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
黃鐘應律好風催,陰伏陽升淑氣回。
葵影便移長至日,梅花先趁小寒開。
八神表日佔和歲,六管飛葭動細灰。
已有岸旁迎臘柳,參差又欲領春來。
—— 宋 · 朱淑真
轉眼間,冬至已來臨。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這一天,在九州大地,白晝最短,黑夜最長,一些地方的人們還有「守夜」的傳統,聽著窗外北風呼嘯,一家人圍爐夜話,其樂融融。因為,從冬至起,就開始數九寒天,只待過了小寒、大寒兩個節氣,二十四節氣就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冬至為何大過年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古代重視冬至,因為冬至與夏至是制定曆法的關鍵,曆法準確,測可證明皇帝掌握天命,具有順天應人的資格,所以特別受到重視。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古人在冬至這一天最重要的民俗活動是拜冬,自魏晉以下,一直存在著按慶元旦的禮俗來過冬至節的慣制。陸遊在《老學庵筆記》中說:「是夕冬至除夜,乃知唐人冬至前一日亦謂之除夜。」周密的《武林舊事》中表示:「朝廷大朝會,慶祝排當,並如元正儀,而都人最重一陽賀冬,車馬皆華整鮮好,五鼓已填擁雜於九街。婦人小兒服飾華炫,往來如雲,三日之內店肆皆罷市,謂之像過年。」
冬至為什麼祭祀?
冬至乃陰陽二氣自然轉化的關鍵節點,作為節候甚或歲首,具有繼往開來的意義,祭祖所表達的正在於此。《周禮》記載:「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祭祀祈福,其目的是祈求消除瘟疫,減少荒年飢餓。
《漢書》記載:「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唐宋時期,冬至與歲首並重,《東京夢華錄》記載:「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官府放假,祭天祀祖,親朋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好像今天的春節一般。從古至今,在外工作的人,越接近冬至也越期盼奔赴家中,卸下一身疲憊,與家人齊聚一堂,享受天倫之樂。所以,冬至也被稱為小年,寓意闔家團圓。
冬至為什麼「數九」
數九,又稱冬九九,是古代民間一種計算寒天與春暖花開的方法。古代由於禦寒條件相對簡陋匱乏,寒冬成了人類的最大威脅和煎熬。「冬至」是「入九」的第一天,真正進入到「數九寒天」階段,指的是一年之中最寒冷的那些日子。而「數九」指古人從每年冬至當天(稱之為「入九」)起開始數日子,每九天為「一九」,一共九個「九」、八十一天,結束的時候大概是次年的3月12日左右,對應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
什麼要數「九」呢?為什麼不數二、三、四呢?這與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陰陽的消長相關。陽長陰消就象徵暖來寒去,在傳統文化中,九為極數,乃最大、最多、最長久的概念。九個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過」之數。九,為「至陽」之數,也稱老陽,九又是至大之數,「至陽之數」的積累意味著陰氣的日益消減,累至九次已到了頭,意味著寒去暖來。
冬至各地吃什麼
民以食為天,俗話說,冬至到,吃水餃。然而各個地區的人們在冬至都有自己不同的喜好。還有一些地方會吃桂圓煮蛋、長線面、年糕、餈粑、老母雞湯等,不同的飲食有不同的美好寓意——
北方地區-餃子
在北方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冬至吃餃子,不吃餃子凍耳朵」,每到冬至這天,大部分北方人都會吃一口熱乎乎的餃子,過節氛圍還是非常濃厚的。據說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醫聖"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辭官回鄉後,看到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因而命其弟子搭臺築灶,把羊肉和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吃。人們吃後,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廣東-過大年吃大餐
對廣東人來說,冬至似乎比春節還重要。現在廣州人過冬至,許多家庭還做湯圓、劏雞殺鴨,家人圍坐,吃頓豐盛大餐;也有許多廣州人選擇在酒樓過節,舉家團聚,讓大大小小的酒樓家家「墟撼」。廣州也有許多與冬至有關的民諺:「冬至蘿蔔夏至姜,適時進食無病痛」;「冬至出日頭,過年凍死牛」;「冬在頭,賣被去買牛,冬在尾,賣牛去買被」……
閩南地區- 湯圓:
「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閩南一帶的人們在這一天會吃湯圓,象徵著「團團圓圓」的寓意,人們也會在這一天紀念自己祖先。上海人在冬至這一天就習慣吃湯圓,用糯米粉做成麵團,裡面包上各種餡料,做好的湯圓用來祭祖以及互贈親朋。嘉興人,大多選擇吃桂圓燒蛋過冬至夜,喝上一碗,整個人都暖和起來。
蘇州-桂花酒:
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圍坐在一起喝冬釀酒。這是一種米酒,因為加入了桂花釀造而成,所以香氣宜人。飲冬釀酒的同時,還會配以滷牛肉、滷羊肉等各式滷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寄託了姑蘇人對生活的美好祈願。
山東、四川-羊湯麵:
在山東、思川等地,在冬至會吃羊湯麵。羊肉熱量比牛肉要高歷來被當做冬季禦寒進補的重要食品之一。並且與豬肉相比蛋白質含量更高,脂肪、膽固醇含量更少。還有益氣補虛的功效多吃羊肉有助於提高身體免疫力。對一般風寒咳嗽、虛寒哮喘、體虛怕冷等有所改善。喝上一碗熱乎乎的羊湯麵,可以給自己一個好的兆頭,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湖南-赤豆糯米飯:
湖南湖北一帶,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飯。盛上一碗赤豆飯,香味伴著氤氳的熱氣撲面而來。糯米味甘、性溫,能夠補養人體正氣,吃了後會周身發熱,起到禦寒、滋補的作用,最適合在冬天食用。
杭州-年糕
從清末民初直到現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兒菜、冬筍、肉絲炒年糕,晚餐是雪裡蕻、肉絲、筍絲湯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冬至佳節,願家家戶戶都團圓。時光悄然逝去,瑞雪無聲飄落,冬至意味著年關將至,新年就在眼前了。冬至也是數九寒天的開始,一年中最寒冷的時間段即將來臨,大家要注意防寒保暖,祝大家冬至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