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中竹枝詞》稱:「相傳冬至大如年,賀節紛紛衣帽鮮。畢竟勾吳風俗美,家家幼小拜尊前。」說明了冬至在民間的重要地位,不是年卻如同過年,古代甚至稱冬至為「亞歲」,即僅次年節的亞歲。在浙江還有這種習俗,冬至俗名亞歲,人家互相慶賀,一似新年。
而且在過冬至時,一些習俗都和新年一樣。冬至要吃餃子,「冬至日,作餛飩為食,取天開於子,混沌初分,人食之可益聰明。」冬至要祭祀祖先、拜望尊長,「冬至,祀先,拜尊長,如元旦儀。」江蘇吳中,「家無大小,必市食物以享先,間有懸掛祖先遺容者。」可見,在民間,冬至節慶規模之大、地位之高、享祀之隆儼然如同辭舊迎新的年節。
甚至在冬至前一天,也被稱為「除夜」,一如除夕夜。「節前一夕,俗呼『冬至夜』。是夜,人家更迭燕飲,謂之『節酒』。女嫁而歸寧在室者,至是日必歸婿家。……諸凡儀文,加於常節,故有『冬至大如年』之謠。」
那麼為什麼冬至日在民間節氣中這麼重要呢?考諸歷史,就可以了解原因了,因為在歷史上,冬至確實就是年。
據《史記·封禪書》載:「黃帝得寶鼎神策,是歲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紀,終而復始。」黃帝時的己酉年元旦正是冬至,是「得天之紀」,就以冬至為元旦,天地輪迴以此為原點,「終而復始」了,所以黃帝時期冬至之日就是「元旦」就是「過年」。
清代詩人蔡雲《吳覦》就指出了這種歷史淵源:「有幾人家掛喜神, 匆匆拜節趁清晨。冬肥年瘦生分別, 尚襲姬家建子春。」
古代用十天幹和十二地支相配紀年紀月紀日紀時,夏代的曆法歲首是正月,正月屬寅月,稱為建寅。商改朝換代後改正朔,以夏十二月為歲首,稱建醜。周代商後,以夏曆十一月為歲首,故曰建子。歲首是春季之始,便即「建子春」。
陸遊的詩《辛酉冬至》:「今日日南至,吾門方寂然。家貧輕過節,身老怯增年。」把冬至看作天增歲月人增壽的節日,也是以冬至為過年的餘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