節食品火爆
昨日記者走訪各大超市發現,冬團、餃子等應節食品成了「搶手貨」。在家樂福東城中心店,前來購物的於阿姨說,早在一天前,她就開始準備冬至晚宴,「怕冬至當天很多食材賣斷貨」。
記者調查發現,各大市場,冬至當天蔬菜肉食等產品的銷售量均大增,而水餃、湯圓等應節食品的銷量更是翻番。某超市果蔬部主管汪波告訴記者,「今年湯圓和水餃的銷售額預估佔部門銷售的60%。」
餐館爆滿:市民提前兩小時等位
冬至是個團圓的節日,眼下不少市民已將團圓飯搬出了家門。這不,家住南城區鴻福路的林小姐昨日下午4時就提前去家附近的小肥羊火鍋店「搶位」了。
記者走訪市場發現,昨日東莞市多家好口碑的餐館均爆棚。記者下午5時15分打電話去諮詢時,8成以上的餐館負責人表示,餐位已全部預訂完畢。
而部分餐館更表示,冬至當天不接受預訂,「先到先得」。
冬至風俗各不同
東莞:做「冬團」
按照東莞人的習慣,冬至要吃冬團。昨天上午,道滘中心幼兒園舉行做冬團活動,家長和小朋友共同參與,其樂融融。要想冬團做得皮薄好吃,搓粉的功夫一定要好。
現場,不少阿姨兩三下就可以完成一個冬團。今年,不少「巧爸爸」也加入了做冬團的行列。他們一搓一按,再一轉一捏,很快也做好了一個個冬團。把做好的冬團放在蒸籠裡蒸約5分鐘就可以吃了。
家長們忙著做冬團,小朋友們則在一旁觀看。等下,他們還要親手試做呢!
(文\汪萬裡通訊員吳均毅、葉麗娟)
河南:包餃子
家住東泰花園的王姐與丈夫都是河南人,他們在東莞已打工多年,卻一個在鎮裡,一個在城區,平時聚少離多。恰逢今年冬至是丈夫生日,王姐全家早就約好一起吃頓團圓飯,為丈夫慶生。「在老家,我們一直有過冬至的習慣,我一早就去超市買好了麵粉、小蔥和肉,準備動手包餃子。」
「我們老家其實冬至不吃餃子,」王姐說,但因為在老家吃餃子預示著吉祥,而昨日又是丈夫生日,因此今年冬至全家改吃餃子。
潮汕:吃湯圓
謝先生是潮汕人,來東莞做生意已十多年了,仍保持著老家過節的風俗習慣。今年冬至,謝先生妻子與往年一樣,又做了一頓鮮美的湯圓。謝先生說:「在老家那邊,每逢過冬至大家都要吃湯圓,而且吃一次湯圓就象徵著又過了一個歲月。」
中午12時多,謝先生全家人聚在一起,先把煮好的湯圓端出來,拜了拜財神爺,祈求來年生意興隆,財源滾滾,然後才開吃。「這也是老家那邊的習慣,每次吃湯圓都要先拜拜神。」謝先生介紹說。
新風俗:浦吧聚會
塘廈鎮的公務員陳先生有空就喜歡和朋友去酒吧聚聚。昨日冬至,陳先生上午就在QQ上和朋友們商量怎麼過節。「工作壓力太大了。冬至也是過節,好不容易逮著個節日要好好放鬆一下。」
經過一番討論和商量,陳先生和幾個很久沒有見面的朋友相約晚上開車去深圳蛇口的酒吧過冬至。「幾個朋友在深圳、惠州工作,所以我們約好10點在蛇口酒吧街見,我們各自開車去。」陳先生說,冬至這個節日對於自己來說就是個與朋友聚會、放鬆工作壓力的機會。
統籌\記者唐紅傑
文\記者張曉嘉、張穎妍、黃江潔、陳臣(署名除外) 圖\記者汪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