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藝術沙龍,歡迎免費訂閱
我國地域廣闊,各地「九九歌」不盡相同;但大同小異。有一首較通俗的民謠是這樣的(北京版):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
俗諺有「頭九暖,九九寒」,人們發現如果起頭九天暖和,則跟著來的整個冬 天都會特別冷。故說「第一莫貪頭九暖,連綿雨雪到冬殘」。《燕京歲時記》中說:「冬至三九則冰堅。」意思是,從三九起就進入數九寒天中最冷的階段了。《京房易佔》說:「冬至之後,三十日極寒。」,「冬至後第三戌,為臘月最冷者。」後來,一般人們都認為三九天是最冷的,但是事實上,四九才是寒冬中一段最冷的時間。只不過剛進三九的頭幾天,寒暖變化大,一下暴冷,身體不太適應,顯得格外寒冷,而到四九,雖然溫度比三九低,但溫差變化小,便感覺不如二九進入三九時這麼冷了。自冬至起,三四九剛好在二十四節氣的大寒附近。
為什麼要數「九」呢?為什麼不數二、三、四、五、六、七、八呢?這與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陰陽的消長,陽長陰消就象徵暖來寒去。九,為「至陽」之數,也稱老陽,九又是至大之數,「至陽之數」的積累意味著陰氣的日益消減,累至九次已到了頭,意味著寒去暖來,「春已深矣」了。
每個九天中天氣的冷暖變化不同,人們憑著長期的經驗進行了形象記錄和概括,編成謠諺,流傳於民間口頭,稱作「九九歌」。因為中國地跨北溫帶和亞熱帶,各地氣候冷暖變化不一樣,所以各地的「九九歌」的內容也不一樣。
北方的「九九歌」說:「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八十一,家裡做飯地裡吃。」
(棗強縣)「五九半,凌消散。春打六九頭,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擔。八九不犁地,不過三五日,九盡楊花開。」
(新河縣)「春打六九頭,賣了皮襖買個牛。」
(晉縣)「一九二九,相喚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籬頭吹觱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推鹽虎。六九五十四,口中哂暖氣。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擔(單)。八九七十二,貓狗尋陰地。九九八十一,窮漢受罪畢。」
(《荊楚歲時記》)湖南的「九九歌」說:「冬至是頭九,兩手藏袖口;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椒;三九二十七,見火親如蜜;四九三十六,關住房門把爐守;五九四十五,開門尋暖處。六九五十四,楊柳樹上發青絛;七九六十三,行人脫衣衫;八九七十二,柳絮滿地飛;九九八十一,穿起蓑衣戴鬥笠。」
地在壩下的蔚縣則說:「一九二九,啞門(形容張嘴)叫狗(形容打嗝兒);三九四九,凍破碌碡;五九六九,開門大走;七九河開河不開,八九雁來雁準來;九九河重凍,米麵撐破翁。」
這些「九九歌」是中國廣大人民群眾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實踐基礎上,利用自然界的一些生態反映和天氣徵兆的經驗總結,具有相當大的科學性,至今仍對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的安排起著指導作用,所以一直盛行不衰,廣泛流傳在人們的口頭上,體現在人們的行為中。
從道理上講,冬至日是「陰極之日」,晝至短,夜至長,應該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刻,實際上儘是寒冷的開始。諺語說:「冷在三九」,有的地方的「九九歌」中存「三九四九,凍死貓狗」。三九、四九常在農曆臘月初,所以又有「進了臘月門,凍死一家人」、「臘七臘八,出門凍煞」的說法。
今日冬至,小編奉上各地諺語,都吃餃子哦~
一年雨水看冬至。(浙)
冬至有雨雨水多,冬至無雨雨水少。(粵)
冬至落雨星不明,大雪紛紛步難行。(蘇)
冬至有雪來年旱,冬至有風冷半冬。(晉、魯)
冬至有雪,九九有雪。(陝)
冬至下場雪,夏至水滿江。(湘)
陰過冬至晴過年。(浙)
冬至陰天,來年春旱。(魯)
晴冬至,年必雨。(鄂)
冬至晴,春節陰。(遼)
冬至晴,明年陰雨多。(桂)
冬至晴一天,春節雨雪連。(皖)
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浙)
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黑)
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魯、湘)
冬至冷,春節暖;冬至暖,春節冷。(湘、粵)
冬至不冷,夏至不熱。(湘)
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桂)
冬至暖,烤火到小滿。(桂)
冬至西北風,來年幹一春。(晉)
冬至強北風,注意防霜凍。(湘、桂、雲)
冬至無雪颳大風,來年六月雨水多。(藏)
冬至沒打霜,夏至幹長江。(湘)
冬至打霜來年旱(湘)。
冬至有霜,臘雪有望。(浙)
冬至有霜年有雪。(蘇、鄂、川)
冬至無雨一冬晴。(皖、魯、川)
冬至無雨,來年夏至旱。(桂)
冬至無雨過年雨,冬至下雨過年晴。(贛)
冬至毛毛雨,夏至漲大水。(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