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冬至啦!
冬至是「數九寒天」的開端,
意味著將迎來全年最冷的一段時期
在東莞生活的你,
你知道東莞的冬至有什麼風俗嗎?
在東莞有一句俗語,叫「冬大過年」
並稱之為「過冬」
東莞迎接這一天的方式有很多種
都說東莞「做冬」有四寶!
冬團、鹹丸、紅薯糖水和蘿蔔粄
冬團
普及地區:
城區、高埗、中堂、望牛墩、麻湧、道滘等
正所謂北方人吃餃子,南方人吃湯圓,東莞水鄉人則吃「冬團」。在往時,冬至到,東莞家家必做冬團。隨著時代發展,人們的選擇多了,有些傳統小食已經沒有往日那麼流行,但在不少人的家裡,「冬團」仍是過冬至的必備食品。
據了解,「冬團」是過冬時候吃的,寓意團團圓圓。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會做「冬團」的人越來越少,年輕一輩忙於工作,也沒有時間自己動手做,很多家庭都是老一輩在做。
紅薯糖水
普及地區:
虎門、沙田、長安等
虎門、長安、沙田人一直把冬至當作另一個新年來過,每逢冬至,全家人食紅薯雞蛋糖水,紅薯寓意鴻運,漸成習俗。但是要注意,過冬吃的這種紅薯並不是我們平常所指的番薯,而是紫薯,又叫黑薯。其外表是土褐色,但是削了皮以後,裡面的肉則呈現出紫紅色,象徵著生活紅紅火火。所以,冬至這天這些鎮區的人都會買紅薯煲糖水,圖個好意頭。
蘿蔔粄
普及地區:
樟木頭、鳳崗、清溪等
在東莞的客家一帶(清溪、鳳崗、塘廈)過冬至,每戶人家都會用糯米和蘿蔔絲做成蘿蔔粄,並吃燜鵝。蘿蔔粄是最具客家風味的冬至食品,在客家人的餐桌上必不可少。
先把蘿蔔刨成絲煮熟後,壓幹多餘的水分。再用豬油將蝦米、豬肉、臘腸等餡料爆香,然後將它們跟蘿蔔絲、芹菜粒、適量的鹽、胡椒粉等調味料攪拌在一起作為餡料。接著把這些餡料放進用粘米跟糯米做成的粄皮內,做成圓餅模樣,放置在新鮮的欖葉上(也可用芭蕉葉),最後用鍋蒸熟即可食用。
鹹丸
普及地區:
石龍、石排、茶山等
除了冬團之外,很多東莞人還有吃鹹丸的習俗。東莞鹹丸用糯米粉隨意捏成團,不加餡。湯一般用蝦米、臘肉、雞等熬成,還有少量的青菜,湯汁味道鮮美。
鹹湯丸便是流行於東莞埔田地區的冬至美食。在寒冷的冬至夜晚,用雞、排骨、瘦肉、蠔豉、魷魚、瑤柱、蝦米、冬菇熬成一鍋分量十足的濃湯,把搓成手指粗細的糯米條掰成小塊投入湯鍋中,待滾之時放進大白菜絲煮熟即可。熱氣騰騰,濃香撲鼻,與家人一起製作品嘗,其樂融融。
東莞冬至其他習俗
出嫁女回娘家「拜冬」
東莞「拜冬」是指已出嫁的女兒在冬至這一天,攜夫帶子回娘家拿著自己做的「冬團」帶些糕點、水果、豬肉、雞、鴨回到外家探望自己的父母親相聚一堂吃飯。其寓意著有始有終,「從年頭行到年尾」,吉祥之意。
男的要理髮,女的要洗頭
東莞水鄉片的一些鎮街有個習俗,就是冬至節前要理髮,東莞本地有句順口溜:「擔冬擔矮小,擔年擔富貴」。意思是,如果頭髮沒有修理,就「擔」著頭髮(即「頂著頭髮」)過冬的話,就不會長高,會變得矮小。如果「擔」著頭髮過年,就能富貴。所以以前東莞人從冬至過後都不理髮,到過了正月才去剃頭說法。
其實冬至與相互守望的親人、友人、愛人,
聚聚、聊聊,感受快樂時光...
陪伴才是最長情的告白,
這才是我們想要過的冬至...
來源 | 網絡綜合
編輯|章和